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非遗 > 藏戏馆 > 历史源流

安多藏戏:高原牧区的一朵“格桑花”

2015年05月14日 16:37    
分享到:    

“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少数民族的歌舞形态甚多,但戏剧却寥寥无几,而藏戏的存在,无疑在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中,显得尤为珍贵。”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徐枫在介绍藏戏时说。

藏戏,因雪顿节驰名中外,通过僧侣和朝圣的民众传播,形成甘肃甘南藏戏、四川色达藏戏、青海黄南藏戏等分支,而有关甘肃甘南藏戏的记载却白纸一张,连汉字的记载也基本上是空白。

记者从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获悉,由该所和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局共同编撰整理的《安多藏戏传统剧目研考》藏汉英对照本,将于明年完成并出版。其包括八个传统的南木特剧目,四个红教寺剧目,六个民间藏戏等近二十个剧目。至此,安多藏戏真正意义上有了自己的历史记载。

安多,系甘川青毗连的广大地带,安多藏戏,以当地习惯称之为甘南藏戏,产生于明代后期,包括南木特、红教寺、郎木寺、合作寺等藏戏流派。徐枫介绍说,从目前发现的剧种看,安多藏戏是甘肃唯一少数民族剧种,涵盖甘肃境内藏族聚居区的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地域特色、独特表演形式等。

一位甘南藏区的老者说,安多藏戏所有的唱腔、曲调、动作都来自于本民族不同地域的民歌和民间舞蹈。唱腔基本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韵白清晰,唱腔时而高亢爽朗,时而低缓悲凉,显示出粗犷有力的特色。

在西部高原牧区“静止”的时间下,牧民用单一的文化娱乐方式——藏戏,结合爬山、行船、骑马、斗妖、擒魔、礼佛等众生形态,抒发着对天地神及万物生灵的敬畏之情及虔诚的信仰。牧民认为,牛羊是神赐给他们的食物,除了对神的崇拜(祭山神、祭水神等)外,还应与自然动物和谐共处。

“无论还有什么事情,我完全牢记这友谊;如同您嘱托诸样事,心获教益万分欢喜。”在南木特藏戏《松赞干布》中,“文成公主”如此唱到。徐枫说,安多藏戏的流派南木特藏戏,没有反映战争和暴力的剧目,只表达本民族追求爱情、祥和、团结、幸福的意愿。

“这次编撰工作是一次系统的、全面的文献性科研,具有文献文本价值。不管对文本还是音乐表演形式的传承关系、流布地域等都有重要作用,对研究藏文化的历史、藏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关系,提供了一种有益的艺术形态。”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顾善忠表示。

在时间静止一般的安多藏区,藏戏犹如绽放的格桑花,在广袤的天地间,“散发”着藏族人虔诚的宗教信仰,纯粹且充满梦幻色彩,以及他们对于明天的展望。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