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井盐田是世界上独有的人文景观,也是西藏最大最古老的盐田。盐井位于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是云南入藏的门户,现有滇藏公路纵贯境内,北接川藏公路。东有金沙江,西有澜沧江,中有中岩曲河。
地处东经98°28′—99°06′,北纬28°37′—29°30′。东与四川省巴塘县隔江相望,南与云南省德钦县毗邻,西连碧土县,北接芒康县。县驻地盐井乡距拉萨市1366公里。距昌都550公里。县域总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耕地3.96万亩。
盐井历史悠久,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前,西藏的部落各占一方的时候就有盐田,传说在朵康六岗当中,芒康岗是产食盐的岗,所以很出名。传说中的格萨尔王和纳西王羌巴争夺盐井食盐而发生的交战,叫“羌岭之战”,最后格萨尔王战胜了羌巴,占领了盐井,活捉了纳西王的儿子友拉,到西藏吐蕃王朝后期,纳西王子友拉成了格萨尔王的纳西大臣,盐田给了纳西王子友拉,一直到现在还都保留着最古老、最原始的制盐方式。
盐井所产之盐还有其独特之处,如澜沧江两岸,西岸地势低缓,盐田较宽,所产的盐为淡红色,因采盐高峰期多在3―5月,俗称桃花盐,又名红盐;江东地势较窄,盐田不成块,一处一处的,但产的盐却是纯白色的,称为白盐。红盐和白盐的颜色与土质有关。红盐产量高,但价格低;白盐多在江东高地筑田晒得,量少,略贵。世代采盐的盐井人最怕阴雨连天,日照不足,出盐极慢且少,还容易出现水患冲毁盐田。洪水季节,卤井将被淹没掩埋。昌都地区准备将其列为受到保护的“盐井盐田博物馆”。
盐井自古就有产盐的历史,而盐田又成为这里独有的一道人造景观。所谓的盐田,其实是在汹涌澎湃的澜沧江边搭建一些土木结构的平台。顺着盐田之间的小道下坡,盐水井就挖在江边。这儿的盐水井有的深近10米,工人们身背圆柱形的木桶,将卤水存储在盐田边的槽沟里,其他的工人将卤水从槽内舀出倒入盐田里。经过一天的暴晒和江风吹拂,第二天,盐田里就会结晶出白色的盐粒了。 依山搭建层层的盐田气势雄伟,盐民们沿着祖先的足迹,走在崎岖险峻的小道上辛勤地劳作,在延续生命的同时也创造着世界上独特的景观。
盐井的盐田,被称为“阳光与风的作品”,仍完整保留着世界独一无二的古老制盐术。更为神奇的是采用同一处的卤水源,相同的加工器材和同样的 加工技艺,但在澜沧江两岸制成的盐却呈红、白两色。盐民在澜沧江两岸上层层叠叠建起几千块盐田,每次灌满卤水,两三天就能在每块盐田上收获结晶盐10来公斤。
最佳旅游时间
昌都地区距离邦达机场较近的地方一年四季均可旅游,其它地方因处于高山峡谷区,11月至次年3月大都大雪封山,而7、8月雨季时泥石流和塌方较多。因此5、6、9、10月是去昌都旅游的最佳季节。
旅游地点
1、西藏最古老的盐田
2、全西藏唯一一座天主教堂——盐井天主教堂
地形地貌
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与云贵高原接壤,属三江流域峡谷区,地势北高南低。主要山脉有宁静山、怒山等,最高峰朋波日峰海拔5084米。
气候水文
气候:属高原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干湿季分明,夏季温和潮湿,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0℃。1月份平均气温-2℃,7月份平均气温16℃。平均年降水量约500毫米。
水文:境内水系发达,东有金沙江,西有澜沧江,中有中岩曲河,河流均为南北流向。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自然资源
盐泉资源丰富,较集中于上盐井、下盐井、加达3处,共有盐泉83个,流量为每日140—2288立方米。野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盐井自然保护区内属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近50种,如滇金丝猴、白唇鹿、马来熊、水鹿、黑鹳等。野生植物资源也相当丰富,原始森林中有松、杉、柏等树种,林下有贝母、虫草、灵芝、党参等多种药材;有木耳、松茸、猴头菌等食用菌;果木有梨、桃、桔、苹果、葡萄、石榴等。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