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昌都 > 三江新闻

华能果多电站开创“三江”水电建设新模式

2015年03月21日 11:18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闫党恩
分享到:    

在山高谷深的昌都县柴维乡果多水电站建设现场,吉强村村民巴登正开着用38万搬迁补偿款买来的自动装卸车,不停往返料场和紧张浇筑的电站混凝土大坝之间,不远处就是他家新盖的二层小洋楼。

谈起果多电站建设给家里带来的变化,巴登兴奋地说:“华能集团每亩地按1434元的标准给我们补偿所占耕地,房屋按实际面积异地新建,每人还发了1.7万元的过渡安置费,我今年上半年光搞运输就赚了14万多元,电站建成后我们每人都可以按月领工资。”

位于昌都县的果多水电站建设工程总投资38.33亿元,总装机容量16.5万千瓦,年发电量8.32亿度,是澜沧江上游第一个开发的电站。

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昌都段的水能蕴藏量超过4000万千瓦,是国家“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和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具有十分巨大的发展潜力。

为让丰富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变为经济优势,华能澜沧江上游水电有限公司和玉龙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本着“优势互补、电矿联合、互惠互利”原则,按照66%:34%的出资比例注册成立了华能果多水电有限公司。

水电站建设最大的难点不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在复杂的工程技术,最根本的还是库区移民安置。电站建设搬迁涉及2个乡、6个行政村、9个自然村的709人,是昌都地区历史上单体投资最大、搬迁人数最多、协调难度最大、服务要求最高的建设项目。

移民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果多水电站建设涉及搬迁安置709人,征用耕地1419多亩、林地4140多亩、天然草地53亩、住宅用地51.52亩,各类结构房屋总面积49518多平方米,工程建设征地面积大、搬迁人员多、协调难度大。

为确保果多电站顺利建设,昌都县及时调整充实了果多水电站建设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并组建了宣传工作专项小组、调解纠纷专项小组和搬迁安置专项小组,驻守工地开展工作。建立与华能果多水电有限公司“定期会商、联合办公、现场协调、专题研究”的工作机制,及时协商解决建设中的具体事宜。昌都县政府先后7次与建设方、设计方举行座谈,就补偿机制、安置搬迁等30个问题进行磋商,达成了共识。

昌都县与华能果多水电有限公司共同组派由235人组成的专项工作组,对搬迁户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实物指标核查工作;先后16次召集设计方、建设方和乡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并先后派出工作组走村入户征集搬迁户的意见,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召集政府相关部门和设计方就集镇规划进行了6次专题研讨。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形成了后靠安置、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规划方案。

2012年,昌都县在果多电站建设沿线乡村深入开展“服务争一流、满意在果多”主题教育活动,引领当地群众积极支持果多电站建设。针对搬迁,先后召开村民大会36次,公开接访群众126人次,集中宣传、现场答疑,消除了群众顾虑。

昌都县建立了以“提质、提速、提效”为核心的“一站式”服务流程,切实为果多电站建设项目开辟“绿色通道”。昌都县驻果多电站协调服务小组坚持深入工地一线,了解、指导、协调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成功调处因语言障碍、利益驱使和运输地材引发的纠纷76起。

为优化支持电站建设的环境,昌都县对果多电站周边的地材砂石企业进行了规范整治,通过兼并重组、整合资金,改进了生产设备,提高了砂石质量,降低了销售价格。对电站周边乡镇的运输市场进行了治理整顿,打击强买强卖,取缔垄断运输,形成了本地车辆与外地车辆共同竞争、自由运输的良好局面。

自2009年11月28日开工以来,果多电站成为“三江”水能开发中第一个破土动工、第一个完成大坝截流、第一个完成避险安置、第一个实现建设“零障碍”、第一个建立补偿长效机制的电站建设项目,为藏东水电开发探索出了一条水清民富的和谐之路。

库区移民生产生活发生深刻变化,“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标正在实现。华能果多水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段川说:“华能集团将按照红色、绿色、蓝色‘三色’企业文化精神,加快推进果多电站建设,确保2015年底首台机组发电,2016年6月全部竣工,让滚滚江水尽快造福沿岸人民。”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