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曼陀铃
曼陀铃弹奏
曼陀铃琴身的形状,像是剖开的水梨,大小和小提琴差不多,全长约40 厘米,琴体背部隆起成半圆形,不带横板。弦有四对复弦,共有八根弦,两两成对分为四组。四组弦的定音和小提琴是一样的。调音法与小提琴相同,采取五度间隔。曼陀铃的指板上,埋有小提琴上所没有的金属细条,用以辨认音阶,使学习的人不必为了习得正确音阶而苦练,是一种家庭乐器和教学用乐器。
扎年琴之后是曼陀铃
来西藏旅游,除了让身、心、眼得到最大的放松享受之外,耳朵“被叫醒”也是来到这个地方之后你必须去好好体验一下的,而拉萨正是你体验这种感觉的最佳地点。
古老的扎年琴是人们对于藏区音乐最初的认知之一,但作为藏区的一种古老乐器,在如今的拉萨街头(甚至整个藏区),有一种从意大利引进的乐器——曼陀铃可以媲美它的流行度了。
当然,曼陀铃也好,扎年琴也好,这两种乐器一听就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地域特色,仿佛置身于美丽的牧区草原上。而正是这种特质的相似性使得曼陀铃拥有了广阔的普及空间——其声音相比吉他更炫(这是一位曼陀铃发烧友的原话);而它比扎年琴更短更轻的特点也使其在使用、携带方面更加方便。
但曼陀铃毕竟是近几年才传入拉萨的,要想在这个地方买到这样一件音乐精灵般的乐器还真得好好找找。在八廓街的反复游走中,我到底在绕赛巷和东孜苏路找到了它们的踪影。
在绕赛巷中卖了4年曼陀铃的扎华非常的朴实
朗玛厅的意外之效
曼陀铃在“来到”拉萨之前,实际上在甘肃、青海一带的藏区里已经非常盛行了。因此,在拉萨卖曼陀铃的商家也主要是来自那些地方的藏族群众。在绕赛巷中卖了4年曼陀铃的扎华说,实际上30年前曼陀铃在他们甘南藏族自治州就已经非常流行了,如今在藏区非常有名的歌手德白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出专辑了,而其200多张专辑的制作量在国内也恐怕是数一数二的——其中大多数就是曼陀铃的弹唱专辑。所以对于他们那边的人来说,几乎人人都会弹曼陀铃,而甘南藏族自治州更是每年举办弹唱大赛。
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像德白这样热爱曼陀铃的歌手,曼陀铃才有了在拉萨这块地盘扎根的先决条件。而曼陀铃风靡拉萨城的另一个原因则要归结为朗玛厅的兴起了。
提到如今拉萨城的夜生活,朗玛厅是无法避开的。近些年,正是因为这种新鲜的娱乐场所的兴起,各种朗玛厅对于藏族歌舞演员的需求量大增。许多甘肃、青海一带藏区的歌手们便纷纷来到拉萨来到朗玛厅里,一方面开创他们热爱的歌唱表演事业,一方面也是养家糊口之考虑,但不管何种目的,总之,他们带来的曼陀铃引起了轰动,他们用曼陀铃弹唱的歌曲得以流行,而无意间的最重要的贡献无疑就是让这里的人们看到了一种更棒的乐器。而这些歌手自己出钱制作的曼陀铃弹唱专辑更令得这种乐器的知名度大增,以至于许多拉萨的年轻人开始“抛弃”扎年琴,转而将曼陀铃作为他们音乐路上的最佳相伴者!
金巴的主业是唐卡
唐卡之外只余音乐
在八廓街“玛吉阿米”旁边的东孜苏路上,画唐卡的艺人金巴和他的老婆经营着一家在整个拉萨卖曼陀铃时间最长的音像店。腼腆的金巴笑起来有着一种孩子般纯真的气质,也是来自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他来拉萨11年,其中8年时间都在卖着曼陀铃。自小会弹曼陀铃的金巴来到拉萨后最先开始经营的是一家酥油店,但难舍曼陀铃的他每天都会将乐器拿出,唱出那悠扬美妙的思乡之曲。
而8年前的一次偶然机会,让他成为曼陀铃能够在拉萨扎根落脚最重要的人——也许正是因为金巴的那些美妙歌声吧,便引来了热爱音乐的同好者的注意,最终,看着那先前从未见过但外形奇特音色却如银铃滚动般清脆美妙的曼陀铃,音乐爱好者心动了,花下高价收购。这使得金巴在欣慰之余看到了一个商机,从此,酥油店改成了音像店,酥油换成了音乐与曼陀铃——而附于血液中天生的音乐分子的热情流动也更能拨动这个地区人群的心弦了。
作为第一个在拉萨引进曼陀铃的人,金巴肯定没想到曼陀铃会在今天的藏区音乐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仍是以画唐卡为主职的他,日常生活理所当然地以画唐卡为主,前段日子他还带着徒弟到一家北京的寺庙,花了4个多月的时间,为之画了一幅长达75米的唐卡壁画。但每每闲暇之余,陪伴他的还是他最亲的爱人和那心底中最真切的声音——曼陀铃已经完全融入在他的生命中。
正当我要离开的时候,两名来自那曲地区的小伙子多布吉、白玛扎西来到金巴的店里准备买曼陀铃,从他们的口中得知,实际上曼陀铃如今在那曲地区最为盛行,“也许在那片大草原中,曼陀铃独特而清脆的‘嗓音’更能激起牧人们热烈而有力的歌声和舞蹈吧。”金巴如此解释着这个有点刁难的问题。那一刻间,金巴的心仿佛因为和那两个小伙子对音乐、对曼陀铃的共同热爱而更加亲近了。
旦增和安娜的专辑
跨国组合追随曼陀铃之梦
如果说扎华和金巴还因为各自的主职不在音乐上,而让人觉得他们跟曼陀铃还缺乏更深的一层亲近,那么旦增则能让你真正体验到藏区人们对于曼陀铃最真诚的热爱!
进入绕赛巷不多远,悠扬的歌声从一家名叫“海螺妙音”的音像店中传播出来,沉醉着行走在这个小巷的许多人。进门的时候,旦增的朋友们挤在小小的店面里边聊天,看我到来,他们有的让,有的退,将空间留给我,之后,我就看到了瘦瘦的旦增。
旦增在这个地方卖曼陀铃有3年了,但他的主职是个歌手——因为他出过专辑,还是带着一位英国女徒弟一起出的。
看着3年前出的那张专辑,旦增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微笑着诉说了那段有关于音乐、有关英国女孩、更是有关青春的往事——
那个独具慧心的英国女孩安娜在本土读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学习藏语了,而研读音乐的她更是在心底的召唤下来到了西藏这片令她着迷的土地。
喜欢音乐的安娜在看到曼陀铃后便对它“一见钟情”,通过旦增的朋友,两人相识,其后,旦增便当起了老师。这个“跨国组合”也就此悄然成形。
而拥有着执着音乐热情的旦增自小爱好音乐,在他们那个地方,虽说人人都会弹曼陀铃,但未必人人都精,只是旦增例外。在他的童年记忆中,许多的时光都跟曼陀铃有着交集——骑着黑骏马弹着悠扬的牧曲再和着嘹亮的歌声,整个地方整个气氛便被时光记取,被记忆定格,数十年难忘。
执着的音乐梦想使得旦增在音乐的路上不断追逐。偶然的机会,旦增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一位朋友的帮助下有了出专辑的机会,他便把安娜邀上,一起出了那张曼陀铃的弹唱专辑。如今,安娜已经回国,旦增也还在音乐路上继续探索,但不管如何,那张异国组合炮制出的专辑为藏区音乐更为曼陀铃留下了一段难忘的传奇。
听旦增说,那张专辑当时出了一万张,制作费用花了8万多,虽说目前已经收回成本,但还是有很多专辑没卖出去,“现在盗版多,我这张专辑现在在盗版市场也还算比较受欢迎。”谈到为什么没有继续出专辑旦增如是说,由此我们也可见曼陀铃在藏区的受欢迎程度。据他所说,如今制作曼陀铃弹唱专辑的藏族歌手还是很多的,像他的音像店中80%卖的就是这种,但盗版碟使得他们的利益受损。不过,之所以在店里卖这么多的曼陀铃弹唱专辑,恐怕还是旦增对于曼陀铃的情结、对于音乐路上的情结都还未了吧。
诉说完与曼陀铃的故事之后,在我们的要求下,旦增弹起了他心爱的曼陀铃。此时,门外的阳光透进来,映在他充满希望和快乐的脸上,那吟唱过程中的各种微小表情便分外清晰了——那阳光的背后,他是如此地认真,没有了对生活的忧愁,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此时的他沉醉在自己的歌声中,享受在自己创造的音乐王国中……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