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非遗 > 藏戏馆 > 历史源流

藏戏表演程式

2015年05月14日 16:37    
分享到:    

西藏民间藏戏剧团是十分普遍的。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农村的广场上,或搭大帐篷,或扯大帆布,甚至没有什么遮盖(更不用说什么布景和台幕了),藏戏班子就地演出,周围方圆十里的群众都会来观看,常常是围的水泄不通。

藏戏的演出,以前一般采取广场演出的形式,少数也有舞台演出形式。现在,藏戏不仅能在广场、在自然环境中演出,而且也能在舞台上演出。既运用现代先进的化妆艺术,也不放弃具有古老艺术特色的面具。藏戏演出的时间可长可短,有的演几个小时,有的演一两天。

藏戏在几百年的表演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除折子戏外,一出戏一般都可分为三个段落:

一是出场仪式,藏语称为“温巴顿”,意为猎人净地,就是身着猎人装束手持彩箭首先出场,净场地,高歌祝福。其次是“加鲁钦批”,即太子降福,就是着太子装束者登场,象征加持舞台,给观众带来福泽。最后是“拉姆堆嘎”,即仙女歌舞,就是穿着仙女装者慢慢起舞,表示仙女下凡,与人间共享欢乐。这就是藏戏开场的序幕。

二是藏语称为“雄”,也就是正戏。

三是演出结束时,告别祝福迎祥仪式,藏语称为“扎西”。过去的戏班子演到这里,就是通过集体歌舞,向观众募捐。

演员上场时,有打击乐器伴奏,但比较简单,只有一鼓一钹。演出时有一人在旁用快板向观众介绍剧情发展情况。剧中人道白很少,演员专心致志地吟唱,由于广场演出,演员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显示出粗犷有力的性格。后台一般有帮腔,形式与川剧差不多。

藏戏的唱腔,至少有20种,男女老幼,哀乐悲欢都不相同。大致分为表现欢乐的长调,藏语叫“党仁”;表现痛苦忧愁的悲调,藏语称“觉鲁”;表现叙述的短调,藏语称“党统”等等。

武功、舞蹈、技艺在藏戏演出中,也广泛运用。一般是演唱一段以后,便出现一段舞蹈。舞蹈动作很多,爬山、行船、飞天、入海、骑马、斗妖、擒魔、礼佛等等,都有一定的舞姿。舞蹈动作跟唱词、唱腔相配合,跟剧情发展相联系,给人以和谐、雄壮的美感。

到17世纪受到五世达赖的重视和扶持,进一步向前发展,成为以唱为主,唱、诵、舞、演、白、技等各有一套初步程式,而又与一部分生活化表演、民间歌舞、技艺等融为一体,很快产生了琼结宾顿巴、盘纳若捏嘎。

经过很多民间艺人的加工、充实、丰富和提高,藏戏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了,但藏戏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套艺术形式,是17世纪以后的事情。现代藏戏有剧本、舞蹈表演、因人定曲的唱腔、不同角色的不同服装及面具,还有乐队伴奏和伴唱等多种艺术。
藏戏演出时,一般化妆比较简单,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与红脂,没有复杂的脸谱。从面具的造型和色调上区别人物性格的善、恶、忠、奸。

藏戏演员的面部化装,一种是把脸谱画在脸上,另一种是戴假面具。面具,藏语称为“巴”,是藏戏艺术独有的面部化装手段。早在吐蕃时期,苯教文化的祭礼仪式中所表演的士风舞、拟兽舞等百技杂艺,就采用了面具化装手段。后来由于宗教发展,高僧莲花生根据佛祖释迎牟尼关于佛教密宗四部学说中的愈加瑜伽部、无上瑜伽部里金刚舞一节(另两部为:事部、行部),组织跳神法会。于是,土风舞便与金刚舞相结合,产生了跳神舞时所戴的面具。到了公元14世纪,云游高僧唐东杰布为筑桥修路筹集资金,创造了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后来藏戏表演者视他为藏戏始祖,并按他本人面目作模式制作了白发白须的白山羊皮面具。藏戏面具的产生,使藏族古老的面具艺术从神秘的宗教世界迈进了新的更加广泛的艺术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