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双联户”服务管理工作开展以来,昌都地区紧密结合正在实施的民生信息员工程,积极开展“双向培养”。即:努力把符合条件的“双联户”单位户(僧尼)长培养为民生信息员,力争把现有的民生信息员推荐为“双联户”单位户(僧尼)长,依托网格化电子信息平台和“双联户单位综治、民情日志”、“双联户单位外来(暂住)人员信息登记卡”等工作台账,进一步掌握社情民意,回应群众呼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建设“六个新型昌都”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五项措施,强力推进。一是深化认识,明确目标。按照区、地两级对“双联户”工作的一系列要求,认真制定了《昌都地区关于开展“先进双联户”创建评选活动的实施细则》,结合昌都地区工作实际,有效将“双联户”工作与昌都地区“民生信息员工程”相结合,不断深化“双联户”服务管理工作。在工作中,结合实际地把民生信息员发展成为户长、僧尼长,充分获取和关注民生领域的社会动态、反映舆情,把对党和政府政策的评价信息、干部作风评价信息、维稳信息、热议信息、网上舆情信息、生产生活信息、群众思想动态变化信息、自然灾害信息、安全事故信息、森林管护信息等作为其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强化“双联户”工作目标任务。二是深入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地县级干部联系点、单位帮扶点、便民警务站、驻村工作队、寺庙管委会以及“一管四联三结”联系对象的作用,把开展“双联户”工作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链”,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展形式丰富的宣传工作。开展“双联户”工作,切实做到依靠群众、汇集民智。三是合理物建队伍,延伸信息触角。充分结合“先进双联户”创建工作,努力把符合条件的双联单位户(僧尼)长培养成为民生信息员,依托“民情日志”等载体,掌握民情民意,回应群众呼声,努力搭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平台,实现民生信息的联户联通,不断延伸信息触角。截至目前,我地区共物建民生信息员8900名,其中社会领域8640名,占总数的97%;宗教领域260名,占总数的3%。四是建立健全机制,规范工作流程。为切实规范民生信息员工作,地区综治办专门制定了《昌都地区民生信息员管理暂行办法》,对民生信息组织机构职能,民生信息员管理,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考核奖惩等内容做了严格规定。将民生信息报送、研判、处理等工作归口地县综治部门,建立专门的民生信息员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信息汇总梳理、分析研判、归口处理,协调指导民生信息员管理等工作。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完善了民生信息周报送制度和对民生信息定期研判、归口处理、通报督办、奖惩激励等一系列制度,确保全地区民生信息员工作迈上规范化轨道。五是组织培训,切实提高了民生信息员和双联户单位户长工作能力。地、县采取以会代训、座谈交流、专门培训等方式,组织举办了10余期各类民生信息员和“双联户”培训班,参训人数达3000余人次,进一步规范了民生信息员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能力和水平。
深入实践,作用突显。一是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作用突显。通过户(僧尼)长上报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信息,成功侦破了一批危安案件,取缔了一批非法组织,抓获了一批骨干分子,管控了一批重点人员。二是在消除各类隐患方面的作用突显。通过户(僧尼)长上报的各类隐患方面的信息,依法打击和没收了一批非法销售散装成品油的违法行为,成功侦破了一批群众关注和热议的案件,妥善化解了一批矛盾纠纷隐患。三是在心系群众、为民办事方面的作用突显。通过户(僧尼)长上报的民生困难方面的信息,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为群众送去关心、关爱和温暖。特别是昌都“8·12”地震发生后,地、县民生信息员及时收集抗震救灾方面的民生信息,为各级领导决策部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四是在深化综合治理发展环境,监督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方面的作用突显。通过户(僧尼)长上报的综合治理发展环境和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方面的信息,及时转变了个别行业和部门工作中的不良作风,有效整治和改善了发展建设环境。五是在实现民情民意合理合法诉求方面的作用突显。通过户(僧尼)长上报的民情民意方面的信息,极大地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有效解决了一大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信访案(事)件的发生。
截止目前,全地区共上报民生信息6435条,其中被采纳的信息1402条。通过上报的民生信息和线索破获各类案件30余起,及时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2起,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办实事150余件。不仅进一步推动了“双联户”服务管理工作,还为各级党委、政府更好地服务群众、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决策依据,密切和增强了党群、干群关系,为全地区发展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格央)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