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昌都

“十二五”昌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2015年11月17日 16:22    来源:昌都报    
分享到:    

27170_tianxj_1444288268085(1).jpg

“十二五”以来,昌都按照“大城建、大产业、大发展”的思路,大力实施“提升中心、创建新区、发展乡镇”战略,一批涵盖道路、桥梁、学校、通讯、公园、供水、防洪等市政项目已投入使用。图为新修建的茶马广场。

夏末一日,昌都报社记者罗布忙着采访昌都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登高望远,他习惯性地按下快门,昌都主城区发展的一幕被定格下来。

他的摄影作品其实大家并不陌生,从事新闻工作16年,每年的夏天,他都会用手中的相机拍下这座城市发展的瞬间。罗布说:“我用照片记录和见证了昌都的发展,也感恩昌都的发展,我对这里有着无限的热爱和期待。”

说话间,“十二五”进入了收官阶段,回想这5年,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利当头、名声在外,在这些变化中,群众生活一天比一天红火,昌都形象一天比一天了得。

——看发展,我们的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城乡基础建设持续突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回眸这五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和第五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全市上下抢抓机遇谋发展、戮力同心促跨越,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局势稳定,民族团结进步,人民幸福安康,各项事业成绩斐然,昌都已成为藏东的璀璨明珠。

“十二五”时期,全市国民经济总体呈现持续健康发展态势,各项经济指标连续保持2位数增长。截止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速、社会消费品零销售总额增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均列全区第一;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列全区第二;固定资产增速列全区第三,创历史新高。

经 济发展大盘数据亮眼: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17.11亿元,是2010年67.07亿元的1.75倍,年均增长15.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 收入达到9亿元,是2010年3.14亿元的2.87倍,年均增长26.3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2亿元,是2010年58.07亿元的2.6倍,年 均增长24.17%;三次产业占比由“十一五”末的21:36:43调整为17:41:4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昌都经济由单一的国有经济转变为国有、集 体、私营和股份制等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的良好局面。

城市乡村发展硕果累累:“十二五”以来,昌都按照“大城建、大产业、大发展”的思路,大力实施“提升中心、创建新区、发展乡镇”战略,一批涵盖道路、桥梁、学校、通讯、公园、供水、防洪等市政项目已投入使用。

“十 二五”时期,昌都这座藏东古老重镇迎来了建城史上最大的盛会。昌都市以“心中有民”为要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昌都镇老城 区为重点,投资68.7亿元,全面启动旧城改造工程。截至目前,旧城改造搬迁居民1300多户,实施卡若区城镇周边山体上非法私建治理1867户,分两期 实施,第一期600多户已全面启动;房屋拆迁总面积达27万平方米,整理土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市政配套建设占地5.5万平方米。 

建 设工程已完成工程总量的90%以上,工程建设布局框架已基本形成……同时,自治区昌都工作会议确定“十二五”时期投资445亿元实施151个项目支持昌都 发展。加快构建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以新区为支撑、以环周三线为联结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完成卡若区解放广场、茶马大道、胜利桥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卡若 区老城区改造项目,实现零上访、零事故,1000多户拆迁户陆续搬进新房。编制完成城市整体发展规划和60个重点乡镇规划编制,县城及重点乡镇基础设施、 保障性住房等工程进展顺利,城镇化率达21%。全面启动28个乡(镇)基础设施提升工程、57个集中安置点2520户民房重建工作,完成16030户民房 维修加固工作,3770户受灾群众喜迁新居。

“十二五”期间,昌都生态市建设全面推 进,2014年森林覆盖率为38.63%,与上一监测期相比,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83个百分点,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双增长”。全市共完成营造 林面积77.625万亩封山育林完成13.4万亩,完成目标任务74.457万亩的104.25%。全市湿地面积稳定于10.44万公顷,全市现有林地面 积381.94万公顷,与上一监测期相比,林地面积增加了6.94万公顷。

今年是 “十二五”收官之年, 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今年1—9月,全市生产总值(GDP)预计完成100.1亿元,同比增长24.2%(现价);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计完成6.5亿元, 同比增长6.7%;固定资产预计完成150亿元,同比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2.5。

这些变化,凝聚了5年来昌都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全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辛勤汗水。

——看改革,我们的改革开发水平持续提升,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

“十二五”期间,成功组建西藏昌都新区昌禾聚鑫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昌都市开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西藏昌都市天辉、普辉新能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成功入驻市经开区。这些是昌都全面深化改革的典型缩影。

2014年以来,我市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社会体制和民主法制、文化体制、党的建设制度、纪律检查体制等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国有企业、行政审批、财税、投融资、农业综合改革等方面工作机制体制不断创新完善。

市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市交通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国有企业改革试点,市投资公司下属市会议中心正在加紧研究国有资产对外处置方案,市粮食局初步完成昌都康盛粮油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方案,市林业局完成对市林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公司性质、企业基本情况清理工作。

市财政局制定了《昌都市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利用财政大平台,建立完善了国有资产管理数据信息平台,从“管人、管事、管资产”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严格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为扎实有序推进各项改革工作,我市成立了市委书记担任组长的市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5个专项工作小组,紧张而扎实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各项重点工作,从经济建设到民主法制,从文化发展到社会领域,从生态文明到党的建设——各项改革协调配合、彼此呼应,改革风潮激荡。

昌都市委按照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方式,从五个方面提出2015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将2015年全市改革任务细化为69个大项,332个小项,截至10月底,全市已完成92项。

持续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不断优化发展软环境。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积极搭建便民服务平台,招商引资卓有成效。

金 融业规模不断壮大,存贷款余额显著增长,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切实强化援藏工作,2010年以来,累计落实援藏资金13.28亿元,建设项目237 个,有力助推昌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经济组织达13614户,注册资金45.93亿元,吸纳就业5万余人,签约招商引资 项目87个,到位16.7亿元。创新农牧业经营方式,全市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00多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家。

——看民生,我们的社会事业和谐持续发展,扶贫攻坚成果持续显现,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西 藏自治区第十一届中学生运动会于今年7月22日至31日在拉萨举行。昌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3个大项57个小项的比赛,获得12个奖项。其中,女子甲组 100米和男子乙组3000米斩获第一。而在赛场外,运动的激情一直弥漫在这座城市。近年来,昌都运动员竞技体育成绩不断突破,城市和乡村的全民健身活动 更是广泛开展。

教育、科技创新、社会保障、文化事业、精神文明建设……一系列的社会 事业加快发展,一系列的民生工程顺利实施,让昌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项目建设为例, 2011-2014年,市地方病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1020万元,10县卫生监督所、急救站、地方病防治所均完工(卡若区除外)。111个乡镇卫生院建 设,已完成85所。

“十二五”以来,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多措并举,紧紧围绕脱贫工 作目标,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群众收入为着力点,以整乡推进、面上扶贫、劳动力转移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项目扶贫、产业扶 贫、民生扶贫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加强项目建设管理,财政投资不断加大、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群众生活条件不改善,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扶贫、农发各 项工作扎实推进,带出了一份令人鼓舞的成绩单:“十二五”以来,我市累计实现减贫近12.4万人。

“十 二五”时期,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特别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6103元,同比 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7108元,同比增长11.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与此同 时,我市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今年前三季度,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26.4亿元,同比增长14%; “六个新型昌都”建设深入开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稳定。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收官“十二五”,昌都给历史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开局“十三五”,昌都又将踏上追赶超越新的征程。

责任编辑:格桑卓玛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