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非遗 > 民俗馆 > 饮食

丹增的牦牛肉铺

2015年05月14日 16:37    记者 杜冬
分享到:    

小昭寺路像是一条喧嚣的河流,从老城区的核心出发,带着拉萨生活的活色生香、人声鼎沸、尘世与桑烟,一路奔涌至繁忙的林廓北路,倾泻至当代都市生活中。当雄小伙子丹增的“羌塘牧民牛肉店”就在这条河流的河口之处。每天清晨,在蒸腾而上的桑烟和刺眼的日光中,丹增站在自己肉店油腻腻的台阶上,观察小昭寺路的生活之河。

生牦牛肉也是不可多得的美食

生牦牛肉是不可多得的美食

牦牛肉

牦牛肉干

冬夏之间

丹增最忙碌的季节是在冬季,那时候大批的牦牛被屠宰,拉萨的市民也会囤积70到80斤一条的牦牛后腿用于做风干肉。整头牦牛从那曲屠宰分块后,连夜风尘仆仆地运到拉萨,丹增和朋友卸货会累得筋疲力尽,店铺的地面撒满了细碎的脂肪颗粒、干血块和零星的肉丁,无人顾及。

夏天并不算是牦牛肉最好卖的季节。一方面,夏季的牧场最肥美,也是牦牛长膘的关键时刻,在这个时期屠宰的牦牛并不多。丹增的牦牛肉都来自那曲草原,如今那里的牧民日夜忙碌,给牦牛挤奶打酥油、转场到山上的夏牧场、接生、抓毛等等。屠宰的牦牛既然少,价格也就较高,冬天里大约30元一斤的牦牛后腿肉,如今要卖到33到35元,肋条肉也要25到28元一斤。

尽管如此,走过小昭寺路口来往的人摩肩接踵,总有人来到肉店门口观望。每天要卖掉100多斤牦牛肉,丹增上个厕所都要一路小跑。离开家乡当雄的牧场,告别牧民的生活,他来到拉萨已经快一年了,如今已经是个成熟的商人。来买肉的是个大嫂,她在挂在铁杆上的肋条肉之间挑挑拣拣,嫌肉色有些发暗。丹增左手持铁杵,右手拿着油腻腻的尖刀在铁杵上磨了几下,快手快脚地找了一条肉色鲜嫩的肋条肉,一称是3斤7两。丹增一边问大嫂:“四斤可以吗?正好100块钱!”一面已经找了块不错的后腿肉,切了一块3、4两的好肉,丢进秤盘。

大嫂还来不及回话,却也心满意足,丹增最后还割了一小块便宜的肥肉送给她,让她熬汤。两人站在小昭寺路的路口交谈了好一阵子,原来大嫂要丹增从家乡当雄带几斤上好的酥油给她,丹增满口答应。眼看当雄草原已经到了最美的季节,他也想回家在草原上美美地睡一觉。

一条偌大的黑色流浪狗旁若无人地走到丹增肉铺的门口,躺在初升的日光下呼呼大睡,来往的匆忙脚步声也不会让它睁开眼睛。它喜欢这里浓郁的肉味,而且有时候丹增还会丢给它一根偌大的骨头。

丹增和苹果手机

太阳升得高了,丹增坐在肉案后面,观察着阳光灿烂的小昭寺路路口。

这里仿佛是一座牦牛肉的堡垒:肉案上堆着厚达一尺的牦牛后腿肉,呈现出丰富的纹理、深浅不同的暗红色和脂肪的条膜,牛皮在产地那曲就已经剥去,肌腱上覆盖着一层薄而白的筋膜。他的头顶则密密地悬挂着许多牛肋条,暗红色的瘦肉紧裹着细长匀称的肋骨。木柄油腻腻的刀放在一侧,丹增有些无聊地玩着正品“苹果“手机。他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可以给自己的手机安装新游戏。

在这个活跃的路口,丹增毫无疑问是高收入者,即便在生意不如人意的夏季,他一个月的收入也有5000元以上。在小昭寺路路口这个风水宝地,丹增和亲戚、乡亲们将小昭寺路转角处一长排肉店全都包了下来,共同进货、互相扶助、一同吃饭喝茶,一同回家,总之一切都一起做,也一起发财。今年藏历年,他们又一起都花了4000多元,买了价格不菲的苹果手机,因为人们都说苹果手机气派,更重要的是,可以发藏文信息。

在浓郁的牦牛肉腥味中,放在高处的音箱起劲地放着时兴的歌曲。由于他的肉店在小昭寺路的路口,周围都是火爆的服装店,丹增非常清楚小昭寺路在流行什么歌曲,这也是丹增不多的娱乐方式之一,他不停地将音量调大调小,乱蓬蓬的头发搭在他严肃的额头上。墙壁上散乱地写着一些汉语和藏语的名字和号码,白瓷砖的地面上挤满了厚厚的油腻。

和丹增的稳如泰山相比,肉店对面的大妈有些坐不住了,她在路口摆着一个口袋,出售小如鸡蛋的紫皮土豆。今天一上午生意也没有开张,她端着口袋,拦住来往的人问:要不要土豆?时近正午,路口所有的饭店都洋溢着热热的肉香。

微信联系起牧场

下午,隔壁肉铺的小伙子来串门,丹增和他聊了一会,他们不抽烟,因为丹增的舅舅,也就是这些肉铺的带头人,不让这些小伙子抽烟。舅舅重任在肩,孩子们的父母同意让他们离开祖辈相守的牧场,原因就是舅舅会严格地管教这些草原来的孩子,不让他们被拉萨的都市生活所迷惑。

在草原父母们看来,拉萨不仅有神圣的寺庙,也有许多灯火通明的小茶馆,那里的姑娘笑靥如花,会让这些原先日日守着牦牛的小伙子们心乱如麻。至于朗玛厅,在父母们看来,更是罪恶的渊屡。

所以舅舅严格地看管着这些小伙子们,让他们重复从家到肉店的两点一线生活,必要的时候,还以责打来维护自己的权威。小伙子们对此毫无意见,问题是,在这个社会中,有些事情,即便舅舅也无法理解,或者无法防止。

不过不懂汉语的丹增,对苹果手机的开发十分有限。这个月收入5000多元、用着苹果手机的小伙子却没有去过电影院。更多的时候,他在和一个远在家乡的姑娘用家乡话聊微信。

这个姑娘和他同年,都是19岁。“还是家乡的姑娘好,她们会……”丹增比划给牦牛挤奶的手势,“我们家乡是牧场,女人要干活;拉萨的姑娘,牧场的活不会干。”这位小伙子,每天在拉萨老城最热闹的街道上驻守12个小时,却已经规划好了自己今后的生活:他要在繁华的拉萨做一个出色的牦牛肉商人,同时,也要像父母一样,在闲暇时享受最纯正的牧场生活。

一侧是繁华都市,一侧是牧场家乡,一面是向往的都市生活,一面是坚守的牧场传统。这是丹增的守望。

相关链接

牦牛趣闻

青藏高原气候严寒恶劣,特别是藏北草原,尤其如此。牧草为了适应这里的气候,不得不在防寒和保水方面特别加强。长期进化的结果,使得藏北草原的牧草低矮、稀疏、根系发达。

而食草的牦牛,也同样进化出专门咀嚼这种野草的强大舌头。据统计,牦牛舌比黄牛要短4厘米,却角质层更厚,如剃刀一般锋利地剃掉平矮的野草。据统计,一头牦牛一分钟要进食68口。

在冬季,牦牛平均花三分之二的时间来寻找食物,在夏季,由于食物丰富,则几乎将全部的时间都用来进食。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