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非遗 > 文艺馆 > 舞蹈

久河村——上过央视的久河卓舞

2015年05月14日 16:37    记者 向远湛
分享到:    

 

导读: 相比众所周知的位于琼果乡的藏王墓,久河村的卓舞可谓“养在深闺人未识”。然而,2012年,自治区开始传统文化村落的调查,山南地区琼结县住建局工作人员第一个想到了久河村。因为这里走出了著名的久河卓舞。久河卓舞的传承人尼玛老人,更是曾在中央电视台做过表演。

尼玛老人表演久河卓舞。

尼玛老人表演久河卓舞。

尼玛老人表演久河卓舞

尼玛老人表演久河卓舞

有1300年历史的久河卓舞于2011年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当时已经79岁的传承人尼玛老人不仅收获了无数的荣誉,也在村里拥有了80多位徒弟,一举成为山南地区卓舞传承最为瞩目的明星。

村落:山南地区琼结县下水乡久河村。

交通:距离山南地区行署泽当镇27公里,距离琼结县城7公里

特色:久河卓舞

久河村坐落在山沟里,原名叫久河沟,初看上去,跟山南地区一般的村庄没有任何区别,毫无特色。而在负责调查的琼结县住建局工作人员看来,之所以这里能成为传统文化村落的备选,是因为村里的人。

尼玛老人于1939年出生于久河村二组,9岁时跟随老师洛桑开始学习久河卓舞,25岁成为久河卓舞的舞师,他的老师是现在能追溯到的第一位传承人。在此之前,多以村为单位父辈相传。2011年以前,尼玛虽然须发皆白,但依然只是久河村一个普通的农民,虽然早在2008年,久河卓舞就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尼玛老人的日子跟平常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跟其他的村民一样,种青稞、小麦,饲养黄牛、山羊、绵羊、驴和马,尼玛老人只是抽空教侄子洛桑丹增跳久河卓舞,村里其他人平时很忙,没有心思学这个,2008年之后,村里抽男丁专门跟随尼玛老人学习久河卓舞,但是他们依然要花很多的时间为了生活而奔波,甚至有许多人外出打工,久河卓舞要凑够人数,很难。尼玛老人对此也很无奈,艺术再好,也得排在柴米油盐的后面。而这也是山南地区以村为单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大难题。

 

久河卓舞

久河卓舞

久河村的卓舞演练

久河村的卓舞演练

经济发展带动卓舞保护

但现在,用尼玛老人的话来说:“不管你在多远的地方,集训和表演的时候,必须回来。”如此语气,不是因为尼玛老人自己拥有足够的威望和号召力,而是村民们拥有足够的积极性,他们以久河卓舞为豪,“这是上过央视的,西藏那么多卓舞,能有几种有这种荣誉?”村民们如是说。但在保护卓舞中,拥有了积极性并不代表这种艺术形式可以很好地传承下来,在这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道路上,久河村虽然走得很顺利,但因其特殊性,不具备普遍适应性。然而为什么有诸多原因,久河村还是能进入传统文化村落调查的视野呢?尼玛老人的话里面有一个词——表演,2011年,久河卓舞名声大噪,村里的卓舞队正式成立,不仅要在区内的藏历新年、望果节等重大节日上演出,还受邀去香港、台湾等地表演,而此次传统村落调查,正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久河卓舞为当地旅游经济服务,只有把当地经济搞上去,才能提高农牧民的生活,也才能从精神层面唤醒人们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也只有这样,古老而传统的藏文化才可以得到及时抢救和保护并更好地延续下去。如今,尼玛老人不仅拥有80多个徒弟,其中还有一位大学生——平措罗布。“文凭再高,不能忘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他说。

久河卓舞:公元779年在桑耶寺举行隆重的竣工大典,琼结县久村(即现在的久河村)的卓舞队参加了竣工大典的表演。琼结县的卓舞,在内容上其实与山南的其它卓舞表演队内容基本一致,都是以反映公元8世纪修建桑耶寺的劳动过程为主,但是受到特殊的地域文化的影响,琼结卓舞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