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昌都

党的十八大以来昌都市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2018年01月03日 10:46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陈志强
分享到:    

截至2017年9月,昌都市有各类公共文化场所1808处,各类公益文艺演出团队122支,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16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48处,各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28个。

文化惠民:幸福感节节攀升

五年来,昌都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了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累计投入8亿余元。

推进广电传播基础能力建设,免费为农牧民群众发放直播卫星接收设备1.4万余台,加快数字电视建设,数字电视用户达3.1万户,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7%以上,党的声音传得更远更响更广。

1座西藏首个市级博物馆、11个县级文化活动中心、7个民间艺术团排练场、13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22个农家书屋、516个寺庙书屋,11个流动图书车、65个流动书屋、1个数字影院……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昌都公共文化服务的不断健全完善。

将文化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持续实施电影“2131”工程,放映电影9.3万余场次,文艺汇演、文艺巡演近1100场次,累计观看达630万余人次,农牧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得到不断满足。

“市县文化艺术节”“五下乡”“文艺五进”“康巴少年讲故事”“非遗进校园”“书美影展”等一批种类多、形式广、创意新、特色足的群众文化活动与日俱增,影响广泛、深受好评。

产业利民:软实力大大增强

五年来,昌都精准发力文化产业,明确了一手抓文化惠民、一手抓文化富民的工作任务,把壮大民族手工业、演艺娱乐业、文化旅游业作为文化精准扶贫的重点;把发展文化创业作为实施“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抓手。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昌都市充分挖掘优势、盘活资源,创办了西藏昌都茶马文化艺术节,文艺展演、商品展销、唐卡研讨,文化催生了经济热、旅游热,带动了一方发展、富裕了一方百姓。同时,扶持发展49家小微文化生产企业,从业人员1800余人,年产值1亿余元。

此外,把文化文艺创作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挖掘和动员各类民间艺人,采取师徒相授的方式带领农牧区贫困家庭富余劳动力学习民间艺术,如类乌齐石刻艺人协会会员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带领石刻艺人,学徒由原来的几名发展到200多名,藏式绘画从业者朗杰带领建档立卡户参与新城市建设,创收10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登记生产型文化企业,从2012年年初的不足10家,增长至2017年9月底的近60家,贫困家庭职工占比也从不足10%上升至20%以上,有些甚至超过了60%。

精品不断:书写华彩乐章

五年来,昌都在剧目创编、书籍出版、音乐制作、电影拍摄等文艺创作时,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同时,进一步实现了文艺创作服务人民的宗旨。

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寻找源头,从广大农牧民群众热火朝天的生产生活中汲取营养、激发灵感,创作了一批展现昌都独特风情,反映昌都各族儿女与祖国各族亲人心心相融、奋发向上、携手向前的精神风貌,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受到了群众的喜爱与肯定。

文集《昌都我的幸福家园》、民间文学集《康巴汉子的胸膛》、画册《古苯遗珠东多彩韵》、歌碟《神奇昌都》、电影《金珠玛米》……一部部文艺作品,向世人展示了客观真实、变化巨大、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昌都。

2017年,昌都市建立文化人才库,吸收会员700余名,选派5名文艺创作者到北京鲁迅学院学习,4名艺人被评为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同时,完成了“百幅精品唐卡工程”第一期,制作出版了西藏第一个女生小合唱专辑《幸福在歌唱》,积极筹备“喜迎党的十九大,感党恩爱核心”文艺汇演活动,创编歌舞18个。

当前,古老的文化在三江大地延续创新,不断散发出新的生机。昌都正从地域“高原”向文化“高峰”迈进。

责任编辑:何宝霞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