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原“10·11”山体滑坡点再次发生滑坡,造成金沙江断流并形成堰塞湖。
11月9日,接到命令,昌都市消防支队需派人员前往金沙江堰塞湖坝体为9日早上抵达堰塞湖坝底的机具作业进行夜间照明。
下午4时,昌都市消防支队特勤中队指导员魏永利、李兴、旦增多杰、阿旺曲桑4人乘坐冲锋舟赶往堰塞湖坝体。4人中,年纪最大的34岁,最小的年仅26岁。
从波罗乡到金沙江堰塞湖坝体,要走一个多小时的水路,由于冲锋舟拉的照明设备比较重,船的吃水深度很深,风刮起50多厘米高的浪直打得小舟摇摆不定,水面上漂浮着很多杂物,两岸山体上不断有落石和泥沙滚下,小舟时刻面临着侧翻的危险。
好不容易到了坝底,魏永利一行便立刻开始运送照明设备。
坝顶距离坝底有200多米的坡长,却有60多度的陡坡,由于河水长时间的冲刷,坡面湿滑,他们抬着400多斤重的发电机在陡坡上举步维艰。
“啊!”突然,旦增多杰脚底一滑,身子一歪,发电机便重重地砸在了他的脚上。
“要不是这块石头挡着,你的这只脚怕是要废了。”魏永利查看完旦增多杰的脚伤后长舒一口气说道。
“没事没事,我还能走。”旦增多杰对大家说。他心里清楚,400多斤的发电机要运到坝顶,少他一个,每个人就要多承担好几十斤的重量。
那天下午,旦增多杰忍着脚伤来回上下坡跑了几十趟,他自己都数不清楚了。等发电机、移动照明灯具等一一被运送到坝顶后,他们又开始架设电线和灯杆,对机器进行检查,争分夺秒地赶在天黑前为在堰塞湖坝底作业的施工人员送去光明。
冬天的波罗乡天黑得很早,从下午6点多到第二天早上7点多,他们要保证在这13个小时内灯具连续不断正常照明。夜间要给机器加两三次汽油,要根据挖掘机的位置随时调整照明灯的角度和位置。
坝顶上,夜里气温会突降至零下十几度,他们相互鼓励,一起度过这难熬的漫长寒夜。
坝顶上魏永利等人的安全也时刻牵动着昌都市消防支队政治委员陶盛楷的心。为了弥补他们没能观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向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并致训词的遗憾,11月10日一大早,陶盛楷便乘坐冲锋舟前往坝顶,为他们送去移动照明设备和安慰。
“我一定会按照总书记对消防救援队伍的总要求,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上午11时许,嘹亮的宣誓声在金沙江堰塞湖坝顶上响起,陶盛楷带领坝顶上的4人以及一起前来的通讯员、驾驶员共7人面向金沙江郑重宣誓。
10日晚11时许,突然狂风肆虐,天空下起了雨夹雪。6米多高的移动照明升降灯剧烈地摇晃着。突然,“嘭!”的一声,一组灯具经不住狂风的冲击瞬间被吹翻在地。
“风太大了,我们得每人抱住一个升降灯才行。”魏永利说。他们赶紧跑过去把灯具给重新安好,每人抱住一个升降灯。凛冽的寒风裹挟着雨夹雪打在脸上,像是针扎一般的疼痛,很快,消防队员们的衣服都被打湿了,他们被冻得手脚麻木,但仍然死死抱住升降灯,还要时不时地调整被风刮偏的灯的角度,足足站了半个多小时。
11月11日中午11时,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泄流槽工程顺利完工,堰塞湖坝体上应急抢险人员开始撤离。
下午4时许,天空又飘起了雪花,冲锋舟载着消防队员及施工人员们在江面上逆流而上,直到把所有的应急抢险人员及机具器械全部安全运送上岸后,他们才撤离。
从11月9日的下午4点多到11日的下午4点多,整整两天两夜,48个小时。
48小时里,他们经历了白天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和晚上零下十几度低温的恶劣天气,在土质疏松的山体上架设灯具作业,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他们白天忙着运送物资,夜间执行照明任务,几乎没有喝过一口热水,吃上一口热饭。
48小时里,他们不仅圆满完成了夜间照明任务,保证了挖掘机能够正常作业,还随时监测山体滑落情况,同时也协助了坝体上70多名工作人员及所有器具的安全撤离。
12日上午,记者见到了旦增多杰,他的脚已经敷了药,看起来精神十足;魏永利的声音哑哑的,他坚定地对记者说要永做人民的忠诚卫士,竭诚为人民服务;李兴乐呵呵地说,能为百姓作一点贡献,他感到很自豪也很幸福;阿旺曲桑对记者说,他老婆到现在都不知道他在坝上的这两天两夜。(记者 万慧 陈志强 昌都报记者 央吉 谭祺斌)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