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昌都 > 三江新闻

昌都:“黑色丝带”绘就藏东新画卷

2015年03月21日 11:18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1

图为海拔4572米的浪拉山,盘山公路路面全部实现黑色化。 记者 白娟 摄  2

“1989年,我考上西藏大学,和一同考上大学的伙伴们备足粮食,搭乘开往拉萨的货车,沿着川藏公路从昌都出发,走了7天7夜才到拉萨。”

这是昌都地区交通局局长泽仁俊美,第一次离开故乡昌都到拉萨上大学的经历。那次历经高山峡谷、艰难险阻的求学之路,让他毕生难忘。

与泽仁俊美的经历相似,采访组一行沿川藏公路从八宿县邦达镇,经214国道进入昌都,一路上藏东的自然风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翻不完的山,跨不完的沟,西藏被誉为“山的海洋”的概念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公路虽然宽敞平坦,但地势复杂多变。可以说,进出昌都用“翻山越岭”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地处深山峡谷的昌都被誉为西藏的东大门,这里东连四川甘孜、南接云南迪庆、北抵青海玉树,有着极其便捷的区位优势。据史料记载,这里曾是茶马古道贸易和商业的重要集散地,历史上商贾云集的昌都曾是西藏少有的繁华之地。

“昌都坝、四川坝、云南坝、马草坝”等沿用至今的老地名,依旧能令人回想起其过往的历史。

到达昌都地区所在地昌都镇时我们看到,贯穿全城的扎曲河、昂曲河以及其汇合而成的澜沧江两岸,尘土飞扬,正在大兴土木。旧城改造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眼前的景象预示着藏东明珠正迎来她的新生,西藏又一个新兴宜居的城市正悄然诞生。

为了解昌都地区公路的发展现状,采访组一行来到昌都地区交通局,与泽仁俊美局长进行交谈。

“在深山峡谷中寻求经济发展的第一步就是要突破交通‘瓶颈’制约”,泽仁俊美一语道破交通建设对昌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解放初,昌都地区几乎没有什么道路,乱石纵横,山区的羊肠小道和极为简陋的栈道崎岖险峻,人们出行和进行物资交流极为困难。

1950年10月19日,昌都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遵照毛主席“一面进军、一面筑路”的指示,以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同大自然展开了顽强的搏斗。1952年11月21日,川藏公路修到了昌都,昌都历史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公路诞生。

川藏公路的通车拉开了昌都交通建设的序幕,参加筑路的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以及运输装备留在了昌都,支持昌都交通事业建设。

泽仁俊美介绍说:“进入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公路交通规划的实施,昌都公路交通建设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

“近年来,昌都地区大力实施交通先行发展战略,把解决交通制约昌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摆在突出位置,下大决心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

在采访中我们得知,目前,昌都地区紧紧围绕“提升国道、打通村道、发展航空、争取铁路”的交通发展战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努力建设“一个枢纽(国家一级交通枢纽)、两大中心(物流中心和客运集散中心)、三条干线(G214、G317、G318)、四种方式(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立辐射地区内外的交通网络,全力打造8小时城市旅游经济生活圈,实现境内国道、省道全部黑色化,县县通油路。

昌都地区交通局统计的一组数字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地区公路通车总里程13072公里,其中国道1649公里、省道629公里、县道494公里、乡道3332公里、村道6084公里、专用公路884公里。交通运输已基本形成公路运输为主、航空运输相结合的立体交通网络。

回顾半个多世纪的公路发展岁月,在藏东的横断山脉中,最触动人心的非脚下的路莫属。宽阔的道路犹如飘在山间的“黑色丝带”,平坦而舒展,昌都人民致富的步伐变稳了,也变快了……

( 丹增平措 白娟 张琪 王川 )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