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非遗 > 民俗馆 > 饮食

俊巴渔村 靠水吃水的传统村落

2015年05月14日 16:37    记者 慕云歌
分享到:    

村落:拉萨市曲水县俊巴村。

交通:俊巴渔村地处拉萨至贡嘎机场高速公路沿线,交通便利。

特色:牛皮船舞,牛皮手工艺制品。

俊巴渔村,这个离拉萨很近,却又深藏在深山中、交通闭塞的小渔村,因为他们是雪域高原上仅有的一座以打鱼、吃鱼为生的村落而成为一座让所有人都想一探究竟的地方。也正是因为这份独特和神秘,这座小小的渔村把我们带进一种美妙的生活风情里。

 

离开拉萨,沿机场高速行驶二三十公里左右,再转到一段乡村公路行驶,沿途水田处处,林木青青,一座土黄色的村落便在这条路的终点呈现在我们眼前。

这是一座临拉萨河而居的村落,漫步村落间,既能感受到江河湖水的灵性,又能看到诗一般秀丽而独特的风景。过去的俊巴渔村既著名,又少有人知。说著名是因为它是西藏久负盛名的渔村;说少有人知则是因为交通闭塞让许多人知道它却没有见过它,更不了解其详情。

这就是俊巴渔村,一座自古以来以捕鱼、吃鱼为生的古村落。“经过调查,我们认为俊巴渔村之所以是一座以打渔吃鱼为生存来源的村落,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了自然条件的限制,整个村落被连绵的群山环抱,可耕种的土地资源稀少,在古代落后生产力和有限自然空间及资源的约束下,俊巴渔村才走上了这条就地取材,以打鱼为生的生存之道。”一位负责调查俊巴渔村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

在这次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申报中,俊巴渔村在西藏诸多传统村落中的地位是极为特殊的。因为从生活风貌来看,俊巴渔村是整个西藏唯一一座与西藏传统文化有所冲突的村落,文化厅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由于西藏特殊的文化氛围,自古而今吃鱼都是被很多人所忌讳的,藏族同胞认为鱼是“鲁”神的一种,不可捕食。至于为什么俊巴渔村的人可以捕鱼吃鱼,其由来有种种神秘而美丽的传说,而当时的西藏统治者特别准许俊巴渔村可以打鱼吃鱼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当然,真正原因是因为靠山临水,交通闭塞,耕地和牧场也很少,狭窄的空间根本养不活村里的居民们,所以他们只能选择打鱼来维持生存和村落的延续。”

“它的特殊性使它在这次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申报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西藏自治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认为。

有滋有味的渔村

在藏语中,“俊巴”的意思是“捕手”或“捕鱼者”。渔村位于拉萨市曲水县境内,在拉萨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的北岸。渔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村南的白玛拉错湖传说是八大藏戏之一的《诺桑王子》中,渔夫因拯救龙王而获得“捆仙索”的地方。

俊巴渔村产生于吐蕃时期,而开始形成渔业生产的时代约可追溯至公元17世纪末18世纪初。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俊巴渔村,打鱼已经不再是他们维持生活的惟一出路,开鱼庄、制作皮具、跳牛皮船舞、跑运输……随着村落旅游产业的风生水起,渔村的生活风貌也越来越多元化,村民们也搞起了多种经营,吃上了旅游饭。

以往,受困于地理条件不好而不得不靠打鱼为生的俊巴渔村,随着道路的修通,村民的观念也发生转变,村民们竟然借着辽阔的水域和丰富的渔产纷纷搞起了鱼庄。扎西就是其中的代表,从18岁就开始打鱼的扎西并没有因为捕鱼而将自己的生活变得幸福,由于受到西藏传统观念的影响,外出卖鱼的扎西很多时候并不受人们的欢迎。当他37岁时,在亲朋的劝慰下,扎西决定不再去冒险了。渔网送给朋友,牛皮船送给村民,扎西就这样“净身”退出渔民的队伍。

然而,上有老下有小,不去捕鱼,扎西还能干什么。他的哥哥达瓦给他出主意,让他做鱼庄,卖全鱼宴。扎西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在拉萨河畔搞起了鱼庄,俊巴渔村20余种传统食鱼方法将河里出产的各种鱼类做的有滋有味,扎西的鱼庄一开业便引来瞩目,很多人闻名而来,纷纷品尝起俊巴渔村的特色鱼宴。随着闻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村民们借着天然的渔业资源,也把自己的生活搞得越发有滋有味起来。

俊巴渔村的牌子打出去了,名声在外的俊巴渔村已经成为人们进藏旅游必去的一站。将来,俊巴渔村将成为拉萨周边一处最具特色的村落,既有历史的风情,又有现代的味道。在西藏申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名单里,它或许是独一份吧!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