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智能连栋温室大棚里水培的乌塔菜 贺建明摄
园区通过立体墙水培技术种植的蔬菜 贺建明摄
园区技术员史培能展示水培蔬菜原理 贺建明摄
智能连栋温室大棚内,一排排架子、一面面木板墙上采用无土技术培育的蔬菜青翠欲滴;紧挨着的日光温室大棚里,结合市场需求,栽种的草莓、西红柿、乌塔菜、蒜苗等热销果蔬长势喜人……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样一派生机盎然的场景会出现在海拔4300多米、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50%的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
曾几何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吃菜主要靠外运,为解决群众“吃菜贵、买菜难、品种少”这一民生突出问题,近年来,噶尔县先后投入近亿元,建设了集蔬菜种植、试验示范、科技培训、种养循环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园。
史培能正在对西红柿进行管理。贺建明摄
据介绍,一个占地1亩的温室大棚年产值可以达到5万元左右。每年种植一茬西红柿,产量为12000斤—15000斤。西红柿盛果期过后,还可再种植小白菜等绿叶菜,能收获约3000斤。
选种子、育幼苗、授技术……来自陕西的史培能已经在这里种了7年的菜。和他种下的苗子一样,史培能在阿里扎下了根:“海拔高有啥嘛,苗子在这长得好,我生活得也挺好。今后,我还要依靠技术继续把更多品种的果蔬引进到阿里来。”
朗姆坚参(右)正在补栽大白菜苗 贺建明摄
38岁的朗姆坚参和史培能一样也是“外来户”。2016年6月,他一家三口从200公里外的门士乡来到狮泉河镇康乐新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2017年朗姆坚参成为了史培能的徒弟,学习蔬菜瓜果种植技术。这对藏汉兄弟虽然语言不通,但通过比比划划、手把手的教学,曾经的放牛娃朗姆坚参变成了如今的庄稼汉。
“以前吃过的菜很少,一直好奇它们怎么就长得比草高,人还能吃。”现在,朗姆坚参不再疑惑。通过在大棚学技术、去夜校学知识,朗姆坚参对生活也有了更深刻地理解:“不仅吃菜要寻根溯源,幸福生活也要饮水思源,政府帮我修建了房子、介绍了工作,汉族大哥教会了我技术,我都很感激。今后,我要靠双手把生活经营得越来越好。”
刘江正在查看蔬菜长势情况 贺建明摄
顺着朗姆坚参的话,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负责人刘江说道:“大家伙儿的日子指定会越来越好的。就拿蔬菜来说,以前阿里气候好的地方也就能种出萝卜土豆白菜这几样菜,现在园区蔬菜、瓜果有近40种,品种以后还会更多。挎着‘菜篮子’,鼓起‘钱袋子’肯定没问题。”(经济日报记者 贺建明)
园区从陕西省引进栽种的草莓,一个月后就可以采摘了。贺建明摄
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一角。贺建明摄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