李启盛在背后沟山顶向记者介绍村情。记者 张洪旭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7月25日,晴。
地点:湟中区李家山镇毛尔茨沟村
“李启盛,记住,你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11年前,保家卫国14载、荣获三等功的李启盛转业回乡后,总是这样告诫自己。
2004年,带领乡亲们前往西藏自治区那曲参与修建青藏公路安多大桥、2007年成立青海启明星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2024年1月,西宁市湟中区李家山镇毛尔茨沟村村民全票推选在外创业打拼多年的李启盛回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一道道岭来一条条沟,采访当天,报道组跟随李启盛,沿着弯曲的山间小路来到背后沟山顶,顺着李启盛手指的方向放眼望去,一层层梯田宛如大地的指纹,轻轻烙在山坡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云杉、油松点缀其间,构成一幅田园诗画。
毛尔茨沟村地处浅山地区,沟壑纵横、九沟十八湾,距离李家山镇17公里,共有337户1033人。二十世纪90年代,由于植被稀少,干旱少雨,好不容易盼场透雨,却使山坡上泥土翻卷而下,冲了道路、毁了庄稼。2012年,村里迎来大规模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将山坡改成一层一层的梯田,并用管道引水上山,一改昔日“滚死雀儿绊死蛇、拉着羊皮不粘草”的旧貌。
在多年从事旅游业的李启盛看来,好风景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他初步计划在背后沟及对面的大掌山山顶打造景观台,这样不管哪个季节,游客在这里都会领略到眼前梯田不同的风貌:春日嫩绿欲滴,夏日郁郁葱葱,秋风起时金黄满坡,冬雪下则银装素裹。
将愿景图变成实景图,第一步必须有规划图。不久前,一场主题为“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增收致富”的建言献策会在村党支部开得火热。
老党员李鸿盛说:“咱们村的油菜籽、青稞、小麦和土豆产量都不错,种植的花椒颗粒饱满、麻味十足,加上很多人掌握制作酩馏酒的技艺,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退役军人李生盛接上话茬:“咱们是一个军民共建村,村里退伍军人多,可以建一个孵化基地,让退伍军人在乡村振兴中继续发挥作用。”
在外经商多年的李方林建议,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一方面要挖掘和传承村里的传统文化,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改善大家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要想办法留住人才,并引导在外打拼的能人及大学生积极返乡建设家乡。
……
大家的建议与李启盛的想法不谋而合。他深知,想要把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需要带领乡亲们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向前走。
李启盛的这份信心来自当初带领村民在西藏那曲修建安多大桥时,大家克服高海拔、寒冷、饮食等种种不适应所展现的精神力量,更来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的指引和传承。
李启盛说,过去在高寒缺氧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大家可以把桥修通,现在的困难不算难,他会继续传承弘扬“两路”精神,搞活村集体经济,让乡亲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张洪旭 才贡加)
(青海日报)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