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非遗 > 民俗馆 > 饮食

藏乡茶话

2015年05月14日 16:37    记者 平措扎西
分享到:    

近年来,随着媒体的渲染,有很多人关注茶马古道,但每个人对茶马古道的理解又不尽相同,有些人惊叹茶马古道崎岖的险道上铸造的不俗人生,也有人留恋于茶马古道一路的仙境,而我更关注与藏民族息息相关的从茶马古道上运来的茶。

茶马古道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万里高原上居住着一个嗜茶的民族,因此我们的话题也由此开始--

藏族与茶

生身藏地的酥油,

生长汉地的茶叶,

有缘相聚茶桶中,

交融难舍共相缘。

这是一首藏族民歌,以形象的语言道出了藏族生活中日日同伴的酥油茶的来历。是呀,每天清晨,总是一杯浓浓的酥油茶,伴着一户户藏族家庭开始新的一天。那份香醇、那份油润,让人回味无穷。

不管身在何方,一杯清香的茶总能让人想起温馨的家。按照一个地道的藏族人的生活方式,每天早上不能没有茶。起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烧茶打茶,如果不喝一杯酥油茶,一天就会觉得少了什么东西似的,心里不舒服。每天早晨定时的晨曲就是那富有音乐感的打酥油茶的声音。传统的藏族家庭的早餐是酥油茶拌着糌粑吃,然而,现在不少城里人不喜欢吃糌粑,但很少有人不喜欢喝酥油茶。在农村牧区,人们更是离不开茶,劳动时要带上茶,聚会时要带上茶。细心的人会发现,在野外的田埂旁,在高山牧场上总会有缕缕炊烟升起,那是嗜茶的藏族农牧民在烧茶。

由于现在茶在市场上供应充足,人们对茶的感情也就淡泊了许多。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否认,茶特别是酥油茶,对培育藏民族乐观豪放豁达的性格所作出的贡献。即便是物质生活极为发达的今天,面对充斥市场的各种婴儿补品,特别能紧跟时代步伐的城里藏族人,还是要选择以酥油茶和糌粑来喂养初生的婴儿。可以这么说,一个藏族人从婴儿时期一直到年老,都离不开茶。

虽说茶在藏族的生活中司空见惯,但吃着糌粑,喝着茶长大的一代代藏族人没有熟视无睹,从没有停止过对关于茶从何来的思索--

山南一带农村,农民在田间劳动时将烧茶的陶壶用专门的毛毯包裹,这样为了更好的保温。

美丽的送茶鸟

在古代,茶从中原来到了雪域高原,成为藏族群众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岁月中,聪明的藏族先民又发明了茶和酥油的溶合物--酥油茶这一西藏专有的饮品。关于茶在雪域高原的来历,富有想象力的藏族先民留下了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赞普堆颂芒布杰得了重病,如何治疗也无济于事。有一天,宫廷的围墙上落下一只从未见过的美丽的小鸟,鸟嘴中衔着一枚树叶,赞普见了也没理睬,但在以后的几天里,太阳刚刚升起,那只鸟就准时飞到围墙上,叽叽鸣叫。这时赞普心想,它为什么天天来呢?于是从鸟嘴中拿过那片树叶看了看,这一看才知道这树叶不是藏地所生,他把叶子含在嘴里,感觉非常解渴。他立即明白这是饮用的佳品,于是下令众臣,到各地去找这种树,并宣布如果谁找到了这种树就要重赏。众臣走遍了各地,也没有找到这种树,只好回来了。但有一个很忠诚于赞普的大臣,他一想到赞普的病情,不愿空手而归,于是走了很远,终于走到了汉地边境的一处茂密森林。他想,这森林一定有他要找的那种树。他想进入森林,但被一条河隔着,这时有一尾鱼游过去,他看到鱼后知道水不会太深,就趟了过去。到了森林深处,他发现这里的树大多都是他要找的那种树。他砍下一捆树准备走,但又想赞普的病用这点树一定不够治,要是有个驮畜该有多好啊。正想着时,突然一只母鹿来到他跟前,他又砍下一大捆树驮在母鹿上,自己背了一捆。回到家乡,他把这些树全部献礼给了赞普,赞普的病很快痊愈,这位大臣也得到了赞普的重赏。

从这则故事可以了解到,茶传入西藏已有近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先是做药用,后来变成了饮品。在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茶的品种从单一发展成多样化,藏族人给茶取了各种名称,也根据茶的品味分类成很多品种,仅我所了解的就有这么些茶的名称:帕琼、恰日、恰来、坚西、莎亚、桑唐、恰珠廓钦、罗布米巴、仁青珠廓、桑格麦玛、仁增多吉、印度恰日、贡确仁巴、廓罗紫结、紫青、珠唐、布达地恰、恰义嘎查姆、地酷等。茶的品种有如此之多,做茶和饮茶的方法同样也丰富多彩,人们对茶的喝法也讲究了起来。

藏族喝茶不同于别的民族,不能泡茶喝,只能熬茶喝,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藏家茶道

传统的熬茶法是很有讲究的,除了在野外由于条件限制只能直接在水中放茶熬喝外,在家中做茶时先要熬成浓茶汁。第一道茶开了就倒入一个固定的容器中,第二道要熬一定时间,之后一道和二道掺在一起用水瓢来回倒,或用酥油茶桶打匀,寺院的僧人大都喜欢用茶桶打匀。第三道把茶叶在阳光下晒干后作为第一道的茶垫再熬。哪种茶和哪种茶掺兑,比例多少,这些都是各家有各家的传道,各寺与各寺方法不同,各僧舍和各僧舍,甚至各僧人之间做法也各不相同,所以各家茶的味道大有区别。

最讲究做茶的我想应该是寺院的僧人,因为他们除了茶之外没有别的饮品,所以对此分外讲究。僧人喝的茶比较浓,颜色呈黄红。所以,有时在俗人家中茶做浓了就会说,茶做得像僧人的茶僧人一天到晚喝的是茶,除了在自己的僧舍喝外,还要在经堂举行茶供时大碗地喝。信徒在给寺院布施时,一种是布施土巴粥,一种布施“忙恰”茶供。所以西藏的僧尼喝茶喝出了红红的脸膛。

如今我们到寺院参观,在有些大的寺院里可以看到能容几吨水的大锅,“退休”后安放在一边。可以想像每个寺院过去都是耗茶量惊人的大户,几千名甚至上万名僧人的茶就在这样的几个大锅里熬成的。西藏最大茶锅仍存放在大昭寺,过去拉萨举行传召大法会时,近三万名僧人喝的茶要从三个地方供应。一上茶,几百个茶务僧人同时扛着大茶壶,穿梭于一排排盘腿而坐的僧人中间,这样浩大的供茶场面,记录了茶供的最高记录。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