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非遗 > 民俗馆 > 服饰

康区昌都服饰的文化内涵

2015年05月14日 16:37    记者 土呷
分享到:    

康区是指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居住在横断山脉、三江流域一带的西藏昌都地区和四川省甘孜州、青海省玉树州、云南省迪庆州等地,以操康巴方言为其特征的地域的一种称呼。由于这一带群山巍峨,江河纵横,交通闭塞,故使康巴服饰的地方特色极为浓厚,形成了藏族服饰艺术中的一朵绚丽之花。富有情趣的昌都服饰,以华丽典雅为贵,注重装饰艺术,强调整体效果,色彩对比强烈,故非常鲜明地表现着康区人耿直、强悍、豪放、淳朴的性格特征,反映着昌都人的实用观念和审美情趣,表达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服饰作为藏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外在的表现形式,从一个侧面反映着该民族的历史传说、道德标准和审美价值。藏族服装的基本款式为大襟、长袖、肥大、宽腰。康巴服装除了具备藏民族共同的这些特点外,还在于它有自身的个性特征。

首先,康巴服饰较多地保留着远古文化的遗风,藏族先民在远古狩猎时发现,猎物不仅可以充饥,而且兽皮还可以御寒保暖。于是,他们将兽皮披在身上避寒,成为藏族原始服装最初雏型。这说明服装的产生首先是为了御寒,保护身体,便于狩猎等实用和功利的目的。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纺织业的出现,藏族人民除保留柔软性好、保暖性强的羊皮藏袍外,完全用野兽皮来制作的原始服装,逐渐演变为仅用美观大方,花纹艳丽的皮毛镶边藏袍的习俗。这种习俗的形成,是由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的需要而产生的。当我们看到康巴人冬季的藏袍上,时常用水獭皮和虎皮来镶边,戴狐狸皮和猞猁皮帽子的习俗时,就知道是远古遗风的留存。它真实地反映了藏族先民从狩猎生活到农耕生活的演变过程。其次。康巴服装更多地适应了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的需要。过着游牧为主的生活的康区藏族、自然要选择那些便于起居乘骑和行旅的衣着样式,同时,又由于这里地处高寒地带,冬长夏短,昼夜温差大,故康区藏袍比卫藏一带结构肥大、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具备了御寒性能强、散热方便、夜晚解下腰带可当被褥的多功能特点。当白天阳光充足时,人们便可方便自如地脱掉右臂或双臂,以此来适应当地的温差,也便于劳动。一般讲,女性脱掉双袖后在腰背打个结,而男性将双袖在腹前打个结。以后,脱下衣袖袒露右臂的打扮,由于能显示出康巴人豪放的性格和豁达的风度,故成为昌都服装别具一格的装束衣着法。再次,康巴人最喜欢用珠宝来装饰和美化自己,以此来衬托自己的英姿倩影。康巴人对玛瑙、九眼珠、珊瑚石、琥珀、珍珠、松耳石、象牙、金、银等贵重宝物的装饰品有着特殊的爱好。在四、五千年前的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装饰品中有二串项饰,其中一申是由40颗长方形石珠和20颗管状骨珠组成,这种石珠和管状骨珠相互串联的项饰组合法,至今仍是康巴人珠宝串联法的基本格式,而这种格式可以说是与四、五千前卡若先民的装饰法是一脉相承的。昌都人把服饰看作财富和美的象征。不少人家里再穷再苦,也为了添置几颗珠宝,会倾其所有,设法求购,以便在众人面前抬起头来。现在一位富裕的康巴男女,最贵的装饰品的价值从几十万到上百万元,真是令人膛目结舌。昌都人所佩带装饰品的部位从头顶、发辫到耳、颈、胸、腰、腕和手指。其装饰品包括发夹、耳环、项链、护身盒、火镰袋、针线包、钱包、腰刀、手镯、戒指等众多品种,以金、银、铜、象牙为其质料,镶嵌各种珠宝玉器,精致加工而成。以上所佩带的装饰品,只是形状和数量,以及质地的不同,而无男女性别及部位的本质不同。

昌都服饰大体可以分为牧区、农区(包括城镇)、僧侣三大系列的款式。一般讲,牧区服装的衣料较单纯,大都以自养自产的羊皮和用羊毛织成的毪子为衣料,牧区的装饰品,尤其是女性的装饰品,比之农区更加繁杂、贵重、而且从色彩和造型上讲更是艳丽厚重。农区(包括城镇)服装的衣料相对于牧区较多,有皮类、绸缎、毛纺织品。农区的装饰品,无论人数量上,还是从制作工艺和造型上讲,都比较精致简练,小巧玲珑。僧人服装,大都简单庄重。僧人上身里面穿红色无袖的坎肩,下身围紫红色的僧裙,外面披一件紫红色的袈裟。袈裟一般为宽约70公分,长约身高两倍半的条状披单。披时裹叠于上身,袒露右肩,长及脚面。僧人服装因等级和职位高低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包括衣料质量、颜色、式样,以及僧帽。一般讲,在坎肩上用黄色锦缎镶边或是平时披黄色绸缎架装的大都是活佛或高僧。藏传佛教宁玛、萨迦、噶举、格鲁四大教派和萨迦派袈裟的样式和穿着法大体一致。不过噶举派和萨迦派僧人的下裙往往穿白色僧裙。如果从僧帽上区分四大教派,则容易的多,一眼能区别开来。宁玛派僧人的帽子以氆氇为料,帽顶尖长,帽檐向上翻,前面开口,形如莲花状,故称为莲花帽。萨迦派僧人的帽子称为“俄尔帽”,帽以红色氆氇为料,帽顶微弧,帽檐两边左右相互对折到正中间呈人字型。噶举派僧人的帽为宽檐礼帽,这与一般字型或大字型条幅图案。格鲁派僧人帽形似鸡冠,帽顶有黄色穗须,剪缝整齐,向上耸立,故称之为竖穗鸡冠帽。至于格鲁派的通人冠、噶举派的黑帽和红帽,是属于特定人物或高僧的标志,并非一般僧人可随意戴的。需要指出的是僧人的服装单纯,但寺庙跳神用的服装饰物极为华丽复杂、自成体系,并非这篇短文所能介绍清楚的。

就康区昌都一带来讲,男女都喜欢蓄长发,且发式最能体现地域与性别、未婚与已婚的差别。昌都妇女极讲究发型和头饰。昌都城镇和附近农区妇女扎辫,然后将小辫拢成一股,与红色的丝线编织成独辫,垂在背后摇曳,顶饰由二颗深红色珊瑚中间夹一小块绿松耳石组成马鞍形状。这种精致而又简练的发型,更能衬托出昌都姑娘端庄娴静、亭亭玉立的倩影。牧区妇女头饰以腊黄色的唬珀为主。昌都嘎玛、拉多、面达以及江达等地的妇女,未婚女子的头顶只戴一颗黄色的琥珀,而已婚女性至少要戴三颗以上琥珀,以此来区别少女与已婚妇女。牧区姑娘还爱好在腰间系上银雕花带,更喜欢在后垂的独辫上镶嵌上各种珠宝玉器,金器银币和贝壳等饰物,仅此有的重达一、二十斤。昌都的康巴汉子也有蓄发的嗜好。他们常把油黑的头发梳成独辫,辫端再编一股鲜红色或黑色的丝线,然后左向缠盘于头顶,使红丝穗垂于额侧。人们风趣形象地称之为“英雄结”,这种发型装束使康巴汉子更显得威武勇猛。不过,农区的男子汉一般不在发辫上套其它饰物,而牧区的男子汉则喜欢在发辫上套一块很精致的雕有花纹的菱形银器作为发夹,富裕的人还往往在发辫上套几只特制的大戒指或象牙圈以显示自己的富有和威武。无论是农区,还是牧区的康巴男女都有佩挂藏刀的习俗。男子汉盛装时佩挂长短二把藏刀和精美的火镰盒等,芒康、左贡、贡觉、察雅一带的还喜欢佩带鉴花镀金的护身盒。长刀一般为50公分左右,刀鞘以银质为贵,并雕刻有虎狮龙凤等吉祥图案,斜插在腰带上,而小刀一般吊在腰带,以此显示出康巴人潇洒威武的英姿。女性所佩带的小刀,长度不超过20公分,制作考究,小巧玲珑,它与银质针线盒,园光,奶桶钩一起佩戴在腰带上,成为昌都妇女腰部装饰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巴昌都男女之所以佩挂刀子,其用途有生产、生活、自卫、装饰等四大功效。当然。这四大功效是指解放前西藏昌都社会发展和生产力的程度而言的。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安定。佩挂刀子的生产、生活、自卫的功能逐渐在消失,随之而起的是刀子的装饰功能越来越明显。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