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非遗 > 文艺馆 > 舞蹈

略谈康区果卓、热巴、康谐三大舞的艺术特色

2015年05月14日 16:37    记者 泽吉
分享到:    

摘要:本文就西藏昌都、四川康定一带流行的锅庄舞,热巴和康巴弦子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初步探讨,认为“果卓”(锅庄舞),“热巴”和“康谐”是独具特色的藏族民间歌舞,也是藏族群众喜闻乐见的自娱性集体歌舞。

关键词:果卓;热巴;康谐。

藏族舞蹈是藏民族生活的缩影,是藏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传承和相沿成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体现。藏族舞蹈历史悠久,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娱乐和祭祀。舞蹈如同体育具有娱人和自娱性质,能增进智慧和健康,是藏民族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西藏昌都、四川康定等地十分流行“果卓”(锅庄舞),表现技巧、技艺的“热巴”和“康谐”(弦子)。锅庄、热巴舞和康谐不仅花样多,技巧高,而且又与藏东传统艺术相结合,揉体育、音乐、舞蹈为一体,显出独特的藏东舞蹈艺术的特色。

一、锅庄

锅庄藏语称为“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藏族民间歌舞,也是藏族群众喜闻乐见的自娱性集体歌舞,流传在广大的藏族地区。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谁也说不清它产生于什么时候,只知道它源于一种古老的宗教祈祷仪式。那时的藏区属于政教合一的社会体制,宗教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各种宗教活动浸透在人们的日常劳动生活中。锅庄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的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卫藏通志》说它是围着支锅的石桩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说》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栈,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骡帮宿居其中,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旷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糌粑,茶余饭后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环境。在古代,藏民跳锅庄多施于祭坛礼仪,宗教色彩很浓,跳时比较拘谨,神情端庄,“多垂头、俯袖、束手而舞”,近代锅庄舞外部舞姿变化较大。清人李心衡所著《金川琐记》中称,藏民“俗音跳锅庄嘉会”,其舞蹈形态是“男女纷沓,连臂踏歌”、“携手成圈,腾足于空……”。锅庄舞除礼赞佛菩萨寺院之外,更多的是寄物言情歌咏山川景色,赞美家乡,倾吐爱情,歌颂幸福生活等。如歌词中有“雪山啊,快闪开,雄鹰要展开翅膀;森林啊,快让路,青年人要迈步狂舞……”的豪情奔放。其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现舞姿又重情绪表现,显示了藏族人民的剽悍气质。

锅庄根据区域性特点,可分为北路卓、南路卓、东路卓3类。北路卓舞步结构一般为一舞一曲周而复始的一段体,也有前慢后快的舞步结构差异。北路卓舞步稳沉柔韧,自身动作十分丰富,男舞者动作豪放风劲,女舞者含胸垂臂动作较小,形成秀丽端庄与雄健奔放的强烈对比,代表性音乐有十余种,南路卓舞蹈古朴、典雅、端庄且有韵味;代表性音乐有七种。东路卓特点是队形多变,舞蹈特点在于脚步的踏、跺组合,动作力度强在于“刚”,舞步轻盈在于“柔”,而连样这些动作的关键在于膝部的柔、脆交替的“颤份儿”,代表性音乐有“萨里喂”“阿口热翁”等。也还有结构不同的单项节目,如“羊毛锅庄”、“兔子锅庄”锅庄舞有很多动作是顺手顺脚,能够充分锻炼人的协调能力。锅庄舞又根据在不同地区的特点分为以下几种。

(一)昌都锅庄:在昌都地区民间时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际,空旷的场地上,庭院里男女相聚,男性着肥大筒裤有如雄鹰粗壮的腿,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飘逸洒脱。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启唱,歌声嘹亮穿透力强,舞群和着歌曲作“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歌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哑”的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扭腰大蹉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尤以男性动作幅度较大,伸展双臂有如雄鹰盘旋奋飞。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具有体育运动的健美、明快、活泼等特点。锅庄舞形式多样,反映过去生活的叫“羊毛锅庄”;反映婚庆的叫“吉庆锅庄”;表现生活情趣的有“兔子锅庄”(模拟兔子跳的动作)、“醉酒锅庄”(有摹仿醉汉神态、显示身体灵巧的嬉戏动作)和哑巴锅庄。锅庄舞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体现了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剽悍的民旗性格。

(二)嘉绒锅庄:在川西北高原流行的嘉绒锅庄是藏族舞蹈中是目前所知,唯一一个有文字记载的艺术表演形式,据清朝李沁所著《金川琐记》中可以看出嘉绒人对锅庄的喜好程度。文章说:“嘉绒藏人喜跳锅庄,喜令日当中,——男女分别连臂踏歌,欣欣有色,腔清屈,借以消愁,观其手舞足蹈,长吟咏叹,又似一定节奏。”由此可见嘉绒人跳锅庄由来已久。

(三)新龙锅庄: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的新龙锅庄古朴道劲,粗犷奔放而又刚柔并济。女舞者含胸垂臂动作较小,秀丽端庄,如含苞的花朵,是女性阴柔美之极至;男舞者双臂挥舞,腿部跳踢有力,常似雄鹰展翅,豪放刚劲,极具雄性阳刚之美。

新龙人能歌善舞,人们常常借歌舞传情。或低吟浅唱,诉说忧伤;或高歌劲舞,抒发奔放的情怀;或婉转缠绵,表达款款的深情。对山川神灵的礼赞,对甜蜜爱情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憧憬,都是歌舞的内容。也许,没有了歌舞,生活便不完整。每逢喜庆佳节和民间传统聚会如赛马会,耍坝子等,男女老少便翩翩起舞,跳起优美的锅庄。无需华丽的舞台,不用时髦的器乐伴奏,只要择一平地,男女各列一队,人数不限,围成一个圆圈,踏歌而舞。男女队轮番和歌对舞,一轮又一轮。组织者还不断向歌舞者敬献哈达、青稞酒,以示祝愿。酒酣情浓,歌舞不休。夜间,再点燃一堆篝火,陶醉至深夜。有时,歌舞几日不辍。

二、热  巴

“热巴”又称铃鼓舞。热巴舞(鼓舞)是一种融说、唱、舞、杂技、武术和气功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热巴舞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序,由12个节目组成,全套节目需要5个小时。“热巴”过去是专业民间艺人卖艺求生的一种技巧和难度很大的舞蹈。热巴队的组成一般以家族为核心,或几家人合作组队,多者20人,少者四五人,都是能歌善舞又各怀绝技。有弦子(牛角胡)、鼓、铃铛等乐器伴奏,整场演出完整严谨。“热巴”讲究舞姿的优美,编排难度高的动作,像古代的百戏,带有杂技、武术等难度较高的技巧。舞时,男女人数相等,由领舞人扮主要角色,在铃声中,通过跳、转、翻动作,圆好场地,招来观众,然后男女演员上场,表演中,男摇铜铃、女敲手鼓,伴随着鼓点,应节奏而舞,舞者腰间系有短裙状的用羊毛或牛毛编织的染有三色或五色的辫条,随着各种强劲有力的高难度动作,裙条飘起,刚中见柔,潇洒自如。表演者很讲究单腿旋转和各类蹦子、串身翻等动作,如女子“带鼓平转”,“猫跳翻身”、“正反转”、“高低击鼓”等变化多端,情绪灼热。男子的技巧表演更扣人心弦,如表现动物形态的“兔子跳”、“扭身舞”、“滚毛”或“走矮子”;表现气功内容的“尖刀刺腹”、“夹刀旋转”、“滚牛角尖”等动作。其动作节奏激烈紧张,表情丰富,情绪奔放,粗犷豪迈,英武豪放,尤其具有较高的技艺和趣味性,既能娱乐,又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是一种很有健身作用的民族民间体育舞蹈。“热巴”流传在西藏东部的昌都、工布一带和云南、四川、青海玉树藏区,并名传国外。

在热巴舞中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是昌都地区丁青热巴舞,据说热巴舞起源于琼布丁青,其创始人传说是琼布?米拉推巴嘎,也叫米拉日巴。传说昌都地区丁青县当时属热带气候,有大象在此生存,杀大象取其皮铺在地上,并在上面跳舞祭神,由此创造了热巴舞。丁青热巴舞分三个流派,即流行于色札的嘎措热巴,也叫色札热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流行于觉恩的窝托热巴,技巧性很强,距今已有940多年的历史;流行于桑多的冬洛热巴,也称康沙热巴,是一种典型的家族式热巴,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三种热巴的表现形式大同小异,均以粗犷豪放的舞蹈动作和高难度及舞蹈造型闻名于世,音乐以淳朴明亮、高亢激昂、奔放流畅为特点。均以避灾祛祸、庆祝丰收、祝愿吉祥为主要内容。

三、康巴弦子

敦煌156号洞窟的一面石壁上,绘有名为“张仪潮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的晚唐壁画,其上出现了联臂踏歌,围圈起舞的舞者形象。这种长袖飘飘,绕圆而舞的舞蹈就是今天藏族人民称之为。‘‘康谐”的一种藏族民间歌舞。“康谐”,即“康巴人跳的舞”,她的家乡就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巴塘县,当地人称之为“嘎谐羌”,译称“圆圈舞”,又名“巴塘弦子”。在巴塘一年一度的民族传统节“央乃节”及每年的春节和其它一些节假日,都要举办上千人参加的农民弦子调演,其热闹场面,堪称一绝。

巴塘弦子源出于古老的宗教祭祀舞蹈。从公元667年吐蕃王朝开国赞普松赞干布之时起,巴塘弦子在这块领主不断更换的土地上,时轮一样运转了近14个世纪。巴塘人以千年不变的柔情和心态,围绕着一个圆圈,在长江上游的雪山草地上演绎着人心、人情、人性的历史和故事。无需仪式和舞台,只要亘古那块飘云的天空和大地就足够了。只需一把自制的牛头羊皮弦胡拉起来,就会有应和着琴音的召唤,从果木和青稞地旁的村寨中走来的男女,在月色如灯的夜晚,在篝火边,在阳光下,在金沙江畔绿树成荫的任何一块空地上,手臂联着手臂,心与琴和,人与袖通,划出一个像世界一样广大,人心一样深邃的圆。

轮回圆是巴塘弦子,甚或康巴民间、宗教舞蹈最基本的美学思想,体现了藏民族完美的精神境界和人心追求。人体绕着心转动起来的时候,长袖挥出的是心的形象,脚与大地相接,踏出的是心的节律。过去与未来,历史与神话,人生与梦想,生与死,终点和起点联接在一起。心与心连结在一起。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孩子,一个个村寨融汇成一个民族,在心的舞动中,化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圆是藏民族同神灵交流,与天地对话的一种方式,一种途径,是与这块土地和天空一齐奉献给未来人类的宇宙图谱。圆的文化,是一种用心去领悟,用心去颂诉,用心去舞,去歌唱,用心去爱的文化。如果人类不可能因为神或历史团结在一起,也许可以通过人心。以圆的方式,团结在人心的周围,这是历史的意义和人类永恒的向往。巴塘弦子在成为更人性的歌舞的那天,就越来越接近劳动,越来越接近生活,越来越接近男人和女人的身体。她一步步扩大着劳动的含义,一步步扩展着爱情和丰收的含义。

参考文献

何永才:《西藏舞蹈概说》,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5页,第49页。

马成富:《一支独秀——嘉绒锅庄》,《中国西藏》,2004一年第五期,第60页,第68页。

徐康玉:《永远的新龙锅庄》,《中国西藏》,2000年第4期,第34页,第37页。

杨丹叔、陈明凯:《圆的歌舞圆的文化圆的历史》,《中国西藏》,2000年第4期,第37页,第38页。

[作者泽吉系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