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刻板技艺
传承人:斯曲 次培
入选时间: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波罗木板雕刻起源于1676年,距今已有430年的历史,其制作工艺已经发展到西藏昌都、林芝、拉萨及四川阿坝州等地,被外界尊称为刻板印刷的“鼻祖”。波罗木板雕刻中最为著名的是江达县波罗乡外冲村的木板雕刻技艺,以雕刻难度最大的《丹珠尔》经和《甘珠尔》经著名。
次培说,不管多穷都要把刻板技艺传下去。
“不管多穷都不能丢”
普松木雕与吞巴藏香制作、雪拉手工藏纸制作并称为“尼木三绝”。上海世博会时,斯曲曾以传承人的身份,在西藏文化周期间向全世界展示和介绍了西藏传统工艺——木板雕刻。■文/ 记者 许娟 图/ 记者 吴勇
次培的家乡位于金沙江西岸昌都地区江达县波罗乡,这里因为流传着一种历史悠久而又令人赞叹不绝的藏族传统工艺——木板雕刻,在2004年“昌都地区康巴文化节”上被授予“木雕之乡”的美誉。
次培家祖辈都是木板雕刻的手工艺人,到次培这一代已经是第七代。“我12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木板雕刻。”今年50岁的次培说,他从来没有走出过西藏,更不知道他一辈子经营的木板雕刻有多悠久的历史。“大概是从莲花生大师第一次来西藏的时候吧?”他猜测道。
次培所知道的历史,就是家乡的木板雕刻都源于他的祖辈,这是他的骄傲,也是他坚持传承这门民间手工艺的理由之一。波罗乡以农业为主、结合牧业,平时次培还要忙家里的农活。只有农闲时,他才会做木板雕刻挣钱。
据了解,波罗木板雕刻起源于1676年,距今已有430年的历史,其制作工艺已经发展到西藏昌都、林芝、拉萨及四川阿坝州等地,被外界尊称为刻板印刷的“鼻祖”。波罗木板雕刻中最为著名的是江达县波罗乡外冲村的木板雕刻技艺,以雕刻难度最大的《丹珠尔》经和《甘珠尔》经著名。1682年,波罗乡外冲村的经板雕刻艺人历时7年,完成了《丹珠尔》100余本,《甘珠尔》200余本,成为当时刻板最精致、最完整的一部经典文献,至今被收录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格印经院”中。目前德格印经院中80%以上的木板雕刻珍藏品都来自江达县波罗乡。
如今,波罗木板雕刻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木板雕刻技艺受到巨大冲击,尽管政府一直在引导手工艺人们将木板雕刻与旅游相结合,开发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珍藏价值的旅游纪念品,但次培苦恼的是自己生活的村庄离县城太远,骑摩托车都需要4个小时。“我们住在山沟沟里,想做点什么都不方便。”次培无奈地说,所以他无法利用自己擅长的技艺更好地改变生活。对次培来说,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把村里100多个手工艺人组织起来,把传统的小作坊做成规模化,将木板雕刻结合旅游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使其样式和种类更加丰富,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又富有现代气息的新产品。
次培的两个儿子,一个23岁,一个只有12岁,已经跟着他学习木板雕刻。“从小我就告诉他们,木板雕刻是我们家祖辈传下来的技艺,是我们藏族人的文化,不管怎么样都要传下去,不管多穷都不能丢。”次培坚定地说。
自治区首届非遗大展上,次培是第一次以传承人的身份参加,他感到既兴奋又骄傲。在此之前,他虽然早就知道木板雕刻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但是来到拉萨,看到那么多人喜欢木板雕刻,自治区的领导也非常重视,让他觉得很受鼓舞。“我一定会把木板雕刻这门技艺传下去的。”次培说。
斯曲说做刻板雕刻最重要的是静心。
在上海世博会展示木雕技艺
尼木县普松乡的斯曲则比次培要幸运得多,上海世博会期间,他曾以传承人的身份在上海向全世界展示和介绍了西藏传统工艺——木板雕刻。
同样在12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木板雕刻,同样是祖辈相传,同样也对木板雕刻的历史并不了解。“大概是从松赞干布时期就有了吧?”斯曲这样推测。
距拉萨以西两小时车程的尼木县普松乡是著名的“雕刻之乡”,以当地地名命名的普松木雕使这个不显眼的小山村闻名全西藏,与吞巴藏香制作、雪拉手工藏纸制作并称为“尼木三绝”。在普松乡,几乎有一半的家庭都在做木板雕刻。“我是唯一一个会刻佛像的。”斯曲骄傲地说。
这里的木板雕刻和波罗木雕一样,以前最主要的用途还是制作经书刻板,因此服务的对象多是寺庙,现在已经有雕刻动物、植物等相关的工艺品。普松木板雕刻工序繁杂,雕刻一个贝叶经板要经过煮、炼干、刻、印几道工序,佛像则需要16道工序,甚至更多。“一般经书文字差不多1天就能刻完了,佛像得需要4天。刻板的大小、种类不一样,上面的画不一样,所以完成一块雕版的时间也就不一样。”斯曲介绍说。刻佛像的时候,线条纹路非常细,因此相当费眼睛,每刻十几分钟,斯曲都要抬起头看看前方,缓解眼睛疲劳。“有时候刻久了,就感觉眼睛什么都看不见了。”斯曲笑着说,尽管如此,斯曲的视力仍然相当好。
木板雕刻的材料也很重要,“最好的木头是红头杉,青冈木也不错。”斯曲介绍说,刚买来的木料要剖成厚约3厘米的木板,然后运到羊八井,用温泉水浸泡约1小时,没经过浸泡的木板容易开裂。浸泡过的木板要晒干,打磨光滑之后备用。接着将需要雕刻的内容打印或者写在纸上,然后反过来(正面朝下)粘贴在木板上,涂抹粘合剂时要仔细、均匀,贴纸时要注意不要起皱。晒干之后,在纸上洒一些水,再用湿毛巾用力擦拭。木板雕刻的第一步,是去掉文字(或图案)之间的大片空白。此时用的工具是嵌在木把上的一块长方形的刀片,异常锋利。这一步完成之后,在木板上涂一层菜籽油,用湿毛巾盖住,放一晚。第二天放在太阳下晒至半干,就可以开始雕刻文字(或图案)的细部。此时用的工具一般有3种规格,每种规格各有一对,根据文字的大小选择不同的工具。为保持木板的湿度,应将来不及雕刻的部分用湿毛巾盖住。雕刻完成之后,分别用“切萨”和“结松”对雕版进行修整,“切萨”用于修整雕版外部边角,使之光滑、美观;“结松”用于修整雕版内部。如果发现错别字,就需要用工具“作松”进行修改。“作松”很像一颗大铁钉,一端有钉帽,另一端扁平,它的作用是将错误的部分敲进去,形成小缝;然后削一根青冈木敲进小缝里,再锯掉多余的部分,这样,就可以在出现错误的地方重新进行雕刻。
之前,普松雕刻被内地的媒体报道后,许多人都慕名前往普松买木雕工艺品。“还有从北京来的游客找到我家里去呢!”斯曲笑着说,这门传统的手工技艺,给他带来了尊重,也带来了每年四五万的经济收入。每天早晨8点,斯曲就开始做木板雕刻,期间除了吃饭喝茶之外,一直要做到晚上6、7点。两个儿子现在也跟着斯曲学习木板雕刻。“我喜欢木板雕刻,我会一直把它传承下去的。”斯曲说。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