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2025专题 > 2025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

在西部计划这所“大学校”里奋斗成长

2025年04月08日 09:30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吕泽华
分享到: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西部计划实施二十二年来,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一批批大学生参加西部计划,在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中书写青春篇章,不仅为西部建设贡献了青春力量,也在西部计划这所“大学校”里获益成长。

这所“大学校”,学的是俯身向下,为民服务的信条。扎根基层、倾听民心、服务人民,是一批批参加西部计划的青年的初心。“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在基层服务,做好群众工作是一门必修课。从一砖一瓦的住房改造到一针一线的医疗帮扶,从田间地头的技术指导到校园课堂的知识传递,都是学习群众工作的大课堂。基层工作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解决问题”。越到基层,问题就越具体,就越需要真诚细致的关怀和精湛的工作技能。只有深入群众,才能详细具体地了解群众遇到的困难,只有俯下身去,才能真正听懂群众的心声。

在西部计划服务期间,走村入户与群众交个朋友,逢年过节喝上老乡一杯热茶,社区报到宣讲几点生活知识,都是把“人民至上”融入血脉的点滴行动。当走过平整的铺装道路直到一座整洁亮丽的边境县城,当听到群众发自肺腑地夸赞党的政策为他们带来幸福生活,当农牧民紧紧握住志愿者的双手、眼中闪烁着信任与赞扬,更加印证了俯身向下的姿态,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对初心的坚守。

这所“大学校”,学的是躬身实践,“自找苦吃”的信念。荒漠戈壁、高原缺氧、山路崎岖、语言障碍……西部计划的“课堂”从不缺少挑战,但新时代的青年从不缺报效祖国、建功西部的决心与毅力。越是在艰苦的地区,越能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越是能感悟到前辈的建设者精神可畏。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吃苦是成长的养分。在艰苦的条件下工作,最重要的是掌握工作技能,既要克服自然环境带来的不适,更要尽快适应承担的工作任务。在西部计划西藏志愿者中,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暂时离开研究生的学业,为雪域高原贡献所学。为了熟悉业务,他连续数日整理文件,甚至深夜仍在办公室伏案起草报告。同事评价他:“既有理论高度,又能把握实际问题。”在高原奋斗的日子里,“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嘱托是最可口的精神食粮。

这所“大学校”,学的是仰望先贤,传承精神的信仰。西部计划不仅是一场青春的远征,更是一场精神的接力。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老西藏精神……在这里,青年们触摸历史的厚重脉搏,感悟先辈的精神伟力。站在红旗渠畔,聆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铿锵誓言;行走在“两路”沿线,追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足迹;伫立于边境哨所,体会“寸土不让、寸土必守”的忠诚担当。先辈们用血汗浇筑的奋斗史诗,是青年志愿者们的教材,这一座座精神丰碑,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新时代青年奋进的灯塔。

在祖国西部,志愿者们用行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他们组建“青年突击队”,在急难险重任务时挺在前面;他们参与理论宣讲,把前辈攻坚克难的感人故事讲得更广;他们走进社区农户,让“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深入人心;他们助力乡村振兴,用科技与知识激活乡村文化。志愿者们将红色精神化为行动指南,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书写着“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

在西部计划志愿者里,有这样一群青年,他们放弃条件较好的地区,主动要求到边境地区、到高海拔地区、到山区服务。一年、两年、三年,他们最终选择留在服务地,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建设家园。这背后是与这片土地结下的深厚感情,更是对长期吃苦、长期奉献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有人把西部计划服务地当作自己除了家乡和学校之外的“第三故乡”,是因为在西部计划这个“大学校”里,学到了“自信人生三百年”的人生态度,学到了“为有牺牲多壮志”的精神境界,学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奋斗姿态,学到了“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工作方法。即使已经回到学校或到其他省市区工作,仍然时常想到服务地走走看看,因为那里有自己工作过的印记,有自己成长蜕变的痕迹。

西部计划实施二十余年,丰富和改善了各地人才队伍,助力区域建设发展作出有力贡献。

西部计划实施二十余年,已经成为了实践育人的显著品牌,成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

西部计划实施二十余年,服务青年到基层就业“首位感”不断增强,在党和国家发展战略中的“贡献度”不断提升。

未来,西部计划要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留用和保障制度,把青年施展才华的舞台搭建得更加广阔,让“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的感悟更加生动,让“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更加嘹亮。

责任编辑:程利娜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