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非遗 > 手工馆 > 手工作坊

古荣糌粑制作技艺 青稞在旋转的磨盘上成食

2015年05月14日 16:36    
分享到:    

古荣糌粑制作技艺

传承人:尼玛桑旦

入选时间:2011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级文化遗产名录。

糌粑是由生长在青藏高原的青稞干炒磨制而成,是藏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主食之一。制作糌粑的技艺有多种,而用水磨磨出的糌粑面却是最古老的制作技艺。

用石盘做磨子,靠水能做动力,这种原始的粮食加工工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在堆龙古荣乡,弯弯奔腾的堆龙河边,至今仍可见这样的水磨坊,这些古老的水磨,在历史的长河中就像一首首悠悠荡荡的老歌。

1

古荣糌粑制作技艺唯一传承人—尼玛桑旦。

水磨磨出一首悠悠的歌

在堆龙古荣乡,乡政府工作人员将我们带到了古荣乡巴热村,他们说那儿有乡里最古老的水磨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

从古荣乡乡政府沿着219国道驱车前行10多分钟,左转进入一条土路,不远处,一排石头房子映入我们的眼帘。还未走近,“哗啦啦”的流水冲打水轮的撞击声和“吱吱呀呀”磨盘转动发出的震颤声便闯入耳朵。

走进水磨坊,一阵炒青稞面的香味扑鼻而来。一个直径一米多的石磨盘不停地转动着,细细的青稞面从磨盘间慢慢滑落。

古荣乡的石磨有它自己的特点,湍急的堆龙河水被引导到通往水磨的渠道里,河水流淌到水磨的木槽口,水流顺着木槽突然急速而下,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冲击力,巨大的金属叶轮被这股水流的冲击,高速的旋转。镶嵌在叶轮中间的中轴跟着转动,带动连接上面石磨的旋转,发出轰隆的鸣响,让人感到震撼。这样的水磨动力大,磨盘旋转速度快,磨出的面细,质量好。

每个磨盘中有一个磨眼,石磨的上面放着一个黑布制作的方斗,是盛青稞用的,方斗呈倒金字塔形状,一根小木棍一头伸在方斗下方的小口,另一端放在旋转的石磨上,随着水磨的旋转,小木棍不停的抖动,青稞顺着方斗的小口均匀地流入磨眼里,通过石磨的运转,上面流进洞口的青稞,在两块石磨之间就变成了面粉,顺着上下石磨的边缘刷刷流到磨槽里。

看着这古老的水磨,它除了给人以历史沧桑的感觉之外,还有一种神秘感。

3

坐落在堆龙河边的古老水磨坊。

糌粑制作技艺会继续传承下去

古荣乡巴热村63岁村民尼玛桑旦是古荣糌粑制作技艺唯一传承人,他说水磨曾经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在农耕时代,它是一种先进的机械设备。17岁,他就在水磨坊做事了,当时水磨坊只有当地的庄园主有。以前,村民们都很贫穷,家里没有多的青稞可以用来磨面,因为收的青稞大部分都被交了租,只剩下一点点作为全家的口粮。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好了,每家每户都是几百斤青稞拿过来磨面做糌粑。

尼玛桑旦说,像这样的水磨坊还很多,古荣乡就有100多个,这个是最古老的,有300多年的历史。

尼玛桑旦向我们介绍了古荣糌粑的加工工艺流程,主要分为清洗、火炒、脱皮、精选、水磨五个步骤,完成这个周期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村民都在自己家里架起一口大锅将青稞炒熟,青稞炒熟后再进行精选,除去石子等杂质,待冷却后,便拿过来用水磨进行加工。

水磨加工是利用水能带动石磨转动,将青稞磨制成粉末状。石磨重达两吨,这样重且坚硬的石磨尼玛桑旦说他知道的就已经磨坏了6个。石磨磨面时,在水流的带动下快速旋转,糌粑从两个大石磨中间溢出,香味一点不减。

古荣糌粑制作技艺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古荣糌粑制作技艺唯一传承人,尼玛桑旦感到特别的激动,同时,他也在思考如何把糌粑制作技艺更好的传承下去。

尼玛桑旦的大儿子白玛赤列6年前就跟着他学糌粑制作技艺,尼玛桑旦希望大儿子能继续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我们的糌粑是最好的,在市场上也是最好卖的,这东西可不能丢,丢了以后就没了,我希望他长大后也学下去。”尼玛桑旦指着6岁的孙子索朗赤列说道。

在水流的带动下,磨盘迅速运转,细细的青稞面从磨盘间滑落。

如今,在现代生活高速发展的时代,远古流传下来的水磨,仍保留着它顽强的生命力。在古荣乡这样保持运转的水磨还很多,之所以它还能运转,主要是它还具有一定的市场。几个在水磨坊磨青稞面的村民告诉我们,用水磨磨出的青稞面做成糌粑很好吃,用其他机器磨出来的就不好吃了。因此,古荣乡的水磨并没有因为历史的久远而完全褪去,虽然它的作用越来越少,但是,仍然很难抹去人们对它的眷恋。

这门技艺跟随尼玛桑旦快50年了,他对水磨坊也是充满了感情,他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会一直做下去。因为,他的一生岁月都陪伴着水磨坊,他希望让更多的人能够品尝到美味的古荣糌粑。

水磨在历史的长河中吟唱着生命之歌,水磨磨碎了乡村的粗糙,磨长了乡村人的岁月,磨出了乡村的精华,也磨出了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老技艺。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