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非遗 > 手工馆 > 藏香

藏香香飘四方

2015年05月14日 16:36    记者 黄志武
分享到:    

 

走进尼木县吞巴乡吞达村,郁郁葱葱间,可以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和水车发出有节奏的声响,闻到柏木散发出的淡淡香味,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在穿过村子中间的吞曲河上,分布着大大小小200多个用于研磨藏香原料的水磨。

柏木首先被锯成约一尺长的小段,再劈成两半,去掉树皮之后,在木块中间凿一个方形的孔,再用一个木楔子紧紧地插上,然后把木块挂在水车的摇臂上,在水车的带动下,这些木块昼夜不停地在水磨中摩擦,最后磨成木泥……

不必说是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故居,单单这水磨长廊,就足以让人着迷。

正是依靠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传统的藏香手工制作工艺,如今,吞达人过上了富裕的现代生活,也让藏香这一最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飘香四海。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藏香对很多家庭来说都是奢侈品,当然销路也很窄。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藏香业在吞巴乡开始发展起来,很多家庭也开始从事藏香的制作。当时,一把藏香的价格也就是五六角,价格很低。而现在包装好的一盒要卖到40-50元,20年间,藏香的价格翻了百倍,如今,吞达老百姓年收入已达三四万元,已经过上了现代化生活。

次仁多吉是吞巴乡吞达村典型的藏香制作户,人很羞涩,话不多,总是腼腆地笑,但是做起藏香来的认真劲让人看得入迷。经过水磨磨成的藏香末制成了香砖,再加入香料,然后制成一根根藏香。这一道道工序在外人看来是十分繁琐,但是在次仁多吉的手上,显得那么娴熟、流畅。

前几年,在政府的优惠政策下,次仁多吉家盖起了楼房,宽敞明亮。走进屋内,现代化的家电一应俱全,彩电、冰箱、微波炉……很多城市家庭里有的家电,在次仁多吉家都能看到。

次仁多吉说,靠着藏香,每年的收入至少为三四万元。而像他家一样,靠着藏香致富的群众在吞巴乡就有239户。这其中,不仅有手工制作藏香的,随着技术的发展,还有16户用机器制作藏香。

据自治区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一直以来,尼木藏香都是家庭式作坊生产出来的,没有自己的商标,很多藏香在销售的时候也都是散装的,为此,他们想到了吞巴乡是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故乡,所以就取名吞弥,再加上是藏香的生产地,所以取名为吞弥圣香,并为他们设计、申请、注册了商标,提升了吞巴乡藏香的品质和形象。此外,还整合吞巴乡藏香生产家庭作坊,形成了两个合作社,为做大藏香品牌奠定了基础。

 

如今,吞弥圣香已成为我区的一大特色品牌,来藏的游客回去都喜欢带上吞弥圣香,馈赠亲友。

吞达村历史悠久,是我区著名的“藏文鼻祖之乡、藏香之源”,是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故乡,村内保留着最传统的藏香手工制作工艺。吞达村不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还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彰显人文特色,打造我区首个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我区请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的专家,为吞达村编制我区首个村庄规划。

专家介绍,吞达村的发展定位为“藏文鼻祖之乡,水磨藏香之源,幸福和谐之村”。村庄规划建设充分突出吞达村以吞弥·桑布扎为代表的藏文与藏文化特色,传承弘扬以手工藏香制作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历史保护与旅游开发、工艺传承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建设特色鲜明、幸福和谐、宜居乐业的西藏农区村庄。

规划将充分保护、继承和发扬以吞弥·桑布扎故居、吞巴庄园、水磨长廊等为典型的吞达村的优秀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成为我区第一批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村。此外,还将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以神山、秀水、古树林为生态基础,重点突出藏香文化、名人文化与藏族民俗文化的国家4A级旅游区,拉日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景点,尼木县旅游发展的龙头,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规划提出,在吞达村的的建设中将推广使用适合我区农村的低碳型基础设施,方便居民生产生活,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和谐、文化鲜明、民族团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优秀示范村,成为高原“低碳农村”的典型案例。

吞达村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可以发展文化旅游、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农业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

根据规划,吞达村划分为5个旅游景区,分别为水磨长廊景区、藏文溯源景区、高原人家景区、古堡景区和雪域田园景区,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