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昌都

记昌都市第九批点派驻村工作队队长嘎玛: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2020年08月03日 13:49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扎巴旺青 胡荣国 陈志强 刘金鹏 朱杉 周婷婷
分享到:    

七月中旬的一天,在蒙蒙细雨中,卡贡乡宾果村驻村队队长嘎玛领着我们,从正在修建的标准化村委会施工工地中一路绕行,前往通往埃巴自然村的山路。指着前面忙碌的修路现场,嘎玛的话里透着喜悦:“这路修得很快。路修好了,变化就更大了!”

站在村头,放眼望去,青山、薄雾、金黄的油菜花,美得让人心旷神怡。

微信图片_20200729201046.jpg

图为2010年7月1日,宾果村“两委”组织党员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嘎玛供图

“我和你们一起上街擦鞋挣钱”

这是嘎玛第三次驻村了。2014年,在类乌齐县长毛岭乡珠江村驻村;2019年在察雅县烟多镇雪东村驻村;2020年又在察雅县卡贡乡宾果村驻村。

在雪东村驻村的一年时间里,他把雪东村打造成为察雅县党建工作第一村、宣传工作第一村、文化工作第一村。

雪东村是一个集体搬迁村。由于地质构造存在山体坍塌的危险,2011年全村搬迁到30公里外的察雅县城。

搬到县城后,没有耕地,按理说,整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才是常态,但这个村子的情况有些特殊。“我到雪东村驻村后发现,很多村民观念陈旧,不愿去打工,怕被人笑话”,嘎玛说。

为了改变现状,嘎玛2019年1月份驻村后,和相关单位和施工方达成劳务输出意向后,3月份成立了雪东村农牧民劳务合作社。

成立合作社也不是没有缘由的,因为嘎玛这个想法就是受到一个叫加赤的村民启发的。有一次,在入户调研时,嘎玛发现加赤家阳台上建了一座漂亮的玻璃房。原以为是请外面的包工队做的,一问才知道,原来经常在外打工的加赤专门向汉族师傅学习了电焊技术,玻璃房就是他自己建的。

村里不是没有能人,也不是所有人都不愿意去打工,嘎玛意识到可以以此为契机,成立一个村民劳务合作社。

但合作社成立之初,很多村民还是不愿去打工,怕被人嘲笑。嘎玛多次召开会议,希望以此带动村民外出打工的积极性,但收效甚微。

一天,嘎玛抱着一个小箱子来到会场。开会了,村民们以为和往常一样,这个驻村队长会再讲一些关于转变观念,外出打工能挣钱的大道理,有些村民还小声嘀咕着,这些话听多了,我都会背了。

但嘎玛这次没有讲道理,而是从箱子里拿出一把擦鞋刷、一盒擦鞋油,还有一块抹布,整齐地摆在会议桌上。

“我知道你们都不好意思出去打工,我很理解”,嘎玛神情严肃地看着村民,“我是自己主动报名申请到我们村来驻村的,来驻村的目的就是想为村民做点事。我今天想成立一个擦鞋组,如果没人参加,那我一个人去街上擦鞋,收入归村集体所有……”。

“不行,队长您这样做,我们不同意……”,片刻的安静后,村干部和村民们七嘴八舌地发表着反对意见。

等会场里稍微安静下来,嘎玛接着说道:“合作社成立不运转,对我影响不大,但想想你们,想想你们的孩子的将来。如果你们愿意,只要我在这驻村一天,我就和你们一起去工地打工一天,拿到的工钱就请你们吃饭……”

言传身教,身行一例,胜似千言。村民们终于被感动了,也想通了,合作社的电焊组、搬运组、汽车运输组终于正式运营了。

村民旦赤虽然人品不错,但好吃懒做,一天到晚只知道向家里要钱。合作社开始运营后,嘎玛安排他先到搬运组磨练,然后又安排到汽车运输组上班。

“队长每天都要问我打工情况,我想偷懒不上班都不行”,去年,旦赤打工挣了4万多元。看到打工收入不错,小伙子又借了4万,买了一辆二手货车,计划着再多挣些钱,“现在,家里人也好,村里人也好,都说我变成了一个负责任的男子汉”,旦赤高兴地说。

在管理合作社运转的同时,嘎玛又利用雪东村党建工作本身基础好的特点,把旺堆村长、鲁嘎副村长以及村组织委员次仁尼玛培养成为昌都市级宣讲员,摸索发展出一条以宣讲促脱贫的新路子。通过政策宣讲,他们三人当年就获得5000至6000元的收入。而村里成立的锅庄队也成为察雅县第一支民间锅庄队,并举办了察雅县首届村级文化艺术节。

2019年年初,嘎玛刚到雪东村时,村里基本上看不到车子,到年底时,村里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买上了运输车、出租车等交通工具。2019年,雪东村获得昌都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同年,嘎玛被昌都市委组织部点派到察雅县卡贡乡宾果村驻村。

微信图片_20200729201053.jpg

图为嘎玛和宾果村“两委”班子成员在正在建设的标准化村委会前商量下一步工作部署。记者 扎巴旺青 摄

“心结像雪山积雪被融化了”

嘎玛今年的驻村点是宾果村,它位于卡贡乡东南部,距离卡贡乡政府33公里,平均海拔4300米,下辖宾果、埃巴、维贡3个自然村。其中,埃巴自然村不通路,不通电,是宾果村最大的民生问题。

路必须通,但要想修路,嘎玛有道坎要过。

这道坎,就是村两委班子。

宾果村6名村“两委”干部都是从小一起放牧的伙伴,大家乡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但埃巴自然村和宾果和维贡两个自然村长期存在草场边界和虫草纠纷,而埃巴自然村通路必须经过另外两个自然村,矛盾纠纷突出成为通路的最大瓶颈。6名村“两委”干部在修路问题上,各有各的打算,意见一直不统一。

“嘎玛啦,我支持修路”,有着40年党龄的宾果村党支部书记土登加措说,“我们多次向上级汇报过这件事,但大家想不到一块,事情自然也办不了”。

“我们三个自然村的草场划分是很早以前长辈们商量后确定下来的,你要修路,就是对我们村规民约的不尊重……”。

“您修路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您驻村时间一到就要回市里,这事还是算了吧”,埃巴自然村村长阿桑说。

专题研究埃巴自然村通路问题的村“两委”协调会开的并不轻松,但嘎玛明白,崎岖的羊肠小道掣肘了宾果村的发展,但从暗冰和积雪中走出一条康庄大道,不仅需要资金和时间,更需要团结的人心。

“在修路问题上的不同意见,归根结底是党组织软弱涣散、支部成员不团结”,嘎玛一番“望闻问诊”,开出了一剂“药方”。

他以“传帮带”和“八个不糊涂、八个起作用”为抓手,采取驻村工作队队员与村干部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帮助村党支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通过党员干部培训轮训、考试测验等形式,强化政治理论学习,持续巩固主题教育学习成果。

在抓好3个自然村党小组建设的同时,嘎玛针对宾果村70%的群众长期在拉萨、昌都等地居住的情况,新增设了宾果村拉萨、昌都外迁人员党小组,由外迁村干部或党员担任党小组组长,对外迁人员思想动态和日常生活进行有效引导管理。同时,设定岗位实践锻炼,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不断凝聚人心、夯实基础,以此彻底改变宾果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的状况。

号准脉、开对方,病症才会药到病除。看到一个外人对村里的发展这么上心,村 “两委”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活力慢慢被激发了。一个多月后的村“两委”协调会上,宾果村6名村“两委”干部坐在一起,举手表决,一致同意修路。

表决一通过,73岁的宾果村党支部书记土登加措激动地站起来说,“感谢共产党派来这样一个干实事的驻村队长”。话音刚落,响起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修路的消息传出后,也有一些群众一时想不明白,态度消极。嘎玛就带着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带头分批入户,进行一对一,多对一的思想工作。

一天,益多和扎堆两位村民找到嘎玛,当着众多村民的面,想让他重新考虑一下修路的事情。

“我是一名普通的党员,传播党的声音,落实好党的惠民政策是驻村工作的首要任务”。

嘎玛短短几句话掷地有声,恰似一根牧鞭,敲在每个人的心头。有些群众的眼睛湿润了,有些群众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5月27日,通向埃巴自然村的四级砂石公路从维贡和宾果两个自然村双向开工建设了。这条投入800余万元专项扶贫资金的公路,预计年底就可以完工交付了。

“这条路一直是我们心里过不去的一个坎,嘎玛像太阳一样,用他的热情,把我们如同雪山积雪一样的心结,融化掉了……” , 宾果自然村72岁的泽仁朗加老人拉着记者的手,一遍又一遍的说着。

开工那天,距离嘎玛1月21日派驻到村里只过去了四个多月的时间。

微信图片_20200729201102.jpg

图为5月27日,通向埃巴自然村的四级砂石公路从维贡和宾果两个自然村双向开工建设了。嘎玛供图

变化,发生在意识深处

嘎玛刚到宾果村入户调研时,有些村民用不信任的眼神看着他:这个驻村队长只怕是来镀金的,搞不好几天就走了!

出人意料的是,半年多的时间里,苦口婆心宣讲惠民政策、千方百计扶持产业发展,东奔西走争取扶贫资金……这些扎扎实实的工作,让村民们对这个“外人”多了几分赞许。

宾果村的6名村“两委”干部给嘎玛半年多的工作总结了一个关键词:“实干”。

半年多的时间里,宾果村的变化和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因 “实干”而发生着变化:从前“软弱涣散” 的党组织,如今“凝心聚力”谋发展;昔日的羊肠小道,如今正在铺设平坦顺畅的砂石路……这些是看得见的改变,而更为深刻的变化则发生在干群的意识深处。

布亚是维贡自然村的组织委员,也是一名科技特派员,是村“两委”班子中最年轻的村干部。因为年轻有文化,嘎玛决定给布亚压压担子。

“你入党已经5年了,又是科技特派员,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尤其要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优势”。

“我也不想荒废自己的时间,也想办点事,但……”

“放心,我不会让你人地两荒的”,嘎玛指了指山下500多亩的荒地。

为了摘掉宾果村多年产业发展“空壳村”的帽子,嘎玛通过协调昌都市、察雅县林业部门,计划成立包括芫根、油菜、獐子菌等农产品产销为主的农牧民合作社等村集体经济产业。其中,维贡自然村280亩苹果、桃子经济林和宾果自然村286亩云杉经济林已经落地,苗木成活率均在80%以上。

嘎玛给村民算了一笔账:一亩经济林有1200元的补贴,三年后可拿到679200元国家补贴。苹果、桃子经济林三年可挂果见效,预计一亩一年收益3000到5000元,一年就能有84万左右的收入。

“账不算不明白。我现在每天都忙着为苹果、桃子树浇水,驱赶牲畜”,年过半百的多登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这些树像虫草一样,能让我们挣钱”。这些天,刚好轮到他们宾果自然村村民参加40天的田间管理工作。

与此同时,负责经济林技术保障和田间管理的布亚越来越忙,再也不用担心会荒废时光了。

前一阵子,村“两委”干部晋美旦增告诉嘎玛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他接到村民尼玛打来的电话,打听村里的消息。

由于交通不便,生活困难,几年前,尼玛跑到拉萨发展。这些年,尼玛一直靠打工为生。得知村里的变化后,尼玛告诉晋美旦增,他已经迫不及待要回乡发展,回到村里后,还要向布亚学习种植技术。现在,宾果村已经有100多位在拉萨生活的村民向村“两委”表达了回乡就业的意愿。

第二件事是村里有3、4个村民想入党,而宾果自然村25岁的达瓦次仁已经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为有序推进宾果村各项工作,尤其是为顺利通过脱贫攻坚国家普查,嘎玛和村“两委”在标准化村委会建设工地边搭建了一座帐篷用于办公,赶来帮忙搭建帐篷的村民给个临时办公室起了一个名字——“帐篷支部”。记者到村里的那天早上,村“两委”的六名干部和嘎玛正在“帐篷支部”里商量着村里下一步工作计划:

加快与供电部门的联系,申报埃巴自然村通电项目,争取今年实现全村通电、通路双目标;

举办察雅县首届村级“四讲四爱”赛马节、“身边人讲身边事”系列宣讲活动等群众性活动;

……

采访时,嘎玛的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他说,驻村工作如果没有实干,那一切都是虚无和浮夸。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尤其是作为一名被组织点派的驻村干部,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不知何时,雨停了。伴着阵阵微风,阳光透过薄雾俯照着宾果村,照射在雨水过后的油菜花上,散落出片片金黄的光晕,令人赏心悦目。

责任编辑:刘金鹏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