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非遗 > 手工馆 > 传承故事

雕版印刷“活化石”——德格印经院的雕版印刷技艺

2015年05月14日 16:36    记者 吴月辉
分享到:    

传承人:彭措泽仁

入选时间:2009年,西藏自治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

4

四川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展演人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彭措泽仁(右)

能够在首都北京展示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令传承人彭措泽仁很兴奋。

雕刻了30多年经版的彭措还是第一次到北京,他希望通过自己和同伴们的现场制作让更多人了解这项技艺。

一块小小的展台成了彭措他们的工作间,藏锅、木槌、石臼、木质的降桶、水池等器具被依次安放,紧凑而有序。“这些材料、器具都是专门从德格印经院托运来的,有400多公斤重。”随行的四川德格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凌涛说。

几个藏族艺人都只会说几句简单的四川话,所以凌涛便成了他们的普通话翻译。

现存于德格印经院的雕版印刷技艺是在我国藏区唯一存留的古老雕版印刷技艺,被誉为“中国雕版印刷的活化石”。“整个过程有造纸、雕刻和印刷3个部分。制作藏纸的材料是狼毒花的根,康巴藏语称为‘阿交如交’,属瑞香科,生长于高海拔的山坡和牛场。”凌涛说。

措姆在展示过程中是负责纸张的制作,她在把用水浸泡过的狼毒根一点一点地撕成细条:“接下来就是把它晒干,然后放在水中煮一到两个小时,捞出来后放到石臼里用木槌打成浆状,再搁到酥油茶桶里捣作纸浆。之后再借助捞纸框让纸浆成型,拿到院子里靠墙斜放,自然晾干。最后把纸从纸框揭下,用石头砑光纸面,就可以使用了。”

措姆在制作纸浆的同时,彭措一直低着头专注地刻着经版。久坐产生的酸痛,让他不时拿着身边的小槌敲打后肩。

“雕刻经版这份工作非常辛苦,从书写到刻制完毕,总共要经过约12次校对。”凌涛介绍,制作经版的材料是当地常见的红桦木,在秋天砍伐,经熏烤干燥,放在畜粪里沤制半年后再经水煮、烘干、刨光成型,才能刻版。刻好的经版经校对无误后,刷上酥油晒干,再用一种名叫“苏巴”的植物根须熬水清洗、晾干后入库。这样加工过的经版,历经百年不腐不裂。

因为人手不够,凌涛也加入了进来,他和另一位藏族小伙子共同完成最后一道印刷的工序。他们俩人相对而坐,中间放置着一块经版架,身旁摆着白纸架、经纸架和墨盘。凌涛坐在高凳上,在经版上拓墨、搁纸、定位,坐矮凳的小伙子先递纸,然后再双手持布卷滚筒“巴芝”迅速从上到下滚过纸面,如此循环操作。凌涛让我看他们前仰后合的动态,说“头要甩起来才标准”。

说到传承,彭措掐着指头算了算,从事这项技艺这么多年总共带过50多个徒弟。“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来学习这门手艺,不过我还是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这门技艺很好地传承和推广下去。”

4.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彭措泽仁)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