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昌都

“藏东大地”奏响乡村振兴新篇章

2020年08月06日 11:29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高原7月,丁青县协雄乡协麦村的温室大棚里,管理员罗布正忙着给西红柿绑蔓;位于类乌齐县伊日峡谷景区内的一家藏家民俗里,村民罗桑格列炖着牦牛肉,为来自四川的游客准备午餐;芒康县德吉康萨小区里,搬迁群众布嘎在布置自己的新房……

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这是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乡村振兴最真实的写照。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昌都市大力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在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提升,农牧区面貌和环境明显改善,农牧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图为昌都市察雅县吉塘特色小镇全貌。记者 扎巴旺青 摄.jpg

图为昌都市察雅县吉塘特色小镇全貌。记者 扎巴旺青 摄

产业振兴促增收

产业发展是协调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基础,只有产业振兴,农牧民才能增收致富,乡村才能振兴发展。

近年来,昌都市通过大力发展“七大种植业”“五大养殖业”,实施了一大批乡村产业,扶持发展农牧民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建立了有利于群众增收致富的利益联结机制,并着力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农牧区产业快速发展。在补齐农牧区发展短板的同时,昌都市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抓手,大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突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深入实施农牧民“十大增收”措施,着力提高群众收入特别是现金收入。

普巴原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当地政府给他扶持了50只阿旺绵羊,其中母羊35只,公羊15只。几年下来,普巴家的母羊共繁育了小羊羔30只。按照规定,今年年底,他可以卖15只羊,获得接近4万元收入。

2015年,贡觉县根据“做大、做优、做强”的产业发展思路,总投资1.6亿元建成集“培训、科研、育种、扩繁、加工、物流、冷链、销售”一体化的阿旺绵羊产业链,逐步实现了阿旺绵羊产业的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以及产业化经营。在核心养殖区外,该县还扶持了19个专业养殖村,注册成立了4个专业合作社,陆续带动了6000余户群众参与到阿旺绵羊产业链建设中,拉动了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

芒康县纳西民族乡纳西村村民四郎曲宗全家正在葡萄园里忙碌,剪掉枯死的葡萄枝,松一松干硬的土,浇上清澈的溪水……

这些年,四郎曲宗家的葡萄产量一年高过一年,2019年更是突破了1万斤。“卖了几千斤给藏东珍宝酒业有限公司,剩下的都酿造了葡萄酒。算了一下,收入差不多有4万多元。”

截至2019年底,全县葡萄种植面积达1.17万亩,葡萄产量达1.17万吨,年产葡萄酒约2000余吨,葡萄加工产值预计达7000余万元;带动种植户1459户9210人受益,人均创收4200元。

如今,昌都市“五大养殖”基地、“七大种植”基地布局已基本形成,类乌齐县的牦牛产业、八宿县的荞麦产业、芒康县的葡萄酒产业等结构进一步优化,离全市“八个自给”的目标更进一步。2019年,昌都市农牧业特色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3%,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545元,人们生活更加富足。

“未来五年,昌都将从吸引农牧民转移就业、助推乡村产业发展、打造产业链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昌都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军说。

图为昌都市类乌齐县恩达村全貌。记者 周婷婷 摄.jpg

图为昌都市类乌齐县恩达村全貌。记者 周婷婷 摄

生态改善提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昌都市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大力开展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大面积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此外,昌都市深入开展“三整治、三提升”和农牧区生活垃圾整治行动,推广村级污水处理站建设,积极组织当地群众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大力推进“厕所革命”。

然乌镇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和借助建设特色小城镇的契机,确立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为此,出台了《然乌湖景区关于实施旅游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案》,从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发展生态旅游、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强化宣传等方面保护和改善旅游环境,以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绿色发展。

如今,镇有环卫队、专业管护站、垃圾打捞队,村有保洁员、护林员、垃圾打捞员,生态关键部位、重要节点有专职人员领导、专人蹲点值守落实……可以说,然乌镇已初步形成了环境保护的大格局。

位于伊日峡谷深处的类乌齐县伊日乡水提村在发展旅游的同时,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把生态保护摆在首要位置。

随着“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水提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采取张贴倡议书、微信群推送、村规民约规范和入户宣讲等形式,群众尊重自然、保护动植物的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同时,设置了护林员、草监员等生态岗位,负责峡谷内动植物的巡查与监管。

32岁的格列加措是水提村的护林员。他说:“我们每个月至少要巡山四次。当地的野生动植物很多,需要有人来守护。我很喜欢这份工作,希望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生态环境保护作一份贡献。”

近年来,昌都市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754.06吨、白色垃圾468.04吨,清理河道湖泊1774.28公里、畜禽粪污废弃物663.2吨、卫生死角1939处,完成户厕改造25135户,并配置乡村生活垃圾转运车辆1194辆,配备村庄保洁员9805名。此外,昌都市在各村(居)积极推广房前屋后种树,全面破除了海拔4300米以下无树村、无树户的境况,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更加生态宜居。

图为昌都市类乌齐县恩达村全貌。记者 周婷婷摄.jpg

图为昌都市类乌齐县恩达村全貌。记者 周婷婷 摄

乡风文明增活力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开上好车子”,还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满足其精神需求。

近年来,昌都市通过加快乡(镇)、村(居)、寺庙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深入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群众理性对待宗教,积极开展农牧民群众体育活动,实现了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寺寺有书屋的目标。同时,昌都市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在农牧区广泛开展诚实守信、信用至上、诚信兴业、履约守信等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大力推行“六个一”健康行动,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农牧民精神风貌明显改善,乡村焕发出文明新气象。

走进通夏村村委会,墙上挂着“全国文明村镇”“昌都市精神文明示范村”等奖牌。以前的通夏村,村里只有一条窄窄的小路,路面坑洼不平。村民一直过着“饿不着却也富不起来”的日子。

“为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村创建活动,我们通过召开村民大会,设立宣传栏,向干部群众宣传创建生态村的重要性,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为生态村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打下了群众基础。”通夏村党支部书记加永尼玛说。

有了群众的支持,一系列创建措施接踵而来。完成农房改造工程共计97户,完成率达到91%,农牧民都住进了宽敞、漂亮的新居;实施饮水安全工程,通水率达100%;完成户用独立式旱厕107户,完成率达100%;投入10万元开展绿化工程,开展村庄绿化,发展庭院经济,美化村容村貌。

如今,走在通夏村,平坦的水泥路上看不到垃圾,沟渠不见污水。村民在房前屋后栽种了月季、雏菊、苹果树等花草及各类果树,呈现出一派美丽乡村景色。

在芒康县曲孜卡乡活跃着一支“三弦舞”表演队。这支文艺表演队是由当地村民组建的一支表演队伍。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队员们经常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编排节目,切磋演艺技能,不断寻求最佳表演方式和提高节目质量。他们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将“四讲四爱”融入到“三弦”的民间歌舞中,寓教于乐,生动地宣传“四讲四爱”,赢得了群众喝彩和点赞。

“随着曲孜卡特色小城镇建设的不断推进,政府投资了专用于三弦舞演出的‘弦子广场’,一有时间,我们便到广场上跳舞。”领队卓玛次仁介绍说。

去年,八宿县“四讲四爱”讲文明爱生活巡回宣讲在全县14个乡(镇)24个点开展宣讲,受教人数5000余人。通过此次宣讲,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努力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实现乡风文明与时俱进。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下一步,昌都将继续走好乡村振兴之路,不断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藏东明珠”一定会更加璀璨夺目。

(记者 朱杉 胡荣国 扎巴旺青 陈志强 刘金鹏 周婷婷)

责任编辑:刘金鹏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