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非遗 > 手工馆 > 编织

霓裳羽衣 华服弄翩跹

2015年05月14日 16:36    记者 史卫静
分享到:    

 

新年穿新衣似乎是每个民族的新年习俗。生活在拉孜的藏族同胞同样会在这个一年中最欢庆的时刻,着新装,换新鞋,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而他们的新年服饰也同样将这个地方的特色展现无遗。无论是亲手缝制的谢玛氆氇还是纯手工制作的“松巴拉姆”藏靴,都是拉孜县最独特的民族服饰,体现了浓郁的后藏风情后藏新年里,人们除了通过跳堆谐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还会给自己和家人纷纷量身定做崭新的服饰,以迎新年。

在拉孜,妇女们几乎都会织氆氇,她们织的氆氇还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做“谢玛氆氇”。这种氆氇要比普通的氆氇更轻薄,做工更精细,不但可以用来做衣服,还能用来缝制藏靴的鞋面。

在拉孜县民间艺术团学习堆谐的次仁央宗,指着自己的一身行头,介绍起家乡的传统服饰。“我们的演出服和平时穿的衣服是一样的,有些人就是直接从家里拿来的,妈妈亲手织的氆氇。”次央身上的谢玛氆氇摸起来手感细腻,虽然轻薄,保暖功效却丝毫不打折扣。“围在腰上的邦典也是用氆氇做成的,染成五彩的颜色,很好看吧?”爱美的姑娘对自己的靓丽服饰格外倾心,调皮地笑着炫耀起来。邦典上面围绕腰间一圈的装饰,同样是由氆氇制成的,比邦典要厚实一些,颜色也更绚丽。还未出嫁的姑娘羞涩地解释道:“现在邦典不一定只能结过婚才能用,我们为了让身上的衣服更漂亮,也会围一条邦典。”

在谢玛氆氇里面,次仁央宗穿的是一身丝绸的上衣和裤子,光滑细腻又很挡风。“在冬天穿一点儿都不冷。”次仁央宗介绍说她穿的这一身行头,是拉孜最普通的年节服装,每到后藏新年,大家都会要么定制崭新的衣服,要么将衣服洗得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在后藏服饰中,还有一样极具特色的东西,那就是藏靴。拉孜县曲玛乡的“松巴拉姆”藏靴远近闻名,在娃隆村村委会的大院里,七八个藏靴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围坐一团,各有分工地制作着藏靴,有的在飞针走线缝合牛皮鞋底,有的在巧夺天工绣着各种花色。

据娃隆村村支书吾坚介绍,一双藏靴的制作大体分为鞋底缝制、鞋身缝合、鞋面绣花三大步骤。其中,根据鞋底的不同,藏靴也分为不同的种类,直接从工厂买来现成牛皮鞋底的叫做“松巴”,而用自家牛皮亲手揉搓成鞋底的叫做“嘎洛”。由于采购牛皮鞋底的成本较高,所以“松巴”的售价往往要高于“嘎洛”,前者一双多在400元左右,后者则只需300元左右就可以买到一双。

制作藏靴已经20多年的嘉措憨厚地介绍,在后藏新年期间,他们接到了很多订单,除了本县的农民,西藏其他地区的人们也慕名订购。他们一个人制作一双藏靴需要三四天的时间,所以目前的形势是严重地供不应求,以至于很多专程赶到娃隆村采购藏靴的人们只能遗憾而回。

 

22

围坐一团缝制藏靴的娃隆村村民。

21

身着谢玛氆氇的少女。

谢玛氆氇

为手工织成的毛呢,比普通的氆氇精细、轻薄,是加工藏装、藏靴、金花帽的主要材料。谢玛氆氇加工过程为织布、染色、缝制、成品。拉孜县于2009年专门成立谢玛氆氇专业合作社,在县里的扶持下,采取集中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方式,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七八千元。

邦典

藏语意思是毛织围裙, 是一种五彩的、细横线条的氆氇(藏袍原料),后来成为藏族妇女喜欢系在腰间的装饰品,也就渐渐成了藏式围裙的代名词。它的原料与氆氇相同,但比氆氇单薄、精致、小巧。藏族同胞用邦典来制作妇女的坎肩、围裙和挎包,或者镶嵌在藏袍边上,现代人还用它装饰客厅的墙壁。

 

23

绣花过程。

24

藏靴成品。

藏靴

藏语为“松巴拉姆”,其式样特别,左右可以换穿,男女不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材料易购,技术难度不大。材料主要有牛皮、氆氇、呢子布、丝线、棉线等。主要程序有纳底、绣花、缝合等工艺。主要用途为人们喜庆、节日等正规场所穿着之用,以显典雅和庄重。拉孜人民祖祖辈辈以缝制做工考究、经久耐用、既能御寒又外形美观的手工藏靴而远近闻名。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