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非遗 > 文艺馆 > 格萨尔

“《格萨尔》史诗传统”申遗六问

2015年05月14日 16:37    
分享到:    

 

编者按: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我国“《格萨(斯)尔》史诗传统”被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什么《格萨(斯)尔》能够申遗成功?为什么《格萨(斯)尔》被称作我国藏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中国西藏网记者带着这些疑问,专门联系了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我国递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格萨尔》史诗传统”申遗的相关材料为依据提出以下“申遗六问”,以飨读者。

一问:什么是《格萨尔》?

申遗的正式名称是“《格萨尔》史诗传统”。《格萨尔》在蒙古族中又称为《格斯尔》,为方便计,通称为《格萨尔》。

《格萨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以韵散兼行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率领岭国人民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完成人间使命后返回天国的英雄故事。凭借一代代艺人杰出的口头艺术才华,史诗在中国西部高原的广大牧区和农村传承千年,全面反映了藏族及相关族群的历史、社会、宗教、风俗、道德和文化,至今仍是民众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国族群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化创造力的生动见证。

口头传统及其文化表达形式:《格萨尔》通常由专门化的说唱艺人运用各种口头文类常见的诗歌语言创编和演述,代表了口头传统领域中一种重要的、强有力的表达形式。该遗产涉及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口头文类,其演述与民间传统仪式生活具有广泛而深刻的联系。

主要人群分布:中国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等七省区的藏族、蒙古族、土族社区。格萨尔史诗艺人群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传承人有桑珠、玉梅、金巴扎木苏等。地理位置和范围:主要分布于东经30°—73°、北纬27°—40°之间的中国西部青藏高原、北部蒙古高原、天山脚下,区域总面积大约250万平方公里,包括阿里高原、雅鲁藏布江流域、藏北草原、横断山脉地区、念青唐古拉山山脉地区、长江上游流域和黄河源头流域、喜马拉雅山北麓地区以及蒙古高原北部的游牧区和农耕区。

二问:为什么《格萨尔》被称作我国流传《格萨尔》的相关族群文化的“百科全书”?

史诗叙述了英雄格萨尔一生的神圣功业,以其独特的串珠结构,融汇了众多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形成了气势恢宏、篇幅浩繁的“超级故事”。在长期的口耳相传中还产生了抄本和刻本。目前所见最早的抄本为14世纪的《姜岭大战》,最早的刻本是1716年北京出版的《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迄今有记录且内容互不重叠的史诗诗章有约120部,仅韵文部分就长达100多万诗行。目前这一口头史诗仍保持着不断扩展的趋势。

作为史诗最直接的创造者、传承者和传播者,藏族史诗艺人因传承方式的不同,分为神授、闻知、掘藏、圆光、吟诵等类型,演唱形式具有多样性,通常采用传统的“伯玛”说唱体,散、韵兼行;除了使用80余种演唱曲牌对应于不同的语境外,艺人们还运用语调、声腔、表情、手势、身姿等表演性技艺,从多方面体现出口头叙事的艺术魅力。在藏族地区,史诗艺人奇特的、别具象征意味的服饰、道具(例如帽子和铜镜等),映射其宇宙观和审美观。蒙古族史诗艺人则多是师徒相传,演唱时多使用马头琴或四胡伴奏,融汇了好来宝及本子故事的说书风格。

史诗和当地社区的传统民俗活动和仪式生活密不可分。人们在诞生礼、成人礼、婚礼、葬礼等人生仪礼上,通常都会邀请艺人表演特定的史诗段落,如在诞生礼上演唱格萨尔王从天国降生的段落,丧礼上则演唱格萨尔王功德圆满、回归天界的段落;在传统节日庆典上,也通常会有史诗艺人演唱助兴,如在藏族赛马节上演唱格萨尔王赛马夺冠称王的段落。除了藏族本土宗教苯教的万物有灵宇宙观及其宗教仪轨如祭神、驱鬼、占卜等在史诗中有全面的反映外,史诗的演唱本身就伴随着诸如烟祭、默想、入神等独特的仪式实践。史诗演唱不仅是牧民们与英雄、神灵、祖先和族众沟通的主要手段,也是乡土社区的主要娱乐方式。

史诗说唱是相关族群传承其自然知识、宇宙观和历史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地社区民众了解历史、汲取传统、接受教育的重要手段。史诗广泛涉及了藏族、蒙古族等族群的天文、地理、谱牒、动植物、医学、工艺等方面的知识,演述中穿插着众多的“赞歌”,如“山赞”、“河赞”、“茶赞”、“马赞”、“刀剑赞”、“盔甲赞”等,回溯着藏族民众关于自然万物的经验知识和先民的文化创造,人们都自豪地说:“我们都是格萨尔王的后代”。此外,在史诗流传的雪域高原上至今分布着数以百计的格萨尔人文风物遗址,回应着本土观念中关于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认知和互动。

正如藏族谚语所说:“每一个藏族人的口中都有一部《格萨尔》。”史诗说唱传统在一定意义上是地方性知识的汇总——宗教信仰、本土知识、民间智慧、族群记忆、母语表达等,都有全面的承载,还是唐卡、藏戏、弹唱等传统民间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同时也是现代艺术形式的源头活水,不断强化着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与历史连续感,因而格萨尔史诗传统堪称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三问:《格萨尔》史诗传统对提升民族认知度及促进不同人群间的对话有何意义?

随着中国政府对文化多样性的重视,史诗流传社区民众对《格萨尔》史诗传统的认识大为提高。但是,《格萨尔》史诗口头传统长期以来并未得到本民族文化精英的珍视,民间史诗艺人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其作为民族传统传承人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整个社会的承认。《格萨尔》史诗传统及其艺人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地位仍处于边缘化状态,史诗中所反映和承载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也未得到应有的发掘和弘扬,将这一传统列入《代表作名录》,将极大地促进这些社区的民众和文化精英对这一传统之重要性的认知,提高史诗艺人的文化和社会地位,加深社区成员对艺人们在守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传统方面所作贡献的认识。

中国政府在《格萨尔》史诗的搜集、整理、研究和保护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史诗传统的保护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但是,迄今为止,对于《格萨尔》史诗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仍主要局限于相关文化机构和学术界内部。将这一传统列入名录,在学术界,将为中国文学史增色不少,也将为民间文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将增强《格萨尔》史诗流传区域内普通民众的文化自豪感,将带动整个中国社会和各族民众对于这一传统应有的普遍认知和欣赏,进而增强中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并促进文化对话。

《格萨尔》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拥有的篇幅最长的活形态的史诗传统。史诗除主要流传于中国的藏族、蒙古族和土族社区外,在裕固族、门巴族、珞巴族、纳西族、普米族、白族等社区中也有流传;此外,史诗也早已流传到中国境外的尼泊尔、不丹、印度、巴基斯坦、蒙古国以及俄罗斯的卡尔梅克和布里亚特等地区,成为众多族群的共同文化遗产。这一伟大的史诗传统也早已引起了世界各国藏学家的关注,并出现了诸如法国的石泰安、德国的海西希等研究者。但国际学者对于这一史诗传统的研究,远远不如对世界上其他著名史诗传统的研究,且其成果仅局限于学界。将这一传统列入名录,将促进国际社会对这一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进一步认知,特别是将提高国际史诗学界对这一世界最长的活形态史诗传统的深度观照,同时将促进境内外史诗流传区域各相关族群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进而加深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对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理解。

四问:我国为保护《格萨尔》史诗传统做了哪些努力?提出了哪些具体保护措施?

建立保护机构:国家成立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史诗及其艺人的保护工作。

鼓励艺人传承:举办了多届《格萨尔》史诗艺人演唱会;为著名史诗艺人授予“史诗说唱家”称号,由政府给于财政资助,鼓励其带徒授艺;为著名艺人的史诗演唱录音存档。

史诗传统推广:在史诗流传区对史诗传统及其保护进行宣传和推广,包括格萨尔故里学术考察(四川)、史诗国际学术研讨会(青海)、《格萨尔》艺术周(西藏)、史诗千年纪念大会(北京)等;青海果洛州近日又建立格萨尔史诗村和文化保护区;内蒙古恢复一年一度的敖包节,艺人在节会上演唱史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31届大会(2001年)将《格萨尔》史诗列入周年纪念活动名录。

讲习和传承设施:在史诗流传地区建立了多个与史诗传统及其传承有关的纪念馆、文化中心、剧团、说书场。

田野研究基地:在青海果洛、四川德格、内蒙古扎鲁特旗、甘肃玛曲建立了四个旨在长期追踪、保护和研究史诗传统及其文化生态系统的《格萨尔》口头传统田野研究基地。

记录艺人个人生活史:出版了史诗艺人研究专著《民间诗神》,调查和记录了20世纪80—90年代25位具有代表性的史诗艺人的身世、史诗传承和演唱技艺等。2005年— 2007年对30多位年轻一代史诗艺人的生活史进行了调查。

运用现代大众媒体宣传和弘扬史诗传统:拍摄了30集史诗《格萨尔》专题片(2001年)和6集电视专题片《苍原》(2002年);在互联网上设立史诗专题频道。

制定法规:制定《格萨尔》史诗说唱传统及其传承人的保护法规,明确史诗传统的传承人、传承社区以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教育机构、研究机构、文化发展机构、大众媒体等在传承、振兴和保护史诗传统中的权利和义务,从法律上制止经济开发活动、商业活动、旅游活动、文化产业等对于文化遗产的滥用,保护史诗传承人的合法权益及其传统不受侵犯,避免对这一遗产的滥用和毁坏。(2009年—2015年)

学术研究:进一步强化对《格萨尔》史诗的说唱表达艺术、技艺习得机制、社会传承机制的研究,尤其是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以及现代大众传媒对史诗传统及其延续的影响的研究,探讨保护和延续史诗以及其他口头传统的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格萨尔》史诗具体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的保护策略和技术。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和建议。(2010年—2017年)

鼓励传承:对史诗说唱艺人进行调查、立档、命名、资助,建立史诗说唱传习学校,维护和开辟史诗表演空间,鼓励他们的说唱、授徒和教学活动;建立传承人鼓励和保护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史诗说唱传统在本土环境中的传承;同时提供扶助性培养经费,鼓励社区青少年向艺人学习史诗说唱技艺,使这一传统在其本土社区得以承续和弘扬。(2009年—2017年)

保存资料:对著名史诗艺人的演唱进行跟踪录音、录像、笔录,建立著名史诗艺人说唱资料库;出版著名艺人说唱版本;建立中国《格萨尔》史诗学资料馆,收藏与《格萨尔》史诗传统有关的音声资料、录像资料、抄本、记录本、木刻本、唐卡、道具、服饰、圣物、文物、乐器、图片、出版物等,开发“《格萨尔》史诗传统数字化档案库”,实现社会共享。(2009年—2017年)

推广发展:在相关社区传统民间节日的基础上,定期在史诗流传的“七省区”轮流举办“国际《格萨尔》史诗艺术节”,包括与《格萨尔》史诗传统有关的史诗说唱和弹唱、唐卡绘画展、藏戏和面具舞表演等,提高相关社区民众的文化自豪感,促进《格萨尔》史诗说唱传统的传播和传承;促进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的史诗艺人及其演唱传统的相互学习与横向交流。(2010年—2017年)

负责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西藏大学《格萨尔》研究所;青海《格萨尔》研究所;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四川《格萨尔》办公室;云南迪庆藏学和《格萨尔》研究所;内蒙古《格斯尔》办公室;新疆《格斯尔》办公室。

 

五问:接触《格萨尔》史诗传统时有哪些尊重遗产的习俗做法?

一直以来,我们深谙并充分尊重《格萨尔》史诗传承及其演述传统中的相关惯例、禁忌和习俗,并在接触、研究和保护该项遗产的全过程中将如下传统轨范视之为每一个参与者的基本学术伦理与操作上的行为准则,并予以恪守:

《格萨尔》史诗艺人说唱时有一定的仪式。那些相信其说唱技艺源于神授的艺人,在说唱前要先行烟祭降神(煨桑),手捻佛珠闭目静坐片刻,默想神灵降临附体之后,才能开口说唱,每一次说唱史诗正文之前,先要念诵一段颂神或祈祷性的诗句。经过这些仪式后,艺人相信自己获得了神的允准和佑护,甚至认为自己就变成了史诗中神或英雄的化身,才能开始唱诵英雄的故事。

《格萨尔》史诗艺人有特定的服饰。有些艺人穿前胸和后背绣着龙或大鹏鸟的特殊服装,大鹏鸟是藏族苯教信仰中的神鸟,这种服装和藏族民间巫师的法袍很相像。《格萨尔》艺人最重要的道具是帽子,艺人的帽子有特殊的形制,其结构象征藏族传统的宇宙观。帽子被艺人视为灵感的源泉。有的艺人在正式说唱前往往先说一段《帽子赞》,解释帽子的象征意义,然后再戴帽说唱。

《格萨尔》史诗艺人有特定的道具。有些艺人在说唱时,要悬挂一支饰有彩色绸条的箭,这支箭被视为格萨尔王使用的神箭,有些艺人则悬挂绘有格萨尔形象的唐卡,指画说唱。有些艺人在说唱时则要设置一个用铜镜、铜盘、水晶石、杯盏、酥油灯、香、哈达、青稞粒组成的微型神坛(仪式场),这个神坛也被视为宇宙观的象征。

藏族艺人的史诗传承具有浓厚的神圣和神秘色彩,艺人们往往声称自己是因为特殊的机缘(生病、昏迷、睡梦、失踪等)借助神启而获得超凡的史诗说唱技艺的。

六问:目前对《格萨尔》史诗有哪些介绍资料?

1)阿地峡掘藏:《柱间史》(藏文),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

2)大司徒向曲坚赞:《朗氏家族史》(藏文),西藏古籍出版社,1986。

3)达维•尼尔(A. David-Néel)、庸登: 1931/1992 《岭国格萨尔超人的一生》(法文),巴黎:Editions duRocher出版社。

4)海西希(W. Heissig)编:《施劳德(D.Schr?ders)记录土族格赛尔》(德文),德国Otto Harrassowitz出版社,1980。

5)策•达木丁苏伦(C. Damdinsüren):《格斯尔的历史根源》(俄文),苏联Akademia Nauk出版社,1957。

6)石泰安(R. A.Stein):《西藏史诗与说唱艺人研究》(法文),法国大学出版社,1959。

7)齐木道尔吉:《试论〈格斯尔传〉》,《蒙古语言文学》,1981年第2期,第91~101页。

8)王沂暖:《藏族史诗〈格萨尔〉的部数与行数》,《中国藏学》(北京),1990年第2期,第107-126页。

9)海希西(W. Heissig):《格萨尔史诗研究》(德文),德国WestdeutscherVerlag出版社,1983。

10)降边嘉措:《格萨尔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

11)杨恩洪:《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

12)王兴先:《〈格萨尔〉论要》,甘肃民族出版社,1991。

13)徐国琼:《〈格萨尔〉考察纪实》,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14)角巴东主、恰嘎?旦正:《〈格萨尔〉新探》(藏文),青海民族出版社,1994。

15)赵秉理主编:《格萨尔学集成》(一至五卷)甘肃民族出版社,1990,1994,1998。

16)降边嘉措主编:精选本《赛马称王》(藏文),民族出版社,2000;

17)杨恩洪主编:桑珠说唱本《果岭》(藏文),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02;

18)斯钦孟和主编:金巴扎木苏演唱本《圣主格斯尔可汗》(蒙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19)达白:格萨尔说唱艺术(VCD)(藏语),四川电子音像出版社,2002。

20)《格萨尔研究集刊》1-6册,《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民族出版社

21)中国史诗(中国民族文学网?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主办)

22)格萨尔王传(中国西藏信息中心网)

23)格萨尔(中国藏族网通藏文网页)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