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2025专题 > 特色民大工作之星创计划——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产学研融合新举措 激活研究生创业新动能

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产学研创新创业项目纪实

2025年04月22日 10:40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今年,西藏民族大学以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为突破口,通过新设专项板块、搭建实践平台等举措,全面推动研究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注入新活力。学校聚焦“产学研深度融合”目标,在创业实践板块中首次设立“产学研合作”项目,联合校内外企业、科研机构,围绕西藏特色产业需求,为研究生量身定制“项目孵化+技术攻关+市场对接”全链条服务。学校邀请9家行业领军企业发布合作项目,组织企业单位与研究生团队开展“一对一”结对指导,推动“玉米皮传统手工艺品”“黑瓷文化产品推广”等项目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在政策激励下,研究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显著提升。此外,学校在校内建设“实践基地”,为项目落地提供场地、设备等资源支持。未来将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边界,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机制,为研究生搭建更多‘把论文写在高原大地上’的实践平台。

在西藏民族大学渭城校区,一场关于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新创业理念融合的实践正在蓬勃开展。2024年,学校研究生团队与陕西渭源实业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启动“变废为宝创艺织梦:玉米皮韵”产学研项目。这一项目不仅承载着传承民族技艺的使命,更肩负着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的时代责任。

项目启动初期,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团队通过实地调研,依托民族学、传播学等学科优势,提出“工艺创新+文化赋能+市场拓展”的三维路径。陕西渭源实业有限公司则发挥其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资源整合能力,为项目提供原料供应、生产场地及市场渠道支持。

项目建立了“导师制+工作坊+创客空间”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研究生组成跨学科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非遗技艺数字化保护”等课题。在渭源县调研期间,学生们深入农户家中,参与原料采购、工艺培训、质量管控等全流程工作。在生态效益方面,项目每年可减少玉米秸秆焚烧量3.6万吨,降低碳排放1.2万吨。玉米皮编织品在自然环境中6个月即可完全降解,真正实现了“从田间到产品,再回归大地”的绿色循环。项目更是解决了农村留守妇女就业难题,实现了‘庭院经济’与‘指尖技艺’的完美结合

在政策支持层面,“传统手工艺品编织—玉米皮编织”项目属于2024年“国创计划”重点支持领域中的“社会事业与文化传承”,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传统文化保护和创新创业项目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玉米皮编织项目中,合作机构充分利用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各项政策优惠和扶持措施。项目团队申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立项支持,获得了学校提供的科研经费和创业指导。

从渭河之滨到雪域高原,玉米皮编织项目奏响了产学研融合的奋进强音。这片承载着农耕文明记忆的玉米皮,在研究生们的巧思下,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创新团队正以玉米皮为纽带,编织着传统与现代交融、文化与经济共生的美好未来。他们的实践证明:当产学研的齿轮紧密咬合,当传统技艺插上创新翅膀,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必将徐徐展开。

(本文为2025年西藏民族大学“特色民大工作之星创计划—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系列成果。本文作者宋田田,女,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西藏民族大学“变废为宝创艺织梦:玉米皮韵”产学研创新创业项目负责人,西藏民族大学2025年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一般基金项目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方向。

责任编辑:程利娜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