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非遗 > 民俗馆 > 饮食

古老糌粑里飘出幸福的味道

2015年05月14日 16:37    记者 许娟
分享到:    

旺久拿出新酿的青稞酒

旺久拿出新酿的青稞酒

水磨成的糌粑

水磨成的糌粑

糌粑

糌粑

古荣糌粑,桌上的美味

望果节的庆祝仪式一过,旺久一家就要开始准备收割自家地里一片金黄的青稞。在堆龙德庆县古荣乡古荣村里,这里的农业生产并没有完全实现农业机械化,一部分的土地采用机械化收割,还有另一部分土地依然采用最古老的人工收割。成熟的青稞被染上了阳光的金黄色,谦虚地垂下饱满的青稞穗,农民们挥动着镰刀收割青稞,收割辛苦一年的成果。在西藏,青稞是制作糌粑的原料,因此被普遍种植。

旺久家的10多亩地,每年能产青稞5000多斤。收割完自家的青稞,旺久还要开着自家的手扶拖拉机,到附近的村镇去收购青稞,最远要走到日喀则。青稞的收购价是每斤1.8元。“每年差不多要收三四万斤青稞,生意好的时候能达到五万斤。”旺久说。挑选青稞,以粒大饱满的青稞为上品。旺久收购回来的青稞可不是自家食用的,旺久要用自己的水磨坊磨成糌粑,出售给拉萨市及周边的居民。

古荣乡地处堆龙德庆县中西部,是堆龙德庆县重要的产粮区之一。历史上古荣地区就以加工糌粑而出名,尤其是古荣乡巴热村、朗孜村出产的优质脱皮水磨糌粑,在西藏享有很高的声誉,自古以来一直是很多人桌上的美味。糌粑的制作主要有清洗、火炒、脱皮、精选、水磨五个步骤,完成这些步骤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旺久一家人要先把收购回来的青稞清洗后,在自己家里架起一口大锅将青稞炒熟,青稞炒熟后再进行精选,除去石子等杂质,待冷却后,就可以拿到自家的水磨坊进行加工了。

古老水磨坊,浓香扑鼻来

在古荣村,沿着楚布河奔腾而下的两岸,散落着一座又一座古老的水磨坊,旺久家的水磨坊就在其中。水磨坊建在河边,将河水引到人工修建的水池里,水通过直径约1米粗的钢管流到磨坊下面,冲击木质桨叶,带动碾石转动,水磨就开始工作。古荣村每3户人家就拥有一座水磨坊,但现在,只有旺久家的水磨坊还在“隆隆隆”地运转。人还没走到水磨坊跟前,就能闻见远远飘来的糌粑的香气。打开磨房门,一阵糌粑的白色粉末扑面而来,糌粑的浓浓的香味也扑鼻而来,水磨坊里所有的地方都落着厚厚的一层糌粑粉,碰哪儿,哪儿是一片白。

水磨坊的构造很简单,每座水磨的最上面是青稞喂料袋,由牦牛毛编织物、羊角制作的喂料嘴、均衡喂料量的吊坠、绳拉式调节器和绳索几部分构成。青稞就装在喂料袋里,随着碾石的转动通过喂料嘴自动加料。水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巨大的碾石,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碾石一般厚14—16厘米,下碾石一般厚50厘米,上下碾石直径在150厘米左右。青稞就在上下碾石间被磨成糌粑。在碾石周围是用四块石板围起来的糌粑蓄池,刚刚磨出来的糌粑就暂时存放在这里。在糌粑蓄池的前方设有调节上下碾石间距的调节阀,上下碾石咬合得越紧,磨出来的糌粑就越细,反之糌粑就会粗一些,旺久家磨出的糌粑都是比较细的。旺久说,他和村里的另外两户人家共同拥有这座水磨坊,约定好每家轮流使用一个礼拜,水磨坊24小时运转,每天能磨出大约500斤糌粑。轮到自己家使用水磨坊时,旺久就要一天到晚守在水磨坊里,不时往喂料袋内装青稞,再把磨好的糌粑筛过一遍后装袋。

糌粑市场的潜力巨大

拉萨市小昭寺路上,有好几家“古荣糌粑”的粮店,出售成品的糌粑。现在,几乎所有生活在拉萨的藏族人,都还保留着吃糌粑的传统饮食习惯,每天早晨,酥油茶就着糌粑是最美味的早餐。古荣糌粑在拉萨的销量非常好。古荣村的旺久说,他儿子格桑欧珠把自家水磨坊生产的糌粑,运到拉萨市出售,每斤糌粑的价格约为3.3元。在这个过程中,旺久从收购青稞到出售糌粑,每年最少也能收入3万多元。

西藏有200多万藏族人口,糌粑作为主食,过去都是自产自销,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藏族家庭走向市场购买糌粑,而古荣乡传统的水磨坊生产出来的糌粑,口味纯正,是最好的糌粑,购买的人非常多。古荣朗孜糌粑有限公司1993年成立,将现代糌粑生产工艺和传统工艺相结合,进行规模化生产,让古荣糌粑香飘万里。负责人扎西加央介绍,堆龙古荣朗孜糌粑每天的产量高达4万多斤,年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10家专卖店遍布拉萨及周边县市、日喀则、那曲等。小昭寺路专卖店的扎多是堆龙德庆县人,在拉萨市从事古荣朗孜糌粑已经六七年了,他说店里每天的销售量能达到1000多斤,上午卖得比较多,糌粑分为两个等级,普通的和另一种磨得更细的,价格在3—3.5元不等。扎多正在将成品的糌粑装成5.2斤的小袋,每袋售价18元。

如今,不仅西藏的糌粑市场潜力巨大,邻省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藏区以及与西藏毗邻的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藏族同胞也都保留着食用糌粑的生活习惯。西藏是高原圣地,没有污染,生产出的糌粑绿色健康,打入国际市场前景非常好。

相关链接:

 糌粑:

“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糌粑的制作方法是,将青稞晒干炒熟、磨细、不过筛,这样制成的炒面便是可以食用的糌粑了。糌粑比冬小麦营养丰富,又携带方便,出门只要怀揣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解决一点茶水就行了,用不着生火做饭。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游牧生活。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有时,他们从怀里掏出个木碗,装些糌粑,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起来就吃。有时,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

  古荣糌粑制作技艺:

古荣乡地处堆龙德庆县中西部,是堆龙德庆县重要的产粮区之一。历史上古荣地区就以加工糌粑而出名,尤其是古荣乡巴热村、朗孜村出产的优质脱皮水磨糌粑,在西藏享有很高的声誉。古荣朗孜糌粑有限公司将现代化的生产加工设备与传统的水磨技术相结合,在极大地提高产量的同时,又保持了古荣糌粑的优良品质。古荣糌粑制作技艺已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