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藏药已有2000年左右的悠久历史,是祖国医药学伟大宝库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许多省区如内蒙、云南、四川、甘肃、青海等地,均有广大的藏医工作者为保障人民的健康积极地工作着。而藏医的古典医籍《四部医典》是部具有指导意义的经典著作。现将藏医藏药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四部医典》的内容介绍如下:
根据历史记载:公元前几个世纪,藏族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就已认识到动、植、矿物的某些部分有着解除身体病痛的作用,认为"有毒就有药"(《以论布嘎场》木刻版,第7页)。其后又有了用酥油止血,青梨酒糟治疗外伤的知识。随着人民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生产的发展,而逐步积累起了丰富的藏医药经验。
早在公元6世纪那木日松赞时,从祖国内地传来了历算和医学。据《西藏王臣记》记载,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了强盛的吐蕃王朝。唐太宗为加强汉藏两族关系,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人藏时,曾带来大批书籍和百名工、技、艺人员(包括汉医)。其中就有"治四百零四种病的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吐蕃王朝世系明鉴》木刻版,第50-54页)。这批医书由汉族医生马和德瓦和尚与达马郭嘎等译成藏文(《医史廓部》第77页),取名《医学大权》。公元710年,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到西藏,再次带来了大批医药人员和书籍,并且由和尚马哈也那和藏族翻译家别加扎那将《月王药诊》译成藏文,从而使汉医和当地的传统藏医相结合,为藏医学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并对藏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著名的藏医学家玉妥宁玛?云旦贡布于公元708年生于堆龙给纳。他原为赤松德赞的保健医生,25岁那年在桑也地区认真学习了邻近国家的医学,并且拜著名的中医东松嘎瓦为师,向他学习了治中风和中狗毒等医术。公元8世纪他到西藏阿里、山南以及康定等地研究和总结民间藏医的经验和医术,同时他还到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以及内地的五台山等地研究医学。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编著成藏医最著名的古代医学《四部医典》,同时还编写了《实践明灯》和《经验明了》等三十多部医学论著,从而使藏医有了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四部医典》后来又经过许多医学家的注释、整理愈趋详明。公元11世纪五妥的后代--新玉妥(玉妥莎玛)又参考和吸收了内地传来的《月王药诊》的精华,如"阴阳五行""五行生克"等等,并且还参考了外来医学《八支》和《它的注解》、《月光》等医书,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四部医典》的内容。
15世纪以后,藏医开始形成南北两个学派,北方以强巴?南杰查桑(1395年)为代表主要总结了北方高原地区多风湿的临床经验,编著了总则本的注解《事续极明》和论述本的注解《于露流水》、后续本的注解《所需所得》。另外米尼玛?通瓦顿旦也编写了不少医学书籍。
南方以舒卡?年姆多吉(1439年)为代表,根据地处河谷的特点,擅长使用清解药物治疗温热病。这两派的共同特点是依据《四部医典》有关人体解剖脏腑测量的论述,绘制了两派风格不同的医药学挂图。他们的医著有:舒卡?年姆多吉的《藏箱之四部医典》和注解《细经函八一百多年后舒卡?罗珠给布为了寻找工受的医著到娘麦地区,他终于找到了新玉妥的《金注四部医典》。他据此结合南方的特点进行总结和探讨,经过四年的努力,编写了著名的《祖先口述》这本医著。在1573年终于产生了藏医最早的刻版《扎当居悉》(扎当是地名,居悉是《四部医典》)。
五世达赖时,《扎当居悉》正式在布达拉宫刊行。此后德斯?桑杰加措又进一步参阅了《月王药诊》和《八支精要》、《月光》、《毕吉黄色经函》、《教诲明灯十三条》、《大小干露精华》、《十八分支》,尤其是参考了玉妥的《亲手翻阅书》和舒卡?年姆多吉的《藏箱之四部医典》,另外还根据宗嘎、岗布、达旦、波车等版本,于1678年重对《扎当居悉》进行了校对和修订,刊印了更确切的《四部医典》,并编写了一部《四部医典蓝琉璃》、对《四部医典》进行了全面整理和注释。该书于1689年在西藏发行,成为"标准"注解本。后来又召集西藏的名画家并搜集了各地药物标本,于1704年绘成79幅彩色医学挂图。其中一些医学挂图较前有所改进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18世纪以后,藏医学陆续有一些论著问世,最著名的则是1840年帝马?丹增彭措所著的《晶珠本草》,作者通过实验和调查,搜集药物达2294种,除去重复或加工炮制的药物外,实收药物达1400多种。该书对药物性味、功能描述很详,可谓集藏医本草学之大成,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1889年十三世达赖时,又重刊了《四部医典》。1892年以吴登坚?旦增加措和班旦平措等人对《四部经典》进行词句补充和文法修改后成为《药王山版本》(即医学利他寺版本)。解放后由政府交给现在的拉萨藏医院保存。
《四部医典》内容简介
《四部医典》的第一部:《总则本》共6章,有彩色挂图4幅,它概括介绍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一般知识。第二部:《论述本》共用章,有彩色挂图35幅。它详细介绍人体生理解剖,疾病发生的原因及规律,卫生保健知识,药物性能,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第三部:《秘诀本》共92章,有彩色挂图16幅,专门论述各种类病的诊断和治疗。第四部:《治疗本》共28章,有彩色挂图24幅,介绍脉诊和尿诊,各种方剂的配方,功效和用途,以及外治疗法等。《四部医典〉内容很广,归纳起来可分为:一、基础理论;二、生理和解剖;三、诊断疾病的方法;四、治病的原则;五、预防和治病;六、药物。现分别概述如下:
一、基础理论
藏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三大因素:"龙""赤巴""培根";七大物质基础: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三种排泄物:大、小便及汗。三大因素又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上述三者保持着相互协调,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能的活动。
"龙"译成汉语是"气",它的功用是生呼吸、肢体的活动、血液循环、五官的感觉、大小便的排泄、帮助分解食物并输送饮食精微等。因龙所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又分为下述的五种龙:1.维持生命的龙(索增龙);2.上行的龙(紧久龙);3.普遍存在的龙(恰不欺);4.主消化的龙(麦娘姆龙);5主排泄的龙(吐塞龙)。
"赤巴"译成汉语是"火",它的功用主要是产生热能并维持体温,增强胃的功能,使人知饥渴、能消化、长气色、壮"胆量"、生"智慧"。按赤巴所在部位和功能的不同,又分为主消化的赤巴(赤巴觉久)、主变色的赤巴(赤巴同已)、润泽皮肤的赤巴(赤巴多塞)等五种。
"培根"译成汉语是"水"和"土",它的功用主要是磨碎食物,增加胃液,使食物易于消化吸收;司味觉,供人以营养和输送体液、保持水份;长肌肉、润皮肤、调节人的胖瘦;使睡眠正常、性情温和等。由于培根所在的部位和功用的不同,又分为保持水分的培根(培根登及)、磨碎食物的培根(培根疟及)、品味的培根(培根娘及)、使人知"满足"的培根(培根寸及)和润滑关节的培根(培根局尔及)五种。
龙、赤巴、培根虽各有其功能,但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协调统一地进行活动。例如,人的消化功能,先由培根疟及磨碎食物,继则由赤巴觉久将被磨碎的食物加以腐熟分解,麦娘姆龙负责"过滤",分别清浊,使糟粕移入大肠,精微则被人体吸收。
七大物质基础中以饮食精微为最重要,因为其他六种物质均由它转变而成。血能滋润身体并维持生命。肉似围墙,能保护身体。脂肪能柔润身体,悦气色。骨为支架,骨髓能生精,而精的功用是生殖。至于大、小便及汗三种排泄物均系排除体内废物。汗则尚有温润皮肤的作用。
在正常人体内,三大因素、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之间保持相对平衡。一旦内外环境变化,平衡破坏,将会引起疾病。特别是龙、赤巴、培根中某一种因素的功能亢进、低下或互不协调,不仅可引起龙病、赤巴病、培根病,而且还是造成其他疾病发生的原因。
龙、赤巴、培根既用来解释人的正常生理活动、某些疾病发生的原因,还用来区分人的类型。藏医将人分为龙、赤巴、培根三种类型。
龙型的人其特点是:消瘦,面色灰黄,怕冷,爱说话和唱歌,爱吵架,性格活泼等。赤巴型人的特点:易饥渴,多汗,面色发黄,个性强。培根型人其特点是:身体肥胖,脸色发白,怕冷,嗜睡,性情温和。体型一方面可反映人的某些生理特点,另一方面又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疾病发生的原因分内因和外因。内因方面关系较大的是人的类型和年龄。龙型的人和老年人易患龙病。赤巴型的人和青年人易患赤巴病。培根型的人和小孩易患培根病。外因则主要为季节气候,地区环境及饮食起居等的变化。培根病多发生于春季,龙病多发生于夏季,赤巴病多发生于秋季。寒冷易发龙病,干燥炎热易发赤巴病,潮湿易发培根病。在饮食起后方面,过饥、过他、过度劳累、思虑过多等等,均可引起体内龙、赤巴、培根的紊乱和功能失调,在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下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疾病侵入人体的途径:一般由表人里,经皮肤→肉→血→骨→五脏六腑。龙、赤巴、培根三类疾病在人体中并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如治疗不当,受体内因素或外界环境影响,可以互相转化。单一的病可引起另一种病的发生,这叫做转化或变症。如龙病用苦寒药物治疗,龙病不愈,反而引起赤巴病或培根病的发生。同样,赤巴病和培根病亦可转变为其他疾病。龙、赤巴、培根三类病的变种共分十二种。此外,龙、赤巴、培根三大因素既可单独致病,亦可二者或三者混合致病。
尽管疾病多种多样,但是均可归纳为寒热两大类。龙病、培根病、漫怀病属于寒性病;而赤巴病、血病、急性病均属于热性病。
二、生理和解剖
《四部医典》中关于人体解剖和某些生理方面记载比较详细。藏医所指的脏腑包括:1.五脏一心、肝、脾、肺、肾;2.六腑一胃、隆(相当十二指肠)、肠、胆、膀此、"三姆休"(按其藏灸穴位和中医背部俞穴的位置来看,可能相当于中医的三焦,但其功能又与三焦不相同)。对于五脏六腑、肌肉和脉络(神经和血管)的解剖位置或数目,以及如何绘制人体解剖图,《四部医典》中都有说明。在生理方面,主要对月经周期、胚胎发育、分娩、神经和消化系统的功能等方面论述比较详细。归纳解剖和生理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有三项直到科学发达的今天仍有其科学价值。
1.月经周期和胚胎发育
书中指出:妇女 12岁来月经,50岁绝经,每月一次。来月经时,妇女常有腰部和下腹部胀痛,乳房发胀,情绪不稳定等表现。当怀孕后,38周期分娩,这些叙述都相当正确。另外,还提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要经历鱼期(相当于水生脊椎动物)、龟期(相当于爬行动物)及猪期(相当于哺乳类动物)等,体现动物进化过程的几个阶段。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母腹内的人的胚胎发展史,仅仅是我们的祖先从虫豸开始的几百万年的肉体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关于胎儿之所以能发育成熟,则是全靠母亲的营养物质通过脐带供养胎儿的结果。用比喻来说,母亲、脐带与胎儿的关系就如水塘、水渠与庄稼的关系。母亲好比水塘,脐带好比水渠,胎儿好比庄稼,水塘中的水通过水渠,滋润着庄稼,使之发育生长。此外,关于妊娠早期反应,怀孕后应当注意的事项及分娩的征兆的论述,与现代医学基本是一致的。
2.解剖方面
除初步描述五脏六腑的解剖位置和骨骼的数目外,还指出有牙32颗,肋骨24根,四肢大关节12个等等。还采用取类比喻,谓心脏相当"国王",肺相当"大臣和王子",这与中医的"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传之官"等的说法很相类似。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早在公元1704年,名画家兼藏医洛札?丹增诺布所画的一张解剖图。藏医对人体解剖虽然早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宗教的统治和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按照宗教的观点,把心脏的位置画在胸腔正中外,而且心尖朝上,这完全是唯心的。洛札?丹增诺布本人亲自看了一些尸体之后,他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一反正统的宗教观念,画出了新的解剖图,正确地把心脏画在胸腔正中偏左的位置,心尖朝左下。另外,对于器官与肺、腹腔内各脏器解剖位置和形状,描绘得更加符合人体的实际情况。这不仅是藏医、而且也是祖国医学解剖学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
3.关于神经和血管的功能方面人体内有各种脉络,其中连接入体内外的叫做"联结"脉,联结脉又分为白脉和黑脉。脑为白脉之海,像树根一样,自脑向脊髓内伸出一支较粗的白命脉,由脑和脊髓发出若干分支,分布于五脏六腑及四肢,隐藏于内,外面肉眼看不见,主感觉和运动。如白脉受伤,便丧失其功能,不能活动。在彩图十五中还能看到从坐骨大孔发出一支大的白脉,相当于坐骨神经。黑脉不跳动,黑脉上的某些部位是医生放血疗法的穴位。另有跳动的脉叫"如玛"脉,与心脏相连接。总之,脉络是气血的通道,是维持人体生命的根本。
上述的这些描述表明:黑脉即静脉,"如玛"脉即动脉,白脉即神经,而神经司感觉和运动。在公元18世纪初,藏医对神经和血管的功能就有了这样的认识,对医学上的贡献是相当大的。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