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市各单位各部门每周五组织人员义务擦洗街道栏杆。周婷婷 摄
三江大道生态廊道。周婷婷 摄
强巴林寺边坡绿化美化工程。周婷婷 摄
实施城市园林绿化21.5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5.4%、38.6%、12.15平方米;
建成4个1000平方米以上广场绿地,公园绿地建设中绿化面积占90%以上;
市区各花坛摆放时令花卉24.3万余盆,栽植三角梅、月季等4万余株,城区花坛实现鲜花全覆盖;
栽植红叶李、大叶黄杨、雪松、云杉、红叶石楠等120余万株;
……
一入夏,这些数据就已不再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举目四望,滨河两岸、城周山坡、公路沿线,整个昌都城披上了一层层崭新的绿衣,满目葱茏、绿树成荫,令人心旷神怡。
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
按照《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2016年)》指标要求,昌都高起点、高标准地制订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规划。该规划充分借助地势地貌特点,重点突出山体、江河滨水等景观带,通过城市广场、综合公园等工程项目,进一步打造昌都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生态城市特色。
此外,在规划中,昌都市不但突出创意建设,还严格绿线管理,投资84万元完成了《昌都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修编工作。修订完善了城市园林绿化施工、验收、养护管理,绿地分级管理标准、养护管理检查考核办法等标准与规范;健全了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控制“大树进城”、古树名木保护等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了园林绿化联合执法和信息共享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加大对违法占绿、毁绿行为的查处力度,绿化成果得到有效保护。
蓝图已经绘就,实干托起梦想。在科学规划的引领下,昌都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美好蓝图正以鲜活的方式逐一呈现在世人面前。在不远的将来,昌都将成为乐享生活、生态宜居的新中心。
慧心巧思,打造绿色新城
时下,昌都已进入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季节。天高气爽、山色绚烂,茶余饭后徜徉在河边小径,感受微风拂面,倾听流水滔滔,加之满眼的绿色,着实让人轻松愉悦。
无论是在扎曲、昂曲还是澜沧江沿岸,都可以享受到此类景观,而这只是两河一江生态廊道的一部分。流域内的儿童游乐园、强巴林寺西坡、达玛拉公园、胜利桥边坡、文化城入口等地也进行了绿化美化工程,栽植红叶李、金叶榆、大叶女贞等乔木1.47余万株,栽植红叶石楠、大叶黄杨、月季、竹子等绿篱81.3万株。
卡若区、达因卡街心公园的绿化更是别具一格。不但在立体造型制作上积极融入园林艺术文化,还注重乔灌草的合理搭配,提亮区域景观,公园内栽植碧桃、国槐、龙爪槐、大叶黄杨等绿化植物156株。同时,公园内还建有供市民观赏的园路,方便市民在休闲健身的同时亲近大自然。
除此之外,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昌都市林业部门选用不同规格苗木,克服立地条件差、苗木供水不足等困难,分区域在市粮食局至水利局后山、森林公园后山、生格村、达瓦村等地块实施城市周边山体造林绿化建设,筑牢城市生态屏障造林绿化。2017年以来已累计完成森林围城绿化面积9481亩,目前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人工生态林体系。
花红柳绿,滋润市民生活
昌都市民热爱生活,喜欢在家种植各类花卉,天气一暖,竞相绽放,花团锦簇,甚是讨人喜欢。考虑到这一点,昌都市林业部门在栽植绿植的同时,还在城区内各花坛种上了时令花卉。截至目前,已在茶马广场、天津广场、明珠公园等各路段花坛摆放时令花卉,在卧龙街、昌都西路、马草坝路等路段栽植三角梅、月季等,城区花坛实现了鲜花全覆盖。
如今,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户外,市民都可以看到各类花草树木。此外,昌都市把城市景观与居民出行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一街一景”的思路,充分考虑道路功能性质、人行车行要求、景观空间构成等因素,在昌都西路、迎宾大道完成了道路绿化提质改造,栽植大叶女贞190株、雪松580株、绿篱7万株,并在三江文化城入口、德吉路、达因卡道路两旁见缝插绿,种植草坪2.8万平方米,实现了裸露土地绿化全覆盖,实现了人们一出门就是一片绿、一个景的目标。
想民所想,为民所做。居民小区和单位庭院是广大市民进行日常活动的场所,昌都市把小区庭院绿化作为体现城市建设理念和人文关怀的重要举措,按照应拆尽拆、应透尽透原则,对市环保局、卡若区初级中学等10家单位实施拆墙透绿及绿化提质改造,并评选出14家单位和小区为园林式单位和小区,为市民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了有力依托。
就下一步如何做好昌都市的城市绿化工作,福建省第八批援藏专技人才、昌都市创园办副主任罗志贤表示,将大力推广立体绿化,增加城市美感;推进植物园建设,打造一个集科研学习、参观旅游为一体的植物园;推进古树名木建档立卡及挂牌工作,保护好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