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非遗 > 文艺馆 > 羌姆

揭开“羌姆巴”神奇的面纱

2015年05月14日 16:37    记者 康·格桑益希
分享到:    

古老的藏族面具艺术作为宗教文化和民间文化的载体,它的起源可追溯至一千四百年以前。“羌姆”面具艺术作为一种凝固着藏民族喜恕哀乐形象的表情艺术品,一开始就成为藏族悠久、凝重的文明发展史真实的写照物。

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不仅体现于卷轶浩繁的经典文献,艳丽古朴的绘画雕刻,金壁辉煌的寺院、建筑,展露于甘露般清淳、甘甜的民间歌舞海洋,也展现于神奇和幻梦般疑重与豪放的藏传佛教“羌姆”神舞面具艺术。

面具,藏语音译为“巴”,是指用纸、布、木、金属、泥、石等为原料制作而成的可戴在头上进行宗教仪式、舞蹈、戏剧、歌舞等表演或供悬挂祭祀供奉、膜拜观赏用的人物、动物、鸟禽面部的造型艺术形式。

“羌姆”面具是多彩多姿的藏族面具艺术中独具风采的重要组成部份,“羌姆”意为跳神之意,藏传佛教寺庙每逢重要的佛教节日都要举行盛大的宗教仪式──“羌姆”跳神活动。“羌姆”绝非一般娱乐形式,而是一种神圣、严肃、庄重的宗教仪规祭祀活动,担任表演的僧人都要着以宽大的神衣,手执法器,载上象征神、佛、护法、鬼怪的威严而光怪陆离的宗教面具,在庄严雄浑的法号、锁纳和鼓钹的伴奏下,按照佛教密宗教义教规表演各种动作、以祭祀先祖、神灵,为芸芸众生消灾驱邪、祈祷福寿吉祥。

历史解读“羌姆巴”

藏族面具艺术,是藏族文明历史进程中的产物,正是悠久而古老的藏族文明孕育出了在世界艺海中独树异帜的藏族面具艺术。和任何国家、民族的艺术一样,藏族面具艺术也伴随着它的民族走过了自身形成、发展、兴盛的漫长历程。

1、远古藏族先民“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观念和生灵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是藏族面具形成的基因。

面具源于原始巫教和图腾崇拜,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原始初民的思维观念,审美情趣及文化特征。远古时期,生存在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以游牧部落生活方式生存的藏族先民,与生活相依存的牛、马、羊、犬、黄鸦、崖雕等飞禽走兽建立了极其密切的关系,这种亲密的关系也源自藏族先祖崇信的“万物有灵”的原始笨教思想。故藏族原始笨教所崇拜的神祗多以各种动物形象为寄托象征,

弥猴崇拜,弥猴是藏民族最早崇拜的动物之一。它源于藏族古老的“弥猴变人”的优美传说。时至今日,在古老的嘉绒藏戏和民间歌舞中表现最多的动物形象仍是猴。在嘉绒藏族人心目中,猴是一种吉祥物,他不仅是自已的先祖,而且还象征着机智、勇敢、灵巧、智慧。

牦牛崇拜,藏族人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牦牛,牦牛是藏族人生存之本,生命之源,藏族人认为,牦牛是为藏民族的生存来到雪域高原的。故牦牛在藏族人心目中自然是崇拜的神灵。在古老的笨教创世说中,牦牛还被视为创世大神。

牦牛崇拜现象在藏区民间更为突出。在喜庆节日人们要跳类似牦牛图腾面具的牦牛舞;在圣地神山、圣湖、玛尼堆上、佛塔四周或居家大门顶上都有供放牦牛头骨图腾的习俗;一些寺院内还悬挂有整头牦牛干尸标本,用以镇魔去邪。

祗羊崇拜,笨教把世界分为天、地、地下三界,认为三界各有其主,即年、赞、禄三神各统治看三界。年,藏语意指羱羊,一种似羊的野性、是年神的最初形象,年神高居于天上的白云之中,是光明、生命永生永存的象征。笨教又把他想象成山神、人间的守护神。故羱羝成为藏族古代人们崇拜的对象。

大鹏崇拜,这是笨教神话中的一只拓荒宇宙,开天劈地的神鸟,笨教认为宇宙乃鹏之天地,大家都把善行归功于它,故藏族人把大鹏视为祖先和保护神,是致高无上的神鸟,其造型多高置于神像背龛头顶供奉。

此外,在藏区还盛行狮、虎崇拜,这是和狮虎本性的威猛无敌分不开,古代藏族人把狮、虎视为是战神和附着在人身左右二肩的生命保护神的象征。

2、藏族土著先民的绘面、绘身习俗,是藏族面具艺术的初期形式。

绘面或绘身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习俗,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原始民族中。据史料载:位于藏区东部昌都一带的东女国“其俗贵妇人,轻丈夫,而性不妒忌。男女皆以彩色涂面,一日之中或数度变改之”。可知藏族先民最晚在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有了绘面习俗,而且已掌握了不同色彩的矿物颜料涂面美饰的方法。至吐蕃时期,这种面涂赭色之风在藏地已十分普遍。

3、藏族古老的原始宗教、笨教中原始的巫术、巫觋、拟兽舞等为藏族面具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最初的土壤。

古老的藏族面具艺术作为宗教文化和民间文化的载体,它的起源可追溯至一千四百年以前。在阿里日土县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古崖画中,除凿刻有大量的动物图腾外,还以拙朴的手法勾划出戴面具者的舞蹈场面。据藏文史藉载:公元六世纪的朗日伦赞时代,戴着人面的白山羊皮面具作为民间艺术表演的形式已出现。

4、佛教的传入,佛教文化的兴起,使藏族“羌姆”面具艺术脱颖而出,并伴随着佛教在藏地的昌盛发展形成体系。

公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英才大略,统一了西藏高原诸部,建立了吐蕃王朝帝国后,帝国很快强盛起来。在当时松赞干布颁布“十善法典”举行的盛大庆典会上,就曾表演过戴上狮、虎、牛、豹、马、鹏面具起舞的土风舞。这是藏族“羌姆”面具出现的基础。

在佛教前弘期赤松德赞时期,藏族寺院宗教“羌姆”神舞 面具开始形成,它源自于藏传佛教寺院的出现和寺院宗教祭祀活动。公元779年,在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具全的佛教寺院“桑鸢寺”的落成开光大典上,莲花生大师根据佛教密宗宗教仪理内容的需要,采藏族土风舞、拟兽舞、法器舞、藏族古鼓舞和笨教仪式中的狮、风、雕、鹿、牛、羊、马等面具舞形式、与他创作的戴着人头骨饰花鬟跳跃的金刚力士舞与佛教哲学的内容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哑剧似的舞蹈形式——“羌姆”神舞,用来镇魔酬神。

从此,藏传佛教历代“羌姆”神舞活动、寺庙内的雕塑作品和密宗殿的悬挂面具中都有各式各样的面具形象出现。这些面具表现的内容除了表现佛、菩萨、历代高僧、圣人之外,主要是表现各类护法神祗,护法神中除一小部分为表情慈祥的静善神外,绝大多数为形象夸张、面目狰狞、表情威严的厉神面具。

佛教后弘期(公元11世纪),萨迦派、噶举派、宁玛派、包括所有佛教化的笨教寺庙等教派都按各自的教义创立了不少舞种,并盛行跳“羌姆”。据《噶当书》所载,当时“羌姆”共有三百六十种,护法神数目不下三千种,其面具形象数量之多,造型变化之丰,可谓空前绝伦。

5、藏族“羌姆”面具艺术在发展中,同时还受到来自印度、尼泊尔和汉地文化的影响。这些外来文化优势的营养,更促进了藏族“羌姆”面具艺术发展的多样化、系列化、程式化。

形式解读“羌姆巴”

“羌姆”面具造型表现的内容十分广泛,除佛、菩萨、高僧、圣人外,主要为各类护法神祗所组成的强大阵营。面具中最引入注目的是那些护法神祗面具,护法神中有一小部分善静形,即面具表情为和善、慈祥、温情。绝大多数护法神祗的面具形象狰狞、恐怖、表情严厉、威猛。它们头戴人头骨冠,牛头马面、青面獠牙、手执人骨制成的法器,腰扎人头串珠,或身绕毒蛇,表示对妖魔的镇压。这些面具造型夸张、奇特。具有强大的威慑力。

“羌姆”面具中还有一部分动物面具,是宗教面具中最具生气的部分,如鹿和牦牛、羊、龙、大鹏的造型。这些动物面具的造型也是以威猛、狰狞、恐怖、怪异为审美追求,造型神态的高度夸张、变形,装饰的繁富瑰丽是“羌姆”面具为佛教宣扬制服恶魔,压倒邪恶的必然手段。此外,“羌姆”面具中还有一部份现实人物造型。

“羌姆”面具的造型和色彩本身也带有严肃的宗教寓意和哲埋,如具身密之威的红面具,具语密之威的黄面具,具意密之威的蓝面具。同时不同形象的面具代表密宗中不同佛、菩萨、本尊、护法等。即使是同一个节目,同一个神灵,不同地区、不同教派的面具形式也不仅相同。

人文解读“羌姆巴”

1、夸张的造型:藏传密宗是以隐秘、深邃、诡谲的教仪为其特点,表现在面具艺术上必然是以强化的视觉效果进行的说教。包括造型和色彩的夸张、浓烈。甚至为了传神的需要,有的护法神的面具头部比例夸张到占据全身长度的二分之一左右,无不给人以恐惧和威力无比之感。

2、繁富的装饰:这源于藏族人民爱美、向往美的审美观念,这和藏传佛教壁画、唐卡的精细刻划,雕塑中细微末节的塑造,建筑艺术的金碧辉煌和藏族服饰艺术中饰品的华贵琳琅如出一辙。尤其是对以圣器出现的神、佛、护法的神圣面孔更需作意精制细作,纹饰的匠心创意和丰富变化,用料的考究精选,色彩的大胆渲染,制作工艺的高超,使面具显得金辉银灿、繁富瑰丽,神圣典雅。

3、宽泛的题材内容:藏族“羌姆”面具自成体系是以题材的广泛,包罗万象的内容为基础的。藏族面具无所不包,无像不视,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面具汪洋中可谓登峰造极,首屈一指,形成了藏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4、浪漫的表现手法:藏族“羌姆”面具艺术保持并发扬了原始祭祀面具和民间面具艺术的简练的造型优势,运用兽皮、牛羊皮、牛羊毛线等材质本身呈现出的原始、粗犷、拙朴、自然天趣之美。造型的抽象、色彩的洗练,表情的夸张,制作的即兴发挥,都给人以浪漫的奇幻之感。

总之藏族“羌姆”面具艺术是构成藏族传统文化的群体艺术的组成部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用真实的写照记录了自己的成长,也记录了自己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它以特定的艺术表达语言,独特的民族民间地域风格和乡土艺术魅力,成为藏族人民乃至世界上其它地区和民族交口称道的艺术品。

与萨迦寺“羌姆”面具的约会

萨迦寺“羌姆”面具源自桑耶寺建寺之初莲花生大师创立的羌姆金刚神舞面具,根据举办时间和宗教内涵的不同,可分为夏季密宗金刚舞面具和冬季护法神舞面具两大类,并形成了两类不同风格特色的面具形式。

萨迦大法会中的“玛素尔玛”“羌姆”神舞中的牛、羊、狮、鳄鱼四兽舞。“多吉普巴”(金刚橛)神舞。这些古老的神舞表演,大多数舞者都戴着灵兽面具,使人感到新鲜而奇特。

萨迦寺夏季密宗金刚神舞(金刚橛)面具,主神造型为多吉雄罗,神妃为柯坚德丹,大多为端禽灵兽面具,10大部将都戴狗头面具,20位部从分别戴狮、虎、牦牛、狼、鹰、猪、蝎、鹿、豹、蝙蝠、鼬、鼠面具,四大门神戴乌鸦、猫头鹰、戴胜鸟、鹞子面具,寓意山神水怪、灵兽端禽皈依佛法。这些动物面具以夸张的手法,突出动物的灵性、野性,色彩逼真,具有较强的装饰趣味。

萨迦冬季护法神“羌姆”面具以造型巨大,气势壮观为特色,其面具主要有萨迪护法神贡布(怙主)、护法女神班丹拉姆(吉祥天女)、及其眷属神格隆(比丘)、夏纳(咒师)、巴姆(妖女)、格巴(勇士)等。主神贡布,班丹拉姆等8尊神面具均有约一人之高,重约百斤,需由木框架支撑,穿护法神衣表演时需由1人主演,两人护持,整个神象外观高约3米多,像超高巨人。4头体型庞大的野牛神面具,更令人惊讶,它需由5个壮汉扮演,一人撑持牛头面具,其余四人各支撑一腿,面具之巨,令人叹为观止。

主神“格巴多吉”亦称喜金刚。万神殿之喜金刚有八头十六双手,每头有三眼,头饰五骷髅,颈挂50个头骨,狰狞威猛。“羌姆”面具中的“格巴多吉”虽无多头多手,但头身巨大,獠牙外露,怒目圆睁,一幅凶亚之相。

三位伴神:班丹拉姆(吉祥天女)、库吉贡波(宝帐怙主)、班果常司(大黑天子化身),其面具造型不仅巨大,造型亦狰狞恐怖,令人胆颤心惊。

魔女“巴姆”面具,为萨迦寺特有的神魔,造型呈蓬头垢面、五官狰狞、龇牙瞪目,野怪狂放,令人毛骨悚然。

这种造型上追求夸张、变型、大体量和色彩浓艳、追求对比强烈的视觉感官刺激的结果,是要强化一种宗教的威严,显示佛法的强大法力,维护信念的秩序和树立教法的崇高感,亦是对邪恶魔怪的威示和镇压。

萨迎寺“羌姆”面具多为立体脱膜圆塑,先用泥塑好模型后,在外表层层糊以草纸或布片成形,然后扣出模泥着彩,上光漆而成,局部饰件侧采用镶嵌、组装的手法,以达到面具整体的完美统一。

链接“羌姆巴”

“羌姆”面具艺术的分类

藏族面具艺术由于历史久远,文化背景多变,所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上的差异,形成了品类繁多的不同类型。

划分标准

“羌姆”面具艺术的种类按其所表现的内容和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可分为:

宗教面具

原始祭祀面具、寺殿“悬挂”面具和“羌姆”神舞面具

民间艺术面具

藏戏面具、民间歌舞面具、折嘎(说唱面具)、吉达面具

按制作面具所使用的材质划分:

泥塑脱胎纸壳或布壳面具、布制面具、皮毛皮革面具、木刻木雕面具、金属雕镂面具(多用薄铜敲制)。早期还有石刻面具如宁玛派神殿,祖拉康的浅浮雕面具。噶举派寺院“拉尤寺”的圆雕骷髅泥塑面具。

按面具造型形式划分:

人物面具、动物面具和拟人化的动物面具。

按形态划分:

可分为硬塑型和软塑型两大类,也可分为平板式面具、半立体面具和立体面具三类。

“羌姆”面具艺术色彩的象征意义

藏族面具艺术的色彩及富藏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它运用抽象、象征、比喻等手法给色彩赋予了性格化特色。每一种面具颜色代表着一类较固定的角色。

白色:象征纯洁、高尚、温和、长寿,也表普通男性。

黄色:象征广博、神圣,代表上师、高僧。

蓝色:象征坚毅、勇敢、沉着,代表大鹏、猎人、渔夫。

红色:象征热烈、权力、正义、奋进或智勇,代表国王。浅红色代表国王身边的大臣。

绿色:象征生命活力、胜利、功业、成就、德性、代表女性。

黑色:在藏戏中象征邪恶、罪孽、黑暗、反面人物,而在宗教“羌姆”面具中则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跳“羌姆”的时间

萨迦派一年三次,分别为藏历2月、7月和11月,而以冬季和夏季所跳“羌姆”规模最大。

噶举派每年藏历12月29日跳“羌姆”。

苯教寺庙每年藏历2月28日-29日跳“羌姆”,有的为7天,有的为9天。

格鲁派每年藏历12月28日-29日跳“羌姆”。

护法神祗面具大观

“荡金曲嘉”:

意为法王,是文殊菩萨显化的阎王形象,水牛头造型,三目圆睁,头饰五骷髅冠,二角竖立,张口龇牙卷舌、面目狰狞、蓝色身,以示忿怒。

“大威德怖畏金刚”

造型色彩基本同荡金曲嘉,他是以野牛形象为主。但以出场先后和所执法器不同以表不同教仪。

“旦正”

意为马头金刚,密号名“摩诃嘎拉神”。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故有时也被视为菩萨。其面具造型为人面型、暗红色,眼白血红、浓眉倒立、方额连腮胡。头戴五骷髅冠,顶上有一个(或三个)绝色马头。

“贡布”

即依怙主或救主。面具造型为人面型、蓝面三目,血口大张,龇牙卷舌、忿怒相、头戴五骷髅冠,骷髅间绕以蓝色之蛇,形象严厉威猛。

“姜色”

意为大司主,面具造像为红面,人形,三目圆睁,血口大开,龇牙卷舌,獠牙外露,头戴五骷髅冠,眉、须胡及冠上骷髅均为金色。

“夏”

意为鹿,藏族风俗视鹿为吉祥,乃风俗画“六长寿”之一者。鹿的面具造象为三眼明目。“雅”意为牦牛,是藏族人崇拜敬的神灵,其面具造型,夸张、生动、富有野性灵气。

“独达”或作“多尔达”

骷髅神也称天葬台主,其面具造型为人型骷髅,白色身,头戴五骷髅冠,耳边插风翅,若无风翅则称之为“托干”,即干枯的头盖骨。嘴、眼、鼻孔涂红色。

“巴吾”“巴姆”

意为“天界勇士”。“巴吾”即男性,为黄面,“巴姆”即女性,为绿面、面具造型为人面型。

“摩诃嘎啦”

意为魔王,是金刚乘内的一名护法,面具造型特点为青面獠牙,眼嘴血红,披头散发。狰狞恐怖。

怙主婆罗门

是集智慧和力量为一身的护法神,面具造型为一睿智长者,善相,长须飘洒,三眼,目光炯炯有神,头戴大骷髅冠,面黄色。

班丹娜姆

即吉祥天女,藏传佛教密宗女护法,是作为贡布依怙主的明妃,属忿怒佛母,面具造型为红面、头戴五人头骨冠,脑后红发竖立,象片风火,三目圆脸,张口龇牙、卷舌,作忿怒相,有的口角悬吊一人头。形象极其凶恶。

“森格”

意为狮、狮面神,面为黄色,作忿怒相,属于护法类中的战神。

“却胜”

意为水龙、属护法神,其面具特征为龙的基形,有的以鱼、虾、蛙的形象为基形。

“撒门底”

是誓愿法王“荡金曲嘉”的明妃。其面具造型为绿面、头戴五人头骨冠、表通武。头骨间绕蛇,背披鹿皮,三目圆睁,张着血盆大口,獠牙外露,两耳垂吊大金环。

“乃穹·多吉扎”

即鬼王,面具造型色彩为红色:头戴五人骨冠,五小头骨为黄色,三目圆睁,咧嘴,獠牙外露,形象凶残无比。

8

羌姆表演

9

羌姆神舞

10

神牛出场

11

工匠制作“羌姆”面具

13

12

24

16

15

14

19

18

17

22

21

20

23

各式羌姆面具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