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非遗 > 文艺馆 > 舞蹈

西藏当代舞蹈艺术的发展与成就

2015年05月14日 16:37    记者 阿旺松热
分享到:    

雪域高原数千年来,中华文化和印度文化在此交融,传统文化与各兄弟民族文化在此交汇,使其艺术的历史长河积淀了源远流长而又深厚的优良文化传统。在这块被誉称为“歌舞海洋”的土地上,舞蹈艺术种类纷繁,形式多样,独具浓郁的民族特色,让世人瞩目。然而,在西藏解放前的漫长岁月里,这一珍贵的艺术瑰宝仅限于民间艺术活动与上层统治者表演,“名为娱神,实为娱人”。在西藏历史上,各种民间舞蹈艺术都没有文字记载,只是以群众或艺人口头传唱和模拟性表演而流传下来的,并未能闪烁出艺术创造的灿烂光辉。西藏和平解放后,各民族的文艺工作者在党的文艺“双百方针”指引下,不断推出了许多具有民族风格与现实生活内容相结合的优秀歌舞节目,使藏民族的民间舞蹈艺术才真正有了长足的发展,并活跃于文艺舞台犹如春雨催花开,一时万紫千红,群芳争妍,欣欣向荣。从此之后的西藏舞蹈文化被人们界定为当代舞蹈。现以三个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勾勒出西藏当代舞蹈艺术发展成就的历程。

(一)西藏当代舞蹈艺术的诞生期

随着西藏和平解放,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文化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时期的舞蹈状况大致概括为引进学习,注重表演,创作上尚处于幼稚状态,从群众自娱性的歌舞中编排加工起步,业余文艺队伍不断产生,专业性队伍初具雏形。

“1950年,一批随军进藏的各族文化工作者就开始与藏族文艺工作者身居第一线,了解动人的英雄事迹,体验军民的真挚感情,虚心地从藏族传统舞蹈艺术中汲取营养,创作出了《抢渡金沙江》、《建筑舞》、《进军路上》等节目。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指战员和支前民工的昂扬斗志。在西藏和平解放的头几年里,相继组建了工委文工团,日喀则文工队和江孜、山南、昌都、塔工分工委、丁青办事处等文工队。创编了《哈达献给毛主席》、《羊卓嘎姆林》、《西藏我们的家乡》等舞蹈节目。

1954年八月,随西藏参观团从拉萨出发东行,沿途参观访问演出。在中南海为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首长汇报演出。这批载歌载舞的藏族文艺节目,反映了藏族同胞的新生,颇具民族特色,深受祖国人民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欢迎和称赞。

1956年秋成立了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藏族文艺工作者的成长和注意团体的自身建设。首先向内地艺术院校选送了一批藏族学员。同时,注意声乐、器乐、舞蹈、编导、话剧等基本功的训练。尤其是拜藏族同志为师”学习了拉萨古城的囊玛、后藏的堆谐、山南的果谐、昌都的锅庄、弦子、热巴等民族民间歌舞艺术。”①

1959年随着民主改革,拉萨市东、西、南、北城区及青妇联歌舞队的业余文艺队已十分活跃,翻身农奴的子女,能歌善舞的青年争先恐后,纷纷报名参加演出队。在乡间田头、大街小巷自编自演文艺节目,用歌舞的形式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领导,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这段时期可以说,是五十年代以来西藏当代舞蹈艺术的诞生期。

(二)西藏当代舞蹈艺术的发展期

从1960年以来西藏传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开始进入了划时代的发展时期,这时期一是民间舞蹈的挖掘、加工,发展创作,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二是专业创作与业余创作打开了新局面;三是舞蹈教育事业的开创与成绩。在十年来,我区的舞蹈工作者深入民间收集、整理加工和创作了一大批舞蹈。在继承与发展传统舞蹈素材的基础上出现了深受各族人民以至国际友好人士喜爱的作品,如反映军民鱼水情的《洗衣歌》,以喜庆丰收为题材的《丰收之夜》,描写藏族民间艺人新生的《草原上的热巴》。特别是1965年,西藏文艺工作者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献演了《翻身农奴向太阳》,这是西藏歌舞历史上第一个大型歌舞。当年在拉萨市隆重举办了全区业余文艺汇演,各地市文艺工作者会聚在拉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这些舞蹈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生动地反映了藏族人民翻身得解放的喜悦和崭新的精神面貌。此后,由文教局牵头组成一支西藏代表队参加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汇演,在献演中舞蹈《丰收舞》、《牧业丰收》、《哈达献给毛主席》等舞蹈节目轰动了首都北京。受到了各兄弟民族的好评。这时期呈现出专业与业余舞蹈创作的繁荣,演出活动的频繁与规模,标志着西藏舞蹈事业的蓬勃发展。

然而,接踵而来的“十年内乱”,扼杀了西藏舞蹈艺术的春天。十年间,任意践踏党的民族政策,破坏“双百方针”,到处挥舞文化专制主义的棍棒,把我国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歌舞艺术形式,说成所谓的“轻歌曼舞”、“异国情调”,并作为资产阶级艺术来批判否定,作为封建社会的杂草来根除,给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虽然经历了艰难曲折道路,但人民的新中国,赋予了民族艺术新的生命。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1980年我区创办了西藏艺术学校,建校以来逐步开设了声乐、器乐、舞蹈、藏戏、话剧、舞美、文艺理论等课程,先后培养了中高等专业艺术人才500余名,充实加强到自治区各专业艺术团体。其中艺术学校舞蹈班和西藏大学舞蹈系共培养了专业舞蹈工作者348名学员。在自身培养的基础上,不断选送有培养前途的文化艺术骨干到内地艺术学院深造,培养高、精、尖艺术人才。同时自治区文化厅艺术处通过邀请区内外舞蹈专家,举办了各种舞蹈培训班、编导训练班等,与此同时,中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中发(1984,6)号文件中指出,“……藏族有古老的独特的文化传统,文学艺术遗产丰富多彩,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要十分尊重和科学继承发展藏族的文化艺术,保护历史文物古迹”。这些方针政策使我们藏族优秀的传统歌舞艺术得以继承和发扬。广大文艺工作者从实践中认识到,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是发展社会主义新歌舞艺术的根基。西藏高原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多年来我区的专业舞蹈工作者深入生活,涉足全区,编创了许多优秀舞蹈作品,如西藏歌舞团创演的有:《欢庆丰收》、《草原战歌》、《高原萍果香》、《林卡欢舞》、《夏尔巴的春天》《拉姆央金玛》、《鲜》等节目。同年拉萨市歌舞团创演的有《送宝书》、《草原新歌》、《边防少年》、《清洁工》,三人舞《边疆把根扎》等节目。昌都文工团创演的有:弦子舞《美酒与哈达》,双人舞《忏悔的心》等节目。日喀则文工团创演的有:独幕舞剧《猎人见米拉日巴》,三人舞《炒青稞》等节目。山南文工团创演的有《翻身农奴上大学》、《飞腾的山村》等节日。那曲文工团创演的有《雅吉节的夜晚》,三人舞《人和大自然》等节目。阿里文工团创演的有《小伙子赛舞》等,林芝文工团创编的有《春满茶山》等舞蹈作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在广大城乡纷纷成立业余文艺演出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自编自演了众多反映翻身农奴新生活的舞蹈节目。经过全区和各地市举办多次文艺汇演,把我区的群众性文艺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特别是1985年自治区文化厅决定,组成一支以堆龙德庆县业余演出队为主的农民演出队,代表西藏翻身农奴到首都北京进行汇报演出,当时表演的节目有《山村闪耀幸福光》,《织好蓬圈送牧场》、《炒青稞》等。受到首都各界人士的热烈称赞。目前,我区已有县民间艺术队17个,舞蹈演员400多名,他们常年活跃在农牧区,深受群众喜爱。

(三)西藏当代舞蹈艺术繁荣期

新的历史时期,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西藏文化艺术迎来了历史上又一个腾飞的春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时期舞蹈作品的创作无论从数量与质量都有了新的飞跃,并且涌现出了一些在全国产生影响的好节目。这集中体现了作品的题材更加广泛,追求思想与艺术的深度,形式上大胆借鉴,勇于创新。其创作与理论研究实绩大致分为两个高潮。

第一个高潮的标志,是迄今我区已有以藏族为主体的专业文艺队伍2千余人,专业文艺团体10个,近十年来我区的专业文艺团体据统计创演各类剧(节)目821个。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民间自娱性歌舞发展为专业表演性歌舞,又发展为舞剧,大型乐舞等富有创新和探索意义的作品脱颖而出,呈现出创作多样化的新局面,有不少优秀舞蹈节目在自治区和全国性文艺会演中获奖,并逐步走向全国和世界。如,西藏歌舞团处于率先地位,在各类专业歌舞比赛中共获了336项奖。其中大型乐舞《珠穆朗玛》1995年在第二届少数民族专业文艺汇演中荣获金奖。大型歌舞《多彩哈达》2006年在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荣获大奖。广场大型歌舞《吉祥颂》等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先后出访过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西藏高原独特的歌舞艺术魅力令国内外观众心驰神往。

拉萨市民族艺术团创作了众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舞蹈作品,其中大型民族服饰歌舞《雪域艺海随想》开创了西藏服饰表演的先河。西藏风情歌舞《五彩西藏》等曾多次获得了国家级奖项。并先后出访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西班牙等国和港台地区。

山南地区民族歌舞团在创作众多节目中,获国家、省、自治区级奖项共155项奖。其中代表性舞蹈作品《藏南鼓舞》2002年在第五届全国专业舞蹈比赛中荣获创作奖和表演三等奖。2005年10月在山西临汾市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民间鼓乐展演中该节目再次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等。并代表中国西藏赴法国、荷兰、西班牙、尼泊尔访问演出。受到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民委的嘉奖。

林芝地区民族艺术团,曾多次参加全区举办的各种专业文艺汇演。其中三人舞《盼》在全区第一届单、双舞蹈大赛中荣获优秀编导奖。舞蹈《踩花鞋》曾在湖南省举办的舞蹈比赛中荣获创作三等奖。该团曾出访过德国、奥地利、斯罗文尼亚等欧洲六个国家演出。同年受林芝地委、行署的委托,又赴广东、福建等进行慰问演出,受到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赞赏。

昌都地区民族艺术团在大量的舞蹈创作节目中,舞蹈《凯旋而归》,1985年在自治区第五届专业文艺汇演中荣获创作二等奖。舞蹈《康鼓报春》1997年7月获第三届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大奖,1998年6月在全国首届“荷花杯”专业舞蹈比赛中该节目再次荣获铜质奖,并受中央外宣局指派出访日本、意大利、丹麦、韩国、奥地利等国进行演出,受到了各国观众的热烈欢迎。

那曲地区民族艺术团曾创作舞蹈节目100多个,其中主要获奖节目有《牧童》,1988年在全区专业文艺创演中荣获创作奖和表演一等奖。舞蹈《西藏红》2005年在全国第六届舞蹈比赛中获创作优秀奖和表演银质奖。《牧人与小提琴》2006年在全区藏历新年晚会上获创作奖和表演优秀奖。这些节目在出访演出中,受到了国外观众的好评。

阿里地区民族艺术团在繁多的创作节目中,主要获奖节目有:舞蹈《迎新娘》1985年在自治区举办的第六届专业文艺会演中荣获创作获、表演一等奖;舞蹈《惜别》获创作一等奖、表演二等奖。舞蹈《孔雀舞》荣获创作三等奖。这些节目先后多次赴河北,陕西两省进行巡回演出。特别是近期出访东欧四国进行演出,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赞扬。

日喀则地区民族艺术团在创作中涌现出具有后藏地区特色的200多个舞蹈节目,其中主要获奖节目有:三人舞《炒青稞》,在全区舞蹈比赛中荣获创作一等奖。舞蹈《夏尔巴人民心向党》、《飞腾的山村》、《春满草原》等节目分别荣获创作一、二等奖。特别是1995年参加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荣获了组委会特别奖。1999年代表中国西藏艺术团赴澳大利亚、新西兰出访演出。每场演出都受到了各界人士和广大观众的一致称赞。另外,日喀则地区拉孜县农民演出队参演剧目《飞弦踏春》2006年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荣获优秀节目奖。

西藏军区文工团在近期舞蹈创作作品中,主要获奖节目有:《酥油飘香》1999年在全军舞蹈比赛中获创作一等奖。该舞蹈在2001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再次荣获一等奖。舞蹈《炒青稞》2005年在第八届全军舞蹈比赛中获一等奖。舞蹈《阿嘎飞歌》2006年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获一等奖。

第二个高潮的标志:随着舞蹈艺术的飞跃,创作与理论是它的两翼。新的历史时期,西藏舞蹈理论评论的崛起、以藏族为主的舞蹈理论工作者不断成长,其成绩引人瞩目。1983年《西藏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被正式列为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一九八七年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舞蹈编辑部。为了完成此项任务,近几年来,编辑部的全体同志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怀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紧迫感,走遍了西藏的广大农牧区和各个大小寺院,展开了全面普查和搜集工作。并对西藏的“民间舞蹈”;宗教舞蹈“羌姆”;宫廷歌舞“嘎尔”;“藏戏舞蹈”等四大舞种的起源与发展,流传与分布,形式与内容,基本特色与表演时间,服饰道具,音乐歌词,手势动作与舞步造型以及艺人简介等,图文并茂地编写整理成志书,2000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西藏卷》正式出版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并在2002年参加了香港举办的国际书展会,受到了国内外舞蹈界的好评。

《舞蹈集成·西藏卷》出版发行的价值在于:一是对面临失传的民间舞蹈得以及时抢救,真正保护了西藏民族的优秀舞蹈文化遗产,如今歌舞海洋更显得充实,更为壮观;二是它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处理和把握了政治、民族、宗教与舞蹈的关系,填补了西藏舞蹈艺术志书的空白。三是它对我区今后的舞蹈艺术创作,舞蹈教育,舞蹈研究等新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和作用。随着舞蹈集成志书的编纂,我区的老舞蹈艺术家和舞蹈工作者,曾在报刊、杂志上相继发表了众多的舞蹈论文和介绍文章,舞蹈评论等。经过20余年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我区舞蹈艺术的新的繁荣发展,是实践与时俱进、海纳百川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继承与发展的深度上更加深了,横向交流的广度上更广了,西藏民族舞蹈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了。然而,广大人民群众对舞蹈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丰富多样了。

参考文献:

①徐大猷同志在《西藏艺术研究》1991年汉文版第二期刊物上发表的“西藏四十年文化艺术成果”,第9页。

②以上各专业文艺团体的资料由文化厅艺术处提供特以致谢。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