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非遗 > 藏戏馆 > 藏戏团队

觉木隆农民藏戏团原生态文化之新思维

2015年05月14日 16:37    
分享到:    

藏戏,在祖国的艺术百花苑中可以说是一个独具一格的艺术剧种门类。由于它的舞蹈风格和唱腔独具特色,特别是其生动丰富的内涵及饶有情趣的故事情节,为千百年来雪域民众所喜爱。作为一种原生态文化,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并提到保护,觉木隆农民藏戏艺术团的大胆探索给了我们启示。

1

觉木隆藏戏团表演打阿嘎。摄影:王舒

2

觉木隆藏戏团演出。摄影:王舒

  2007年“五一”黄金旅游周,拉开了西藏本年度旅游旺季的序幕。在拉萨格桑林卡对面的拉萨拉姆神韵文化旅游传媒有限公司的民俗村里,涌满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原来,这里正在上演有别于现代专业剧团所演出的精彩藏戏,被称之为“西藏民族原生态文化艺术演出”的藏戏节目。之所以称之为原生态文化艺术,是因为这里所有演职人员均来自本土本乡的藏族农民。

  这些来自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乃琼镇加热村的觉木隆民间藏戏团所表演的节目,有别于正规剧团的科班味道,充满了浓郁的原生态神韵,这正是深得前来观光的国内外游客喜爱的地方。虽然对于剧情游客们来不及作深入了解,但从这些农村妹子们身上已经感受到了藏家人灵秀俊俏和淳朴的内在。当主持人通过藏汉英三种语言报幕过后,“温巴顿”(开场白)就开始了!之后,进入正戏“雄”,随之一个个剧情逐一展开,白面具的《扎西雪巴》,蓝面具的《白马文巴》、《卓娃桑姆》或《苏吉尼玛》,欢乐的党仁(长调)高亢引领,叙述的拖腔“党统”令人置身剧情中,而悲凉的觉鲁短调声声悲悯凄惋,令人肝肠寸断!每一场一曲终了,清亮的声嗓呐喊出一长串“扎西”告别祈福仪式,令人耳目一新!正回味时,又会上演另一类宫庭贵族舞《朗玛堆谐》,再不然紧接着就是一场由清一色女子们表演的劳动号子《打阿嘎》。节目进行到这个时候,如酒过三巡,渐入境界!人们已经不在乎剧情本身的具体内容,而被藏戏唱腔的奇异所折服!俗话说得好: “音乐无国界”,一段剧情透过这样的唱腔手法表现出来,无知无觉中进入深刻意境的同时,艺术效果已然注入观者的内心世界。

  与此同时,让人们奇异的还有另一面。在花容月貌、矫健俊秀的姑娘小伙子队伍里,有几位年逾古稀的白翁老者又是纵舞又是领唱。看他们个个镇定自如,精神烁朗。他们在表演中一边弹奏手中的“扎木念”六弦琴,一边唱着早已熟悉不过的剧中唱词,一边舞蹈,神情悠然自得。游客中细心点的,开始询问起剧目和演员队伍来。这一问不要紧,却问出一大串更加令他们惊诧和意想不到的的趣事!这几位同台演出,时而又在台下充当乐队伴奏的老人,大都是古稀之人了。他们都是这个农民藏戏团中的师傅,其中有些长者很有名气,早年(1964年12月)曾进京参加过“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旦达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当年还有幸为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做过伴奏!

3

觉木隆藏戏团演出。摄影:王舒

  这个由农民创办的藏戏团是怎样在一无经验,二无资金的情况下拉起的戏班子?其形式如此宏大,内容涉猎如此广泛的剧情作为普通农民又是怎样把握到位的呢?

  人们在询问当中获得了答案:随着市场经济多元化,社会以人文视角看待今天众多的文化现象,旅游业在发展当中不断带动相关产业同时也拉动着今天人们高品位的休闲方式。人们开始把青睐的目光从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重新回归到历史沉积的文化现象本身,开始寻找自己,寻找本真,寻找根。这种由旅游拉动起来的文化热,一经漫延到西藏高原,也就顺理成章地激发了雪域人的思维。

  琼达、卓玛和农民藏戏团

  观念是社会渲染的,人一旦接受后就会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活理念。琼达和卓玛就是这样一对有胆识和聪明的农家妹子。在许多人看好以经商或打工为自己挣得一份收入时,她们两个却有了经营藏戏的大胆想法。两个农家女,一无经验,二无资金,要拉起一个完全由农民组成的藏剧团班子,这在许多人眼里像是白日做梦。喜爱唱戏,把大家伙儿组织在一起美美唱几个藏戏段子,过过瘾就是啦,真要把藏戏当作产业一样去经营,没文化,又不懂经营的乡下人能做到吗?从村里到乡里到处都是怀疑的目光,背地里也不乏风言风雨。农民怎么啦?乡下妹子又怎么啦?琼达和卓玛认为,世上的事你不去做就永远不会知道行与不行。再说如今的形式不也是看好民间传承的东西吗?如果自己做到了,做好了,不但作为农民自身有了出路,还可以把前人留下的东西宏扬下去。不管别人怎么看或怎么说,想好了就得做!就这样,琼达和卓玛硬是东跑西跑,四处询问,四处求助,最终把这一想法变成了现实。

  说到成立农民藏戏团,琼达不止一遍地对人说起一位令她们永远难忘的好人,他是拉萨市文化局的洛嘎局长。从她们有这个想法到四处演出,这位深爱自己民族文化,有眼光的好领导,对藏戏团多次给予帮助。从送来热汤热饭,到拿个人的钱募捐。正是有了这样的善举之士,这个藏戏团才会有今天。虽然,就眼前来说,她们的农民藏戏团还谈不上取得了什么成绩,但有了这样一些好人在背后默默相助,她们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唐东杰布、藏戏和觉木隆藏戏

  要说藏戏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普通农民从自发的喜爱,何以就能在未经专门训练的情况下做到今天这般水平?这不仅是因为民间文化艺术本身的广泛性、随意性,以及它植根于民间沃土本身所具有的生命力,其中还有一层历史的原由。

  当年,唐东杰布见老百姓行走不便,便立志发愿要在雪域所有的江河之上尽自己所能建造桥梁,为百姓们提供一点方便。起初,他苦心募筹造桥经费,历经三年仍进展甚微,后来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利用自己的学识和心智,把寺院里的跳神和唱歌相结合,再由自己把当时的社会现像和历史典故编写成词曲,以歌舞的形式进行表演从而获得募捐。在虔诚的信教徒中唐东杰布意外发现了俊俏聪明、能善歌舞的七姊妹,于是将她们收编成队,再自编自导剧情简单的歌舞节目到各地演出,建桥的经费有了,藏戏的雏形也产生了。从此无论唐东杰布的戏班子走到哪儿,人们都会亲切地把七姐妹叫做“阿吉拉姆”。“阿吉”,在藏语里是大姐;“拉姆”则是仙女之意。之后,藏戏开始在各个藏族地区广为流传,在西藏及四川、青海、云南等广大藏区迅速发展成风。

4

 觉木隆藏戏团演出。摄影:王舒


  当然,雪域民众之所以如此酷爱藏戏,除了藏戏本身不拘形式外,惯穿于藏戏剧情中的诸多佛法善教,剧中人的智慧和人性美,以及充斥于剧中的很多飞天、入海、骑马、斗妖、擒魔、礼佛及各种夹杂其中的打斗等艺术形式,也成为占据人们内心的主要原因。既便是没有任何布景台幕,在田野乡间,劳动空隙,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一同引唱呤合戏中的段子。这种借歌舞以消除劳顿和自娱自乐的集体性活动,成为雪域民族业余生活的重要爱好。藏戏因此得以在民间这块肥沃土地上发展。

  到十七世纪,藏戏的发展日臻完善并在民间广为普及。根据资料记载:近代史上,各地业余和自发组成的剧团纷纷出笼。并根据各自的演绎特点和风格遂渐形成不同流派。十七世纪五世达赖时期,藏戏开始在哲蚌寺演出。后到七世达赖时改为罗布林卡,一是场地开阔,可以容纳更多的观摩者一同观赏;二是此处果树繁多,环境宜人。自此,到了每年藏历七月初就会有全藏各地十二个剧团云集到拉萨,给达赖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僧俗官员献演各自拿手的藏戏剧目。演完返回各地后还要给当地政府、头人和群众汇报献演自己的剧目。与此同时,全区所有来自民间的藏戏团体也都特别活跃,纷纷在村落或田野任何一个场地进行演出。这样,藏族群众倾家、倾村、倾城出动,带着食宿用品、日以继夜地观看演出,也有自演自乐融入一起或歌或舞狂欢不止的。

  解放前夕,公认的西藏著名的藏戏剧团有:江孜的江嘎尔、南木林的香巴、拉萨的觉木隆和昂仁的迥巴。除此,不记名和未公开的几乎不计其数!在当时每个社队都组织了一个戏班子,象拉萨郊区的墨竹贡嘎县,就有二十来个业余藏戏队。可见藏戏影响之深,流传之广,非同一般了。

  话说在当年唐东杰布时代,众多演艺弟子中,有一对叫唐桑和鲁固的夫妇,表现出非凡才艺,颇得唐东杰布赏识。姑娘唐桑跳舞,丈夫鲁固击鼓。夫妻二人的合作十分默契,一个舞姿舒展优美,另一个击鼓节奏十分扣心。这对夫妻俩就是今天的觉木隆地方人氏,后来他们的演技越来越精湛,逐步形成了一个有章法和规矩的正规藏戏团。虽然,当时已经有雅隆的白面具扎西雪巴,以及蓝面具后期或可称之为四大流派的“四大剧团”,即昂仁县、拉孜县的迥巴派,江嘎尔流派与后藏南木林县的香巴派产生。但后起之秀觉木隆在艺术上发展最快,更为成熟,后被雪域各派称之为“觉木隆藏戏”,因此也就顺利成章地成了历史藏戏中曾得唐东杰布亲传的传承正剧。

  解放后藏戏的改革与发展

  由于不同的历史、地理、风格、造诣等条件,藏戏的流派逐步形成不同风格。其中白面具派属于旧派,而蓝面具派属于新派。穷结宾顿巴,堆龙德庆的朗则哇、乃东的扎西雪巴均为旧派白面具派;而迥巴、江嘎尔、觉木隆、香巴等四大剧团,属于新派蓝色面具派。从程式上看,藏戏在实践当中,逐渐演绎演变成为一种较为稳定的程式。演出通常都是广场戏。演出时的化妆较为简单,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粉面与红脂,没有复杂的脸谱。乐器也十分简单,只有一鼓一钹;演出时有人在一旁用快板向观众介绍剧情发展情况。剧中人道白很少,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显示出粗犷有力的性格。藏戏作品十分注重和讲究传统的情辞文彩,又能注意采撷群众语言,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积极的现实主义精神,剧情古朴淳厚,沉雄奇崛,瑰丽多姿,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传奇色彩,在表演艺术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

  解放后,藏戏逐渐改革发展,从露天广场搬到了舞台。党和国家对民间文化传承高度重视,成立了专业藏剧团,西藏地方文化部门还成立了西藏艺术研究等专门结构。自此对藏戏的剧本结构、唱腔、舞蹈、面具,以及整个演出格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并开始增加了乐队、布景、灯光、化妆。这样,以后的藏戏,既能在广场或自然环境里表演,也同样可以上台表演。根据农忙或闲暇季节,演出可以长达几天,也可以采取现代分幕分场控制在二、三个小时内;既运用现代先进的化妆艺术,也不放弃具有古老艺术特色的面具,比如在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改编排演的传统剧目中,正戏中角色全部取消面具,代之以化妆,而在开场戏中又完全保留原来的面具。

  觉木隆藏戏的未来

  说到觉木隆藏戏,自历史上唐桑和鲁固夫妇形成“觉木隆藏戏”后,一直在该地区民间盛行。虽几度断演,但小规模自发地演唱仍在群众中进行。现在,话题回到加热村觉木隆的琼达和卓玛姑娘这儿,从2000年起拉起戏班子,在社会各界热心支持下,有了自己的服装和简单的道具,演出也由松散式逐步趋于规模。2002年被自治区政府命名为“藏戏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就在这一民族原生态文化艺术慢慢获得社会认可,并作为保护对象被人们开始看好时,这个农民藏戏团一边演出,一边寻求新的后继发展方式。今年四月,她们找到了自己的合作伙伴——来自内地的以曾志俊先生为代表的三位极具眼光的个体商家,成立了拉萨拉姆神韵文化旅游传媒有限公司。从此这个农民藏戏团不但拥有了自己排练场地,29名演职人员每月可以领到一份薪水,虽然公司成立不久,却已在宏扬和传承藏戏文化的探索中迈出了一条新路。在此,我们为以曾志俊为代表的热心加入民族文化传承的仁人志士道声好!也为以琼达和卓玛这样一批农民艺术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新时代的劳动者素质,以及她们敢于拚博改变自身命运的勇敢精神道一声好!真诚地祝他们在今后的合作中,在自觉传承藏文化的奉献中取得丰厚的回报!也希望社会各界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扶持!

5

觉木隆藏戏团演出。摄影:王舒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