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非遗 > 民俗馆 > 饮食

藏族和鱼的话题

2015年05月14日 16:37    记者 班丹
分享到:    

乙:“很多藏族都不吃鱼,可你为什么要吃?”

甲:“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所谓‘藏族不吃鱼’的说法是很不准确的,在藏族中不吃鱼者可能占多数,但吃鱼者也不乏我一人,可以说大有人在。”

乙:“你说藏族中吃鱼的大有人在,是不是指像你这样曾在内地上过学,毕业后一直在大机关里工作的人?因为你们与外界接触频繁,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换句话说,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懂得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

甲:“许许多多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走出山沟的农民也吃鱼,而且讲究多种吃法。相反,去过内地乃至国外,经常有机会接触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文化的人却不见得都吃鱼,这恐怕主要跟人的生活习惯有关,就像内地有人特别喜欢吃鱼,而有的人却连鱼腥味儿都闻不得。”

乙:“我曾接触过不少藏族,听有人说‘鱼是藏族的神’,作为藏族,你吃鱼岂不是亵读了万能的神灵?”

甲:“我们忌食的肉类很多,除所有藏族都不吃猫狗狼等带爪的食肉动物和马骡驴之类四蹄单瓣儿的动物外,很多人还不吃鸡鸭鹅等飞禽,甚至不少半农半牧区尤其是纯牧区的人连猪肉都不吃。总不应该把这些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当作神供起来吧?相传,如若佛门弟子吃了猪鱼蛋等东西,死后在五百年内不能投胎于人,故而严禁食用,却从无一位佛门弟子或俗家信徒把这三样动物作为神灵或某种膜拜的图腾塑成像供奉起来。”

乙:“又有人说藏族不吃鱼是因为有足够的牛羊肉,根本就用不着吃鱼类等其它动物。那么有些藏族吃鱼,是不是他们缺肉?我指的是牛羊肉。”

甲:“对此种说法实在不敢苟同。有人不吃鱼并不等于他们有吃不完的牛羊肉,而有人喜欢吃鱼也不见得他们缺少牛羊肉。大凡吃鱼的多半系城市居民和沿江河的农民。我认为吃不吃鱼,在某种意义上跟人的开化程度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乙:“你说过西藏不少半农半牧区和纯牧区的人连猪肉都不吃,言下之意是否说他们绝对不沾鱼?”

甲:“没错。据我了解,很多人不吃猪肉是因为嫌猪太脏,在他们看来,猪跟人一样是杂食类动物(很抱歉,我一不留神把人也划归到动物之列)。而不吃鱼,则与佛教有着一定(紧密)的关联。其原因在于鱼和很多种野生动物一样,完全是一种自生自灭的物种,人们从不需要为它们付出任何劳动代价,至少永远不必为喂养它们而辛勤劳作,即是说并非佛赏给人的食份。如果无端地捕杀、食用鱼类,无异于涂炭无辜的生灵,意味着造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孽。而牛羊却不同,从起初被人们驯化它们开始,便说明是佛赐予的物种,可以役使和食用。为此,人们在喂养它们的过程中不免要付出许多艰辛的劳动代价,要花费时间精力和财力。而且,人们常常为牛羊吃草问题发生草场纠纷,有时以生命为代价,动辄短兵相交,“英勇”械斗,以至人们之间结下不解之怨仇。其实,有关类似的问题比比皆是,探讨起来恐怕需要足够的时间、知识和精力,我们不妨把这类问题留给那些从事人类食物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慢慢玩味吧。”

乙:“很有趣。不过我倒建议你把刚才所谈的整理出来,供人们参考,你说呢?”

甲:“我行吗?不过愿意试一试。”

乙:“对呀,你是个地地道道的藏族,身处藏民族生活圈子,对本民族的很多风俗习惯多少有些了解,应该鼓起勇气去研究并向世人介绍涉及藏民族的东西。更何况现在国内外许多人非常关注藏族文化,哪怕是点滴细节。”

甲:“有意思的是我向来对诸如藏族吃不吃鱼呀,为何同一个民族的人有的天生就喜欢吃鱼,而有的却连看都不看一眼之类的问题很感兴趣。因而,有时候不免独自琢磨起类似的问题,当然有时候完全是被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接触到的人逼使我去思考的。

咸阳、西安、北京、沈阳、大连、石家庄、青海湖畔、拉萨……在很多地方,很多时候,特别是在餐桌上,我常常被这种看似无聊、乏味,却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话题所缠绕,致使我陷入困境,着实感到尴尬和窘迫。深感自己学识肤浅,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都知之甚少,着实跟林中的猴子没什么两样。

于是,我就抽空对藏族吃不吃鱼以及吃鱼的历史作了一番非专业性的‘考证’。

据著名藏族史籍《贤者喜筵》记载:“吐蕃第二十九代赞普卓年德茹(旧译没卢年岱如或卓栗得乌)从达布(大致为今西藏山南加查县和林芝地区朗县)地方迎娶美艳绝伦的女子钦萨鲁杰恩姆措(旧译深氏路甲恩木错)为妻。后来,她渐渐失去原有姿色,变得丑陋不堪。问其何故?答曰:许是在此地吃不到我家乡的一种食物所致?赞普嘱其差人取来。奴婢将大量用酥油煮熟的青蛙(鱼)取来,藏于库中,供她慢慢享用。不久,使她容光焕发,重现昔日美丽姿颜。赞普见之,大为惊诧,暗忖我亦不妨尝一尝,且开库觅此物。见是青蛙(鱼),遂心起疑惑,不日患麻风病。当时,其它藏区尚无食鱼之习俗,故称达布地方为‘达布食蛙者’,唤鱼叫做青蛙。”(见藏文版《贤者喜筵》铅印本第l69--170页)

由此可见,尽管当时在藏区尚无普遍食鱼的习惯,但个别地方却已有食鱼的习俗,且当地人知道鱼具有养颜健体之功效。仅凭这一记载,就足以说明藏族吃鱼有着悠久的历史。至吐蕃第三十一代赞普挥伦赞龙南木或称朗日伦赞时期即铁鸡(公元601-629年),藏区已有普遍食鱼的传统。在《敦煌本吐番历史文书·赞普传记》的歌词中多处出现与鱼有关的歌词:

“吁!去年、前年、更早之年头,

在滔滔大河之对岸,

在雅鲁藏布之彼岸,

仇敌森波杰啊!

如同鱼儿被切成块,

切成块后被除灭,

从几曲河中捕鱼者,

是义策邦道日也……”

在这段歌词中,虽然没有描述吃鱼的情景,也很难从字里行间找出直接与藏族先民吃鱼有关的明确佐证,仅凭“如同鱼儿被切成块,切成块后被除灭”这句话,亦难以说明当时藏族先民已盛行食鱼,但从逻辑上稍事推敲,便不难知道已有吃鱼的传统。因为,捕鱼的目的不外乎就是为了吃鱼,否则文中不会出现如“捕鱼”、“切成块”之类的话。在当时,即使是现在,人们也绝不会为了寻求精神上的刺激或者出于无聊而捕鱼,并把鱼切成块。

《赞普传记·松赞干布事迹》中唱道:

我等所得一份饮食,

是鱼和麦子,

吃起来是吃不完者,

吃吧!(实在没有意思)不想吃它!”

鱼,确是一条大鱼啊!

见到(大鱼)就抓吧,

把鱼挂上铁钩子,

能挂上就把它挂上吧!”

可见公元七世纪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时期(617-650年)即吐泰王朝鼎盛时期,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已盛行吃鱼,而且鱼同麦子一样成了主要食物之一。

当讲述第三十五代赞普源都松芒波杰(676-704年)与“达木”之属庐妃时,歌云:

险恶而又狡诈,

‘达木’之属庐家女子啊,

气味腥秽那是鱼腥,

最坏的锈斑那是铜锈。”

透过这段文字,我们知晓当时在西藏地区吃鱼已不是什么新鲜、稀奇、神秘的事。由‘达木’之属庐家女子的气味联想到鱼腥味儿,说明鱼成了那时的人们经常食用或品尝的食物之一。假若不捕鱼不吃鱼人们就无法想象鱼腥味究竟是啥样的。

总之,据粗略考证、探究,初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有文字记载的有关藏族吃鱼的历史迄今已有1400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社会的变迁,当今藏族地区吃鱼者的队伍越来越庞大,鱼的吃法亦越来越多,既保留了本民族固有的一些吃法,又吸纳了汉族等其他民族的吃法,可谓异彩纷呈,各有千秋,无意中为调整藏民族的膳食结构,丰富饮食文化内容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给我们的餐桌增添了不少新的色彩。然而,有一点需要进一步探明用,那就是有关藏族在吃鱼方面所讲究的营养学问题。俗话说:“春天的鱼连达官贵人都吃不到,秋天的鱼却连狗都不吃”。说来也怪,绝大多数吃鱼的人一般过了“萨噶达娃”(藏历四月份)就不再吃鱼。一直持续到来年春季。萨噶达娃期间不吃鱼,有些信徒还买活鱼到河里放生。听老人们说,春天的鱼最能补身,因为在春季里鱼处于非排卵期(我不知道生物学家如何解释),所以营养价值比其它季节高出几倍。记得小时候,有一年春天(公元1973年,那时我12岁),公社组织社员修建一座大型水库,每天天刚蒙蒙亮,人们就要出工,天幕降临后才收工。当时,人们整日吃的是少量的糌粑和土豆,喝的是淡淡的青茶,而且多数人常常断顿,别说从食物中摄取多少营养成份,连肚子都填不饱,致使社员们个个面黄肌瘦。面对如此窘困的生活境遇,我们生产队的队长选派十几个壮劳力,连续一个星期趁夜间公社领导不备,带上柴火、铁锨、柳框等工具,到拉萨河捕鱼(据说是用燃烧的火焰将鱼吸引到河岸,然后众人借助铁锨、柳框等工具围攻捕捞)。那些派去捕鱼的人总是在早上出工前就赶回来。由于那时河中鱼多,每次都能捕回几麻袋鱼交给烧茶的人熬汤给社员们喝。约摸过了一周,在吃鱼者中,很多人身上的皮子都脱了一层又一层,体质也随之增强了。不少以往不吃鱼的人恰恰是在那个时候迫于生计之艰苦而学会了吃鱼了。

假如,现在或者以后再有人向我提出有关藏族与鱼的问题,我就可以凭这点一知半解之“学问”说出个一二三来,绝不至于落得个瞠目结舌,一问三不知或像有的同胞那样信口开河,胡侃瞎扯的境地。”

乙:“嘿,你还真的能下功夫啊,没想到还研究了一番。依我之见,不管你提出的有关藏族吃不吃鱼的那些观点能不能成立,至少给研究包括吃鱼在内的藏族民俗的人们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甲:“不敢当,不敢当。我所谈到的有关藏族吃不吃鱼的问题,不免会带有不少片面性,因为这跟我本人生活的地域有关,也就是说仅限于对西藏地区农牧民吃鱼习俗的探讨。

乙:“今天我跟你谈论了那么多有关鱼的事儿。一提起鱼,我就馋得受不了。这样吧,你请客,我们找个较好的鱼庄美美地吃一顿。”

甲:“行。请就请。咱俩谁跟谁?不过说实在的,对我来说,鱼这东西并不是什么非吃不可的,只是偶尔为之罢了,每年也就吃个一两回,调剂调剂口味,顺便摄取点其它肉食所没有的营养成份。可惜我不怎么会吃那东酉,那些鱼刺总叫我难受,不像吃牛羊肉那么利索。”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