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非遗 > 手工馆 > 编织

藏毯

2015年05月14日 16:36    
分享到:    

藏毯藏语“卡垫”。藏毯保暖隔潮,经久耐用,既是经济实用的生活用品,又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装饰品。它品种繁多、形式独特、色彩艳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极高的观赏价值。

藏毯编织品是藏民族在雪域高原必备的生活用品,其主要用料是牦牛毛、山羊毛、绵羊毛,再用纯天然的矿物质颜料染色编织成的,在逐水草而居的高寒游牧区,编织牛羊毛生活用品是游牧民生活、生产中最热心从事的一项手工艺劳作。其中的藏毯编织艺术以其精美的质地、高超的工艺、变幻无穷的图案、绚丽的色彩制成,是雪域藏民族生活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藏毯按质地大体分为三种,一种用牦牛绒捻纺的毛线和羊毛套织而成的长毯,质地柔软、美观大方、重量轻,适宜在藏南气候温和的地方用。第二种是用绵羊的细毛捻的毛线织成,这种藏毯有素色和花样两种,花样藏毯用彩色毛线织成,这种毛毯较薄,城市居民普遍喜欢。第三种是用无染料牦牛毛和羊毛线混纺织成,混纺好的藏毯,黑白分明,煞是好看,深受农牧民的欢迎。这种藏毯比较粗厚,耐磨耐脏,经济实用。

藏毯的古老渊源

藏族编织工艺有着悠久的发展过程。历史上的西藏,除了农耕和游牧外,其余的生产活动几乎都集中于手工业领域。民族手工业与农业和畜牧业并列为西藏历史上的三大传统产业。

根据考古发掘,藏族编织工艺的源头可追溯至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西藏昌都卡若文化新石器时期。卡若遗址出土了大量骨角锥、骨针,其中骨角锥208件,骨针31件,磨制精细、针尖锋利,说明当时先民已经有了用兽皮或用毛编织物缝制的衣服;出土的陶纺轮,线坠等物,证明了早在四五千年前西藏高原先民已经开始了早期的毛纺织生产活动。

20世纪中期,在青海柴达木盆地都兰县诺木洪古墓群的发掘中,出土了较多用牛、羊毛编织的“毛席”残片织品,有毛带、毛绳和毛线,并已有染色技术,主要以黄褐两色为主,即原色毛与染色毛相结合应用,少数有黑色、红色或蓝色。据考证这些“毛席”为藏系绵羊毛编织而成。

阿里日土阿龙沟新石器时期石丘墓出土的织物残块,有女尸脚上所穿一种酱红色的亚麻布织成的套袜,用黑、红、白三色羊毛编织成的绳索残段。女尸面部两只眼上还残留着一段眼帘一样的织物—“瞑目”。可见当时的毛质编织物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以及死后的陪葬物中。

品种多样的藏毯

编织藏毯所用西藏高原的羊毛、牦牛绒毛质坚硬,纤维长,富有弹性,光泽较强、耐酸性好,是织地毯的最佳原料,其编织生产遍于西藏各地区,以江孜、拉萨最为著名。

15世纪中叶,江孜岗巴地方的纺织艺人又在一种名叫缠巴的毛毡基础上生产出了优于前期产品的新品种。从此卡垫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用品。这一时期,江孜卡垫生产已具相当规模,仅江孜镇就有数千人专门从事卡垫生产,早期江孜卡垫没有图纹,颜色也单调,后借鉴吸收了唐卡、壁画和内地传入的华丽绸缎的花色纹样,设计出了许多具有藏民族特色的图样,编织技术也日臻成熟。江孜成为藏地生产卡垫的中心。

历史上江孜就有楚西贵族、朵西贵族雇佣卡垫生产者生产以自己家族的名字命名的卡垫“朵西壁沙”、“楚西壁沙”。拉萨的大贵族夏扎和擦绒曾雇佣过优秀的民间手工业者生产自己设计的所谓“夏扎邦典”、“擦绒邦典”。原西藏地方政府还在江孜设立了生产卡垫的作坊,建立了卡垫业行会组织—“吉社”,派遣一名五品官来管理江孜卡垫业的生产。其产品除本地自足外,还远销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周边地区。

藏族卡垫品种繁多,用途十分广泛。可分为民间生活用坐垫、床垫、挂毯、靠背垫、椅垫,、枕垫;寺庙大经殿僧人用长坐垫、盘龙柱套、壶套;用于牦牛、骡、马、驴的鞍垫、头面饰、颈、腰、背、尾脊饰垫等。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