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阿里

阿里的毛头柳

2017年09月26日 09:56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陈旭
分享到:    

有人说,在西藏阿里地区,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冬季,另一个是大约在冬季。没有来过阿里的人可能不理解,而对于在这里工作的我来说,却是有很深的感触。

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多米,高寒缺氧,气候干燥。一眼望去,满眼竟是黄褐色的山峦,仿佛到了月球表面一般。即使到了五、六月,依然会时不时地下雪。一条狮泉河自东向西横穿而过,唯一能见到绿色的,便是沿河两边的红柳,一种生存在高原特有的树。

今年五月份的一天,忽然发现阿里的街道两边,来了好多熟悉的“客人”,开始还以为自己看花了眼,再仔细一瞅,没错,就是来自我的家乡——陕北的毛头柳!或许是久违的相见,兴奋之感油然而生。我仔细打量着这些远道而来的“亲人”,是那么熟悉,一米七、八的个头,老碗口般粗壮的树干,由于刚到阿里,只有一根粗壮的树干,枝桠还没有长出来,顶着光秃秃的头。

这些毛头柳经过几千公里的长途跋涉,整齐地排列在北京路、陕西路和环城路等街道两侧,它们像戍边的将士,以笔直的身腰巍然而立,列队而站,似乎体现着训练有素的军旅风纪;又像一个个花枝招展的边塞女郎,组成整齐划一的迎宾队伍,迎接着远道而来的造访者。

毛头柳,原来是生长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柳树,在河湾里,在山梁上,在乡间小路两旁,随处可见毛头柳的身影。那粗壮的主干上长着几根、十几根甚至几十根端直向上的分枝,几年之后,人们砍下它们的“头”,可以当建房的椽头用,可以当护家的篱笆用,可以把树梢当柴烧。一年之后,又有几根,十几根或几十根新枝长了上来。这些枝条惦记着“先辈”的奉献,不悲哀,不退缩,依然茁壮成长。在这过程中,不需要施肥,不需要剪枝,只需要少量的自然雨水和充足的阳光就能生存下去,就会迎来新一轮的枝繁叶茂。

说起这阿里高原的毛头柳,不得不说一个人——高宝军,是他将陕北高原的毛头柳引进到雪域高原来的。

高宝军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2013年7月,他从陕北延安来到世界屋脊的阿里地区普兰县从事援藏工作,担任县委书记。三年里,他忘我地工作,无私地奉献,带领普兰干部群众抓党建、促发展、保稳定、惠民生,在祖国最艰苦的地方谱写了一曲曲壮歌。三年援藏结束后,高宝军又主动要求扎根雪域高原,继续留在阿里地区工作。现在,他把陕北的毛头柳引进到噶尔县,这必将大大改善阿里的生态环境和城市面貌。

每天晚饭后,我便会来到这一排排毛头柳跟前走一走,看一看,枝桠是否又抽长了一点、叶子是否又多了一些,“头”是否又大了一点,夕阳柔和的光辉洒下来,穿过树叶照射在地面上,婆婆娑娑的,而柳枝在蓝天白云下任意飘动,搅动着天边的金色,使天际的晚霞也被染得五彩斑斓,显示着独特的、青春般的活力。不远处的现代建筑物在暮色的掩映下,俨然形成了一座座“雕塑群”,而唯有那成排的毛头柳,在晚风吹拂下,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一点儿也没有水土不服,给人以自信与力量,给人以无穷的思念和爱恋。

我想,正是有像高宝军一样一批又一批由内地来阿里的干部,他们无私无畏的奉献、不计艰险的付出,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努力,才有了今天阿里地区繁荣、稳定的局面,难道不正是体现着这毛头柳的精神么?

责任编辑:罗宗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