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非遗 > 民俗馆 > 节庆

雪顿节与藏戏

2015年05月14日 16:37    记者 次仁卓嘎
分享到:    

雪顿节,是西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藏语丑,“雪”是酸奶子,“顿”是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也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

1、雪顿节的来源

17世纪以前,西藏的“雪顿”活动是一种纯宗教活动。那时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在对西藏的佛教进 行改革时,就制定了严格的法规戒律,在夏天(藏历4月至6月间)为了避免因伤害和危及地上活动频繁的各种小生灵不准僧人出寺活动,而要求在室内安心念经修习。在开禁的日子,他们纷纷出寺下山,世俗百姓都要准备酸奶子进行施舍。僧人们除了一顿酸奶子佳宴外,还尽情地欢乐玩耍,这就是“雪顿”的来源。

17世纪中叶,这种宗教活动沿袭到五世达赖坐床以后,这时宗教活动和娱乐活动相结合,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已开始演出藏戏,并形成固定的“雪顿节”。

2、雪顿节的演变

五世达赖时期,由于他本人和广大僧众都比较喜欢藏戏,所以在雪顿节时,开始把民间各地著名的藏戏班子请进达赖长期居住的哲蚌寺作助兴演出,故人们称为“哲蚌雪顿节”。

到18世纪中叶七世达赖时,新建的罗布林卡成为达赖夏宫,于是雪顿节的活动又从布达拉宫移到罗布林卡,并允许市民入园观看藏戏。自此开始每年的雪顿节在新建的罗布林卡,召集各地更多一点的藏戏班子来演5、6天藏戏。届时噶厦政府机关停止办公,放假5、6天,全体僧俗官员集中到罗布林卡陪达赖喇嘛看戏。每天中午噶厦设宴招待全体官员,席间要吃酸奶子。拉萨广大市民和郊区农民也穿上节日服装,带上吃喝用品,纷纷前往罗布林卡观看藏戏演出。雪顿节逐渐由纯宗教活动演变成了以表演藏戏为主的一个民间盛大节日。

藏 戏

藏戏,藏语称“阿吉拉姆”或“拉姆”。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个剧种。传统藏戏有剧本、舞蹈表演、唱腔、不同角色、不同服装及面具,还有乐队伴奏和伴唱,是一种综合艺术。

l、藏戏的起源

关于藏戏的起源,多数人的说法是从15世纪起,噶举教派僧人唐东杰布立志在雪域各条江河建造桥梁,为众生谋利。据说他建造西藏第一座铁索桥时由于经费、人力等各种困难。虽经3年多的努力,尚未成功。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把建桥民工中七位来自西藏山南的生得俊俏聪明、能歌善舞的姐妹组织起来,以佛教故事为内容,自编自导成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到各地演出,以教化众人、募集经费。这就是藏戏的雏形。由此,人们把唐东杰布视为藏戏的祖师;又因藏戏最初有七位美貌出众、仙女般的姐妹演出,人们便把藏戏叫做“阿吉拉姆”。“阿吉”,藏语指女性“拉姆”,意为仙女。当然,现在的藏戏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了,因为它经过了很多民间艺人的加工、充实、丰富和提高。它真正形成自己的整套艺术形式,那是门世纪以后的事了。

2、藏戏的面具

藏戏面具在总体风格上保持并发扬了原始祭祀和民间艺术面具运用兽皮和粗毛线等材料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古色古香和稚拙之美,还有那种运用布片、呢料、棉絮等较为现代的材料所反映出来的即兴表现的随意性和制作上的自由性,使藏戏面具永远保持了民间创作的自然质朴、常演常新的状态。

藏戏面具,从主要表现虚幻荒诞的“神”的世界,迈入了主要表现世俗的“人”的世界。藏戏各个剧种,程度不同地使用了面具,特别是蓝面具戏已形成了品种、式样众多的面具艺术。每一个面具都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人类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在藏戏中得到更直接、更深层的表现。就如告密者和巫女,面具总是半黑半自,显示了他(她)们两面三刀、阴险毒辣的内心世界;年老的国王戴红色面具,因为红色是火的象征,意味着威严、猛烈;活佛、仙人、修行者使用黄色面具,这与近三百年藏传佛教主流派黄教颇有关联。除了人物面具外,藏戏中还有温巴面具、神怪面具、动物面具。

戴面具演出,不仅可以更好地塑造剧中人物形象,增强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坐在远距离广场上的观众观看,对角色人物的直观了解,也有助于演员对角色性格的把握和刻划,同时也使剧本、演员和观众这三者在同一时空产生出更强的艺术创造效果。所以戴面具表演,在今天仍然是藏戏艺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特殊形式,从而形成了藏族戏剧体系中一大显著的艺术特色。

3、藏戏的剧目

藏戏的传统剧目不少,但在近300年的创作、演出实践中,有的被淘汰了,有的经过再创作提炼,保留下来直到现在。如今,在西藏最流行的传统藏戏只有八个,即《诺桑法王》、《卓娃桑姆》、《苏吉尼玛》、《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公主》、《朗萨雯波》、《白玛文巴》、《顿月顿珠》、《赤美滚丹》。这些就是人们常说的八大藏戏。

雪顿节中的藏戏

雪顿节除了吃酸奶,还要演藏戏。有人把雪顿节叫作藏戏节,不是没有道理。13世达赖时期,参加藏戏演出的团体达12个,他们是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不同风格特色的藏戏班子和艺术表演团体。即4大蓝面具藏戏团体:拉萨的觉木隆,后藏仁布的江嘎尔,靠近堆地昂仁的迎巴,靠近藏北南木林的香巴;6个中等的白面具藏戏团体:雅隆的扎西雪巴,琼结的宾顿巴、若捏嘎,尼木的塔荣、伦珠岗,堆龙的朗则娃;两个小型的表演团体:一是曲水的希荣地方牦牛舞团体,二是工布卓巴(工布地方的单人鼓舞)。

藏历7月初一,罗布林卡雪顿节揭开序幕。各队都演出一些片段,头一个献艺的是宾顿巴和扎西雪巴,据说他们资格最老。7月初二江嘎尔队演出,剧目是(诺桑法王》和《朗萨雯蚌》。7月初三轮到迥巴队,《顿月顿珠兄弟》是他们的保留剧目。7月初四香巴剧团则推出《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公主》和《赤美滚丹》等剧目。最后一天觉木隆队压轴,该剧团表演好,唱腔好.还穿插一些新花样,是最受观众欢迎,雪顿节最精彩的表演。

参考书目:

(1)廖东凡《雪域西藏凤情录》

(2)刘志群《藏戏与藏俗》

(3)赤列曲扎《西藏风土志》

(4)2001 年《西藏民俗》

40

拉萨哲蚌寺雪顿节展佛  张艺/摄

41

雪顿节罗布林卡演藏戏  索穷/摄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