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看一户人家是否富裕,要从茶的浓淡分辨。家境好的一天都在喝酥油茶,一般的家庭早上喝酥油茶,过了早上就喝清茶,来了客人就打酥油茶。如今,这种情况在城里基本不复存在,每个家庭都不存在缺酥油的情况,用不着来了客人才打酥油茶。过去缺酥油时,就在清茶上放一块酥油,称为“普玛”,以此表示对客人的款待。在我的家乡日喀则一带,客人要离开时,主人会端来糌粑袋子,让你在剩下的“普玛”酥油上放点糌粑做成糌粑坨吃,在藏语里称为“夏真”,意思是收油,不浪费余下的酥油。但不管家境怎么贫寒,如果客人来到家里,让坐后,没等客人说出来意,就得马上倒上一杯茶,恭敬地端上请客人喝过后,再倒第二杯。客人也必须遵从主人的热情,要喝两杯以上,绝对不能只喝一杯就说不喝了,如果只喝一杯,就算作是最不友好。有藏谚道:“给敌人倒茶酒也不能只倒一杯”,何况是亲朋好友。我们到亲朋好友家做客,主人会不时地给你敬茶,有些热情的主人被你谢绝后,还要从你手中夺过茶碗再倒。这是在表达主人的盛情,你可不能不领情。家境的状况和主人的大方程度,都可从茶的浓淡看得出来。藏谚又道:“想要败坏家名,就会淡化茶酒。”有关主人吝啬,不舍茶食的笑话故事在民间有许多。有户人家来了个客人,女佣问吝啬的主妇要不要打茶,主妇指着鼻子,又摸了耳朵,然后说快去打茶。主妇的这些手势暗示女佣打一壶清如鼻涕的淡茶,放入大小如耳朵一般的酥油即可,明显看得出主妇对来客的勉强招待。
还有一个故事讲,有家人请裁缝到家中做衣服,这裁缝师以前来过这家,知道主妇吝啬,给他粗茶淡饭,而她家的茶具镶金带银,裁缝师在这家做工也很不精细。这次又请他做衣服。一进门,主妇就嘲讽裁缝师:“你好!(衣服)不破之前先开线口的裁缝师。”裁缝师也不甘示弱,对着她嘲讽道:“你好!阿妈金银鼻涕啦。”意思是说倒在金银茶具里的茶淡如鼻涕,一番相互嘲讽过后裁缝衣服时,主妇看到裁缝师又在粗心地缝制衣服,使绕着弯说:“那个马怎么跑得那么快,它想要到什么地方去?”裁缝师对答:“可能要去水好草肥的地方。”嘲笑意指,你这家茶淡饭不好吃,我当然向往好吃好喝的地方,所以在西藏,每个家庭对自家茶的浓淡很在意。
茶是藏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因而也延伸出了一系列--
寺庙做茶的僧人
藏族茶文化
由于在藏族居住区有着悠久的喝茶历史,所以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茶文化。信仰佛教的藏族人早上第一杯茶是要敬献给佛神的,不论是在家,还是出门在外,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的虔诚。记得小时候,经常看到老年人,把早上倒在自己茶碗里的第一杯茶用双手或单手举在胸前,默颂完一段经言后,才开始喝起来。小时候对这些做法很不经意。但我一直纳闷的是,要给佛神敬食物是非常讲究清洁的,为什么这时候又把自己的茶杯举起来敬呢?后来才知道,早上自己未喝的第一杯茶可以直接用来表示敬献给佛神。敬茶时藏传佛教各教派的茶经是不相同的:
宁玛派:天竺班钦恩洒藏地,
莲花生行居无常规,
现在镇住西南魔妖,
向伍金大师敬献茶。
格鲁派:格鲁开派宗格巴,
明智自在贾曹杰,
显密教主克珠杰,
向诸位父子敬茶。
以上例举的是宁玛派和格鲁派的敬茶颂经,藏传佛教各教派都有敬茶颂经的习惯。上面这两首茶经是最简单的,一般俗人敬茶时念颂。在寺院里,僧人集体念颂的茶经比较长。在家中,每天清早也有给灶神敬茶的做法。
最早的茶经据说只有一首诗那么短,相传,十一世纪高僧阿底峡来到西藏阿里的第一天,为了给他洗尘,藏族信徒用西藏本土制作的带龙图案的瓷碗向他敬献了酥油茶。阿底峡非常高兴,即兴颂道:“此方凶神地祗诸位们,请用汉地佳茶此供品,让我瑜珈师徒随心愿,佛法宏达功业倍畅通”,说完就喝了茶。这一杯香醇的酥油茶,让高僧阿底峡不禁感慨:“你们西藏的僧人有这么好喝的饮品茶,还可以从清早喝到晚上,这是你们的福气呀,即使在印度,也没有这种茶。这茶喝了不仅解渴,还有明智、壮身、解困、乐行善事等诸多好处,如果印度有这种茶,我会不惜用金子买来。”
由于茶的作用不断地被神化,茶的地位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茶在藏族人的生活中,不仅是人们的必饮品,也成为敬献神佛的供品。最初是敬佛,后来砖茶本身也可以装在佛像、佛塔的内藏。在“文革”年代废除佛像时,我曾看见过佛像的“内脏”里也有砖茶,使我在幼小的时候,就懂得茶是有悠久历史的。后来经别人介绍,才知道茶作为食品类,按佛塔里的内藏所要具备的条件,可以装在佛像的“内脏”,同时茶也可以做成茶烟来敬献四方神灵。
在民间,对一个家庭来说,一天任何时候都离不开茶,可以说一个人从早上睁开眼睛开始,到晚上睡觉前,都不会离开茶碗。所以藏人对茶具也很有讲究,家庭再差也不会在有缺口的茶碗里喝茶,一般喜欢在木碗里喝,木碗分成好几等,其中以阿里产为最优。也有些富裕户,用银制镀金的茶盘茶架配精美的瓷碗,不仅是茶具,也是一道亮丽的家庭饰品。
一般在藏人家中,给客人敬茶时,主人为了表示尊重,会用双手把茶碗递给你,等主人递过来客人才喝,没有客人主动端起茶杯先喝的习惯,喝时也是小口喝几下,不能一口喝尽。只用一只手递茶是对客人的不敬重。但习俗的不同,常常也闹些难堪的笑话。有一个藏胞在国外恭敬地用双手给一位欧洲人敬茶,那老外很奇怪地问藏胞,你用一只手举不起一个茶杯吗?弄得藏胞哭笑不得。
茶在众多饮品中承载了特殊任务,被人们寄予了情感和祝福。比如家中有人出了远门,必在出发后在他的茶碗斟满一碗茶,放三天,如果空着碗则被视为对出门人不吉利。
在藏家,茶酒富足是幸福生活的象征,平常的要求是“快乐是茶酒轮着喝”。到野外干活或出远门,要装足茶袋、盐袋和酥油盒。一户家中来了远方的客人,邻里都要提一壶茶和一壶酒来洗尘,如今在乡下这种古风依旧 。要去办一件事,提一壶茶、带一条哈达就足够了,但目前在城镇里,这种送情方式已成为昔日笑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有关藏家的茶具也在发生着变化。过去在厨房里酥油桶很显眼,它对一个家庭可就是一个大件,人们在选择它时也很讲究,现在一个小小的搅拌机已代替了茶桶;茶陶壶和配套的火盆过去在客厅里担当了重要的使用和摆设的作用,有些细心的人把陶壶的壶口和盖子都镶成金银,现在这些也被水瓶取代了,它们只能作为古董成为酒吧、咖啡厅里的艺术装饰品。茶碗茶架在家中大多起个摆设的作用。
人们说西藏是歌舞的海洋,劳动有劳动歌,喝酒有酒歌。而青稞酒和酥油茶又是藏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饮品,既然喝酒有酒歌,在西藏处处可以听到酒 歌,那么茶有没有茶歌呢?茶也有茶歌。在西藏山南洛扎县嘎布乡有给喝茶的客人敬茶时唱茶歌的习俗,真不愧是西藏桑堂茶叶的产地、洛扎木碗的故乡。与其他地方有别,可以唱出茶歌来。唱茶歌敬茶,用意是在喜庆的场合不让喝茶的客人感到“怠慢”,与喝酒人一样兴奋高兴。其实,在日喀则一带喜庆时流行宴后给每人敬一大碗酒的习俗,叫“碎修”。这时喝茶的人也不能逃避,在一个吃饭的大碗上沾上三片酥油,倒上满满的茶,让你在酥油未化前喝完,如果酥油化后流向碗内或碗外,就要接受加倍的罚茶。这时,喝茶的人比喝酒的人还难受,有时也会出现喝茶喝醉的人,唱歌不止,嬉笑不停,真可谓“茶醉胜过酒醉”。
民间是最活跃的创作群体,山有故事水有传说 ,在生活中饮用最多的茶当然也会有不少--
传召大法会期间大昭寺专门打茶的年青人
有关茶的轶闻趣事
在藏传佛教丰富的仪轨中,僧俗众人为僧众布施茶和食物形成了经常性的活动,与此同时也留下了一些有趣的传说。相传,嘎举派圣僧珠巴滚列来到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布施,他带来了老鼠皮做成的两个袋子,一袋装有茶叶,一袋装有大米。来到措钦伙坊,说他要给僧众布施,把米倒入土巴锅,茶倒进茶锅,并嘱咐两个大厨师,不要在开锅前揭锅盖。做土巴的师傅不信,一边唠叨说:“一张老鼠皮制成的小代米怎么能做够那么多僧人吃的土巴粥”,一边不时地揭开锅盖看。而做茶的师傅听从遵旨,没在开锅前揭锅盖,果真做出了一锅溢出来的茶。后来据说扎什伦布寺措钦的土巴锅从来不会满锅,而茶锅总是满满的溢出来。
曩年,在西藏地方政府机构中有个叫“恰察列空”的机构,专司茶盐事务。嘎夏政府冲郭官员每天的早会叫“冲恰”,必须在会场上喝茶,之后讨论公事,在“冲恰”早会上,也留下了幽默大师吉苏啦的笑话。有一天,吉苏啦来到“冲恰”早会,他从腰包中掏出木制茶碗等茶务人倒茶时,正好碰到陶制茶壶已倒尽了茶。看到这场面,有人提议吉苏啦看这情景说段笑话。吉苏啦随即说:“出身洛扎的可怜碗,不巧碰上无茶壶,请你再回腰包吧”,说着把木碗又装进腰包中,人们哄堂大笑。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万事万物随着时间的改变在发展、在变化,就像--
大昭寺传召大法会上,象这样专门供茶的年青喇嘛就有几十个
茶之今昔
过去从雅安运茶过来靠的是骡马驮运,行走千里路,风雨兼程,在路上有多少上货卸货?可想而知。用过去人们对茶的质量标准来说,茶在路途中上货卸货越多,茶质会越好,而且在路上遭遇下雨刮风被打湿,就成了好茶,用这样的茶叶熬出的茶很浓且味道正。
说到茶之来之不易,中年以上的藏族人,谁不曾听到过一些关于昔日驮运茶时路上的艰辛和故事。
历史上在卫藏一带运茶、做茶生意的人都是康巴人,以此把他们称为“丛本啦”商官或茶商。也有做茶商贸易后迁移到卫藏的康巴人,在卫藏成家,生儿育女,卫藏康巴大商人家从此产生。在过去,有着千里运茶的艰辛,茶自然成了稀少贵重的货物,做此生意的人也有自然成了贵人。在那些茶紧缺又稀少的年代里,有时缺茶时,也熬西藏山南洛扎出产的桑堂茶喝,这种茶颜色呈红色,但味道和营养都很差。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紧俏货之类的名词已成为古董,现在的市场没有什么是买不到的。就说茶更是供大于求,在街上随处可以买到。
如今在拉萨街头经常能看到有几个人拿着一二个大保温桶,到乞丐最多的地方给乞丐施舍茶喝,但往往是乞丐撑得不愿再喝,弄得主人反过来求乞丐,这是某人家中死了人,亲人好友按习俗,都要提一壶茶来表达安慰之意。主人家一下喝不了这么多的茶,就拿到街头施舍给乞丐。看到这样的场面,总是让我想起那些缺茶的年代。
茶在西藏,衍生出许多的做法,除了最具代表性的酥油茶外,还有甜茶、清茶等等。如果到西藏的各地看看,也许又能找到其他不同的做法。但有一样是肯定的,藏族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茶,就是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也有有心人为繁忙的现代人研制了速溶酥油茶,虽然减化了不少繁琐的程序,省略了很多有趣的情节,但最终也满足了爱茶人的需要,所以茶的故事必将延续。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