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非遗 > 手工馆 > 金属制造

记者见闻:走进康巴匠人之乡

2015年05月14日 16:36    
分享到:    

28

顿珠罗布的大儿子,22岁的穷杰吉美正在打造佛像。 摄影:陈香玉

地处康巴文化腹心之地,昌都古时便广受来自川、滇等地文化熏染,康巴人汲取了这些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保留了属于自己别具一格的康巴符号。从三江一河汇流之地昌都镇一路沿扎曲河北行约110公里,颠簸的土路逶迤曲折,盘山回转,远近闻名的民族手工艺之乡噶玛村便坐落在一片豁然开朗之间。时值深秋,我们翻山越岭造访噶玛乡,只为一睹如传奇般神秘的康巴匠人之乡,探究历经百年代代传承下来的佛像造像技艺如今是番怎样的景象。

走进顿珠罗布家二层的工作室,满眼都是各式佛像,有些尚未完工,零散地堆放在墙边,各种打制工具随处可见。仍是家庭作坊式的工作室虽显简朴,但门前一列已焊接完毕的成品佛像却各个圆润丰满,活灵活现。

今年48岁的顿珠罗布12岁便开始随父亲学习佛像造像技艺,问及是祖辈多少代传下来的手艺,他笑言自己都不记得是从何开始了。问及现如今的生活,他满脸憨笑中透着满足和幸福。现在,他的两个儿子亦如当年他师从其父那样,已经成为了能独当一面的能工巧匠,而且家里还有慕名前来学艺的徒弟。

打制一尊佛像,需先将佛像画在铜皮上,佛像的大小比例则完全凭工匠脑中的印象来掌控,没有模子,因此要求工匠对佛像身型比例有非常清晰的概念和标准。根据铜皮上画出的图案,匠人再用小铁锤一点点敲打成需要的形状。

“铜皮厚了。”顿珠罗布这样形容现在和从前打制佛像的不同。原来过去因贫穷,为节约成本,买家会选用比较薄的铜皮。现在买家定制的佛像,无论是送去寺院,还是为自家的小经堂打制,都是越做越厚且越做越大。顿珠罗布说,他做过的最大的佛像有8米之高。

从前的西藏,工匠是处于社会底层的群体,尽管有手艺,却仍然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而如今,由于手艺出众,每年从西藏各地,甚至云南,青海,四川等地慕名向顿珠罗布订做佛像的买家不断,顿珠罗布一家也从年初忙到年尾。打制佛像的收入不但让顿珠罗布一家19口过上了殷实的日子,还有人特意远道而来,拜师学艺。“只要有人订佛像,我就会一直做下去。”顿珠罗布笑道。村里像顿珠罗布这样的佛像造像工匠之家还有很多,但不少都外出到拉萨或其他地方打工了。手艺人走出去,外乡人拜师来,传统手工佛像造像技艺正在以最朴实的方法,手把手地传承着。延续的不仅仅是古老的技艺,还有只属于康巴人的那刻印于心的文化图腾。(记者:王舒 陈香玉 牧原)

27

手艺精湛的佛像造像艺人顿珠罗布。摄影:王舒

29

工作室里的各式造像摄影:陈香玉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