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非遗 > 手工馆 > 传承故事

次旦旺加:“黑骨头”的来世今生 藏刀舞出一片天

2015年05月14日 16:36    记者 索穷
分享到:    

 

藏族金属锻造技艺

传承人:次旦旺加

入选时间: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次旦旺加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金属锻造工艺(藏刀锻制技术)代表性传承人。

刀剑,远古时的雪域兵器,今日已变成为千山之宗、万水之源的珠峰文化和雅江文化的一部分。在雪域高原众多特色藏刀文化中,“后藏刀乡”西藏日喀则地区拉孜县柳乡孜龙村的孜龙藏刀无疑是其中魅力无穷的亮丽奇葩。

据可靠记载,孜龙藏刀曾是西藏人民抗击英国侵略军的著名武器。

孜龙藏刀具有刀口锋利、式样素雅、刀身美观大方、质地坚固耐用等特点。孜龙刀钢质坚韧,闪射的白光像浸湿的白杨树枝;固定不变的特征是刀斧中间有一道白色铁光,犹如一道白色银河,“削铁如泥,切石如菜,骨肉横飞”,刀剑界对其赞誉甚高,具有集穿刺、砍劈、击防与一体之功用。

经过丹增、普啦、次仁旺拉、次旦旺加、尼玛旺拉、次旦扎西六代匠师的艰苦努力,从“拉孜噶不索藏刀”、“拉孜卡多藏刀”到“拉孜孜龙藏刀”一路走来,由名匠师次旦旺加领衔锻造的孜龙藏刀在1988年获得由西藏自治区手工业局、西藏自治区标准计量局授予的全区优质产品荣誉称号。2009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次旦旺加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金属锻造工艺(藏刀锻制技术)代表性传承人。

然而有意思的是,一辈子锻造藏刀的次旦旺加老人自己却没有佩戴藏刀的习惯。老人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年轻力壮的时候,我曾是孜龙公社的生产队长、政治队长、民兵连长、指导员,和其他年轻人一样爱潇洒爱扮酷,经常腰配一把金爪银翅的孜龙刀出席各种活动,很是威风。加上我性格活泼、爱交朋友,我每次出门,朋友们看到我的藏刀,总是这个要去一把,那个抢走一个,我不好意思提钱的事,又不好拒绝朋友们的爱美之心,后来家里人干脆说你不要再戴藏刀了,你是戴一个少一个,整个一个‘败家货’。我理解这就是盛名之累,慢慢的,我就不再佩戴藏刀出门了。”

看上去,今年63岁的次旦旺加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敏捷身手和活跃思维。老人说这是吃苦一辈子的“造化”。小时候的次旦旺加过着衣不裹体、食不果腹的生活,经常靠吃野菜度日,“糌粑只是闻闻味道而已”;全家几口人挤住在三间摇摇欲坠的小屋里,“人和牲口睡在一起,枕头边上就能嗅到牲口的粪便味。”

今天,次旦旺加老人已经是第四次搬迁新居,生活条件一次比一次好。“以前住的房子质量已经很不错了,自从孜龙藏刀声名鹊起后,来到我家的外国游客很多,西方人普遍个头高,看到我的刀子他们很高兴,但是当他们兴奋地进出房间时脑袋撞在低矮门楣上的情景让我很是过意不去,后来就建成了现在这座以高、阔、宽、亮为特点的新居,以前贵族家的豪宅还不如过去他们眼中的‘黑骨头’们今天过得舒坦、潇洒。”

 

可以说,古老的孜龙藏刀既是藏族人民的生活用具,又可用于防身和民族装饰,如今又是非常走俏的名优旅游特色产品。2011年,次旦旺加老人仅出售孜龙藏刀一项的纯收入达到12万元人民币,人身地位、社会地位得到空前提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从前的‘黑骨头’——我次旦旺加现在是跟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平起平坐、侃侃而谈,以前是我敬仰他们,现在是他们实打实地佩服老汉我的精气神和精湛的技艺”。

小小的孜龙藏刀正在走出古朴的村落,为次旦旺加一家创造出崭新的人间奇迹。

5

次旦旺加验收刀具 索穷/摄

5.2

孜龙藏刀英姿 索穷/摄

5.1

名匠次旦旺加 索穷/摄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