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次接触有关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课本时,望着课本上密密麻麻的算法公式,像盯着天书上的符咒——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分布式计算、非结构化数据分析……这些词汇在脑海中织成一张混沌的网。那时的我,连写一段简单的Python爬虫代码都会卡在正则表达式上,更遑论理解“生物特征在加密域中的匹配”这类前沿课题。实验课上,当同学们为调试出第一个Hadoop集群欢呼雀跃时,我的MapReduce任务却总在第三步莫名崩溃,日志里一串刺眼的红色报错,像嘲笑我无知的獠牙。
那时的我从未想过,这些看似冰冷的代码与公式,会在未来某天化作照亮创业路的星火。
转折点始于一次“失败”的尝试:偶然一次机会我跟着学姐参与了学院“生物特征认证”兴趣小组讨论,大家试图用全同态加密技术优化指纹匹配算法。而我怀揣着如初生牛犊般无畏的勇气,心中那团探索未知、挑战自我的火焰熊熊燃烧,连续三周熬夜写代码,却在演示当天遭遇“密钥生成错误”——精心设计的方案在第一步就摔了个跟头。正当我攥着鼠标准备删除整个文件夹时,导师指着错误日志问:“为什么加密效率比预期低40%?”这个看似质问的问题,意外撬开了我对数据思维的认知:技术落地的难点不在算法本身,而在资源调配的细节。
这次挫败成为我创新训练的起点。在“基于生物特征和全同态加密的安全认证技术研究”项目中,我学会像考古学家般清洗生物特征数据,用Spark重构计算流程,甚至通过模拟攻击反向优化防御策略。当该项目被评为国家级时,我忽然明白:那些曾让我抓耳挠腮的报错日志,实则是技术进阶的阶梯。
而后的创业实践,则是另一场“数据思维”的实战演练。当创新创业学社推出“华韵互联·城语课堂——一城一话”产学研专项时,我毫不犹豫地组队申报了。该项目依托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一城一话”实景课堂基础,旨在通过360度全方位实景展现中国城市文化风貌,为全球华裔青少年打造沉浸式语言文化课堂。学校提供的平台,如同为项目插上了“技术+文化”的双翼:合作企业西安一鸣实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开放了VR/AR开发引擎,让我们能还原西安城墙砖纹的每一道裂痕,让闽南古厝的燕尾脊在虚拟空间中展翅;其工程师带我们攻克了“音景同步”技术——用户学说方言时,虚拟场景中的茶汤会随音调高低泛起涟漪;同时非遗传承人与我们一起设计“节气课堂”,系统自动生成带方言解说的节气知识图谱。
产学研合作带来的不仅是资源,更是思维范式的升级。企业导师教我们将文化元素拆解为“可交互模块”,比如把秦腔脸谱转化为AR贴纸,用户唱对音调就能解锁脸谱背后的历史故事。马来西亚华文学校的学生在虚拟苏州园林中临摹花窗纹样时,系统实时生成动态笔迹对比,让相隔千里的中国美术老师能同步指导。屏幕两端,水墨线条在虚实空间中交织,传统文化跨越地理隔阂,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如今,“城语课堂”已积累超十万用户,覆盖23个国家的华文学校。回望来时路,那些与工程师调试VR场景的深夜,与非遗传承人推敲课程脚本的周末,都化作创业路上的光点。
学校搭建的产学研平台,像一座“未来教育实验室”。在这里,技术能跨越实验室的玻璃墙,直接浇灌文化的土壤;学术理想能找到落地的根系,在真实需求中生长。而我们这群曾经的“代码新手”,也在实战中完成了从“工具使用者”到“教育创新者”的蜕变。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这段“技术+文化”的创业之旅,让我坚信:当教育者与产业者携手时,数据科学便能真正扎根于社会土壤,开出创新之花。而我将带着这份产学研赋予的视野,继续在文化守护与技术创新的交叉点上探索前行。创立“华韵互联-城语课堂”的初衷,源于对海外教育痛点的敏锐洞察——这恰恰得益于创新训练中培养的“用户行为分析”思维。我们利用聚类算法勾勒用户画像,用协同过滤构建推荐系统,甚至通过情感分析NLP模型迭代教学体验。当学员了解到我们家乡的故事时,我忽然意识到:数据技术不仅能解决安全问题,更能成为文化血脉的连接器。
从实验室里连MapReduce都跑不通的菜鸟,到创业路上用数据思维连接教育场景的创业者。这段成长让我深刻体悟:技术的温度,在于它如何服务于人性需求。未来,“城语课堂”将探索区块链非遗存证技术,让濒危非遗在数字世界永生;而创新项目中的安全认证算法,或许能守护这些文化基因的安全传输。
站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的潮头回望,那些曾让我焦虑的报错日志、崩溃的集群任务,如今都化作前行路上的光点。原来,技术的精进从不在“顿悟”瞬间,而在无数“试错-修正”的循环中——正如创业路上,我们曾因技术故障原因被迫中断直播,却因用户反馈连夜迭代出更稳定的版本。这就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成长密码:在混沌中保持追问的勇气,在失败里萃取进化的养分。
同时也非常感谢西藏民族大学给予的创业土壤与创新底气,从实验室到市场,从代码到文化,每一步都凝结着学校“产学研融合”理念的托举。未来,我将带着这份赋予的视野与使命,继续在文化守护与技术创新的交叉点上探索前行,让数据科学在时代浪潮中绽放人文之光。
(本文为2025年西藏民族大学“特色民大工作之星创计划—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系列成果。本文作者管奕,女,西藏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2级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在读本科生,西藏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学社秦汉校区理事长,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主持并参与多项创新和创业项目。)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