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的世俗化发展既不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灵感的偶然激发,也不是随意偶然的结果,而是一种在面对着不断改变的社会现状所表现的一种新的宗教观念的表达形式。西方美术在经历文艺复兴之后开始从宗教圣坛上走进世俗,中国内地绘画在唐宋之际开始关注世俗生活,而西藏美术的世俗化倾向则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
当时民族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促进了藏族宗教美术的发展,也促使藏族宗教美术向世俗美术的转化。20世纪上半叶,以学者兼画家更顿群培的艺术活动为标志,拉开了藏族美术表现现实生活的现代美术帷幕。20世纪以来,内地画家不断走进雪域高原那一片神奇的山川,开始描绘日常生活中的藏族人民形象,并从人性的角度揭露封建农奴的悲惨生活,表现藏族社会在数十年间跨越的几种社会形态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藏族人文精神的变迁。
抗日战争促使沿海与中原的文化力量向西南转移,美术家、美术社团和美术学校一时之间从东部迁向西南、西北。就当时艺术家的主体精神而言,伴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云集于西部的艺术家更加关注现实,他们纷纷走出画室,深入到边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由此开启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美术的西部之旅。孙宗慰、韩乐然、吴作人等是最早开始在美术作品中表现青藏高原的油画家,为中国现代美术史留下了最早的藏族人文形象。
佛教美术世俗化发展的结果,使孕育在宗教美术中的现实性因素充分显露出来,成为世俗美术的营养,最后世俗美术摆脱了宗教的羁绊得到独立的发展。这一发展趋势是绘画艺术的进步现象,因为它代表着艺术进一步走向了现实。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伴随着西藏解放和民主改革,内地美术家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开始陆续走进青藏高原,形成了新中国美术史上第一次藏族题材美术创作的高潮。受条件制约,当时美术家进藏的主要途径有:一是作为军人随军进藏;二是作为工作人员赴藏工作;三是作为艺术家赴藏慰问;四是作为美术家赴藏旅行写生;五是作为高等美术教育的创作教学实践赴藏考察。20世纪50至60年代藏族题材美术作品,主要着眼于反映新中国建立后西藏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与历史事件,如民族团结、康藏公路、生产建设、民主改革等主题。作为西藏解放与民主改革的亲历者与见证人,他们用饱蘸激情的画笔描绘了新西藏的社会变化,表现了藏族人民对于新生活的积极参与和对于新的社会制度的满怀信心。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