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非遗 > 手工馆 > 编织

江孜卡垫 用手编织出的世界名毯

2015年05月14日 16:36    记者 慕云歌
分享到:    

导读: 来到西藏,除了那壮阔的高天白云和那巍峨的雪山高原,独具魅力的各种藏族生活用品及手工艺品,也深深地吸引着来这里旅游的每一位游客。八廓街上各种精致的工艺品,北京东路上充满着一股甜茶味的熙熙攘攘,都能够使我们感受到一种来自高原的生活气息,而就在这生活气息的韵味中,来自古老历史的艺术传承,也在这每天的日升日落中洋溢着一股令人迷醉的味道。比如江孜卡垫,那细密的针脚,充满藏族风情的图案和那与每个藏族家庭都息息相关的用处,无不显示着这片小小的卡垫对每个高原人的重要作用。

 江孜卡垫

入选时间: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人:边多

作为江孜卡垫织造技艺的传承人,1950年出生的边多先生在见证着西藏这60多年的变化的同时,也兢兢业业地传承着这门卡垫织造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担任江孜地毯厂厂长的边多,从小就热爱藏式地毯编织技术,他觉得这些图案好看,又能在生活中起到大用处的东西非常有意思。出于对卡垫的热爱,他在江孜地毯厂,先后担任了车间技术主任、绘图策划员等职务。其间,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使这项技艺在原来的基础上紧随时代潮流,不断推陈出新,使江孜卡垫成为名满天下的优秀产品。

虽然没有亲见边多,但在电话中,边多还是充满自豪地说着自己这些年的成果:由他策划和创造、编织的《布达拉宫》、《万里长城》、《南京长江大桥》、《牧区新景色》等挂毯在藏式地毯领域已经成为一种技术高度。在升华了藏族传统手工艺技术的同时,打开了另外一片崭新的天地,尤其是他策划和编织的挂毯《毛主席》更是栩栩如生,而《释迦牟尼》挂毯在1997年全国少数民族手工业产品比赛中更是荣获第七名的殊荣,为藏族手工艺品扬名海内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他说,藏族的毛织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围裙和地毯,最为著名。日喀则地区江孜县是西藏著名的地毯(藏族称为“卡垫”)之乡。

江孜卡垫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 11世纪,当时,在年楚河中游地区(即今白朗县一带)就有一种名为“旺丹仲丝”(即“卡垫”)的手工技艺品,在当时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后来,这一地区就成为西藏地毯的传统产区,其织造技艺也因此得到较大发展,再加上当时宗教与生活的需要,卡垫的制作方法及产品图案也渐渐系统化,并形成了系列图案。之后,江孜地区的卡垫手工艺者在传统“卡垫”手工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孜地毯。

到了民国时期,英国商人来到这里,发现这里的卡垫极具商业价值,便在江孜开设了小型工厂和技艺学校,其生产的各式卡垫产品远销到欧洲。由于江孜卡垫高超的制造工艺与精美的产品特征,最终与土耳其地毯、波斯地毯并成为世界三大名毯。

边多说,江孜卡垫反映了一千多年间藏族织造技艺发展的历史,它的图案、织造、染色、剪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具有织造技艺独特、色泽鲜艳、毯面柔软的特点。如今,江孜卡垫已成为西藏地区的特色旅游产品。而在织造传承方面,江孜卡垫在坚持传承传统织造技艺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市场,顺应时代发展,在生产传统卡垫的基础上,创新性地生产出结合时代特色的卡垫,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生产生活价值,都得到了发展与加强。

2006年,该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了2011年,西藏自治区江孜地毯厂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而为了保护这项织造技艺,地毯厂采取了很多措施:一、追溯源头,证实历史,为江孜卡垫的历史文化捋顺关系;二、挖掘、保护织造技艺传承人,发挥他们“传帮带”的作用,并着力培养下一代传承人才;三、加强卡垫技艺的理论研究;四、注重宣传,打出自己的品牌;五、创新思想,在不破坏传统技艺的前提下,顺应时代发展,以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来将卡垫的织造打造成一个体系。

通过这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江孜的卡垫织造技艺不仅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而渐渐消失,反而随着西藏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其生产的产品早已走出国门,远销海内外。

13

卡垫传承人边多。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