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昌都

卡若区生格村变迁记:乡村美了 产业兴了 群众富了

2018年11月21日 15:22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万慧 陈志强
分享到:    

五年前的卡若区城关镇生格村,低矮狭窄的土坯房是村民遮风挡雨的避风港,泥泞不堪的土路是连接村子与外界的通道。那时候,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

五年后,钢筋水泥筑成的漂亮楼房是生格村百姓们的幸福港湾,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让百姓走出闭塞、走向希望,家家户户买了小轿车,用上了无线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是什么让生格村在短短五年时间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驱车前往这个离昌都市区仅5公里的村落。

人人都为发展找出路

“一双筷子易折断,十双筷子抱成团。”当记者把疑问向生格村党支部书记洛松阿旺道来时,他轻描淡写地说出了这么一句话,“不只是村‘两委’班子,我们全村的每一个人都在为发展找出路,为建设家园贡献绵薄之力。”

过去的生格村主要靠种地、采挖虫草、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全村经济结构单一,群众思想观念陈旧,生活水平较低。

2013年,生格村“两委”抓住卡若区政府驻地搬迁至生格村的机会,落实征地补偿款1300余万元,并积极争取生格村5层商贸楼产业扶持项目,成立农牧民运输协会,带领全村百姓热火朝天地开启了新的生活。

2014年,在村“两委”班子的鼓励下,村民向巴西热用征地补偿款买了车,加入到农牧民运输协会。仅一年的时间,买车的钱就赚了回来,2016年又净赚10余万元。

2015年,生格村5层商贸楼投入使用,一楼为商铺,共有门面29间。二楼以上为拆迁户回迁房,卓玛拉姆一家就是在政府征地后搬到回迁房住的。

“当初政府给了近20万元的拆迁补偿款,现在我们一家人住上了回迁房,水、电、信等一应俱全,我们把楼下的门面房出租,每年还能得到4万元的租金。”谈及近年来的变化,卓玛拉姆乐得合不拢嘴。

“农牧民运输协会,加上商贸楼门面房的租金等,2017年全村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43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余元。但是,我们村的经济总收入有690余万元呢!”洛松阿旺自豪地说道。

盘活了土地资源

开车沿着干净平坦的水泥路前往生格村,村口的牌坊上“古道桃花山庄”六个大字映入眼帘。

说起“古道桃花山庄”这个名字的由来,就要说到生格村因地制宜,拓宽发展空间的另外一件大事——约培自然村生态农家乐的建立。

2016年前,生格村的田地基本上都还种着粮食,一亩地每年只有几百元的收入。2016年,昌都市残联租用生格村约培自然村105亩坡地,开办起约培自然村生态农家乐,想要把“约培沟”打造成集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古道桃花山庄”,便有了这名字。

村民次仁措姆每年除了有1.5万元的土地租金收入外,还在约培自然村生态农家乐里当服务员,每天引导顾客、端个茶、倒个水,月工资就有2000元,她打心里觉得这比种地划算得多。

约培自然村生态农家乐是生格村把村“两委”的组织优势、上级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发土地、租赁土地、集约用地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盘活土地资源的一个缩影。

无独有偶,于201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生格村苗圃基地,是生格村最大限度盘活土地资源的又一举措。

2016年以前,生格村把山沟对面的8户16亩的坡地,租给私人老板用于苗圃建设,种植的花草与树木全部用于城区绿化,实现租金年收入25万元左右。

此外,生格村还把啤酒厂下面10亩的空地租给砖瓦厂老板,一年收入10万元租金,还带动村里运输队与砖瓦厂合作,帮忙运输水泥、砂石等材料,这样村民们不仅有了租金还有了工作可干。

村民们观念一变天地宽,平凡的土地上便开满“娇艳的花”来。

服务到家成果共享

“每年都有300元资助金可以领,虽然不多,但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却是莫大的鼓舞,说明我们村重视人才,尊重知识。”生格村大学生次旦拉姆对记者说。

“我是一名老党员,除了享受国家和政府的特殊政策外,村里每年还给我发300元的资助金,我真的感觉很幸福。”年近七旬的土登多吉说。

坚持“强村”和“共富”相结合,不断完善帮扶机制,每年从党员捐款和村集体经济出资5万元,用以资助“三老人员”、困难党员、困难户和贫困大学生;

积极组织农牧民群众开展汽车维修、餐饮服务等的培训,并教育引导群众靠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以“村规民约”为推动,围绕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子女教育等定标立规,“约”出村民自制新风尚;

开放农家书屋,订阅群众喜爱、积极向上的报刊杂志,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积极争取扶持资金硬化亮化村主干道4条8公里,投入22万元拓宽硬化田间道路6条15公里;

通过援藏渠道完成生格村北大桥项目建设,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

……

一桩桩、一件件惠民实事的落实,使生格村村容村貌变样了,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干劲更大了,村级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更强了。

现在的生格村,老人享天伦之乐,青壮年正用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建设自己的家园,孩子们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健康成长,幸福的日子像满园的格桑花开。

责任编辑:益西旺堆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