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非遗 > 非遗百科 > 舞蹈

西藏的歌舞——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

2015年05月14日 16:36    
分享到:    

导读:

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藏族人民能歌善舞,每逢节假日,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到青年男女、老人小孩,拉起手、踢起腿、翩翩起舞。每逢秋收打场时节,农民们一边劳动,一边唱歌,一边围圈起舞。

 

 

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藏族人民能歌善舞,每逢节假日,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到青年男女、老人小孩,拉起手、踢起腿、翩翩起舞。每逢秋收打场时节,农民们一边劳动,一边唱歌,一边围圈起舞。在牧区,经常举行有趣的簧火晚会,人们通宵达旦,跳呀唱呀,没有个完。在城镇,只要天气稍为暖和,人们便举家而出,到林卡里边喝青稞酒,边跳起民间舞蹈,从早到晚,尽兴而归......在西藏,“歌舞”不完全是舞台上表演的概念,而是群众性的一种爱好和娱乐,西藏确实是“歌舞的海洋”,可以说西藏“家家有舞,人人能跳”。

藏族民间舞蹈种类很多,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舞蹈:

    “果谐”与“锅庄”

果谐与锅庄是流行在西藏三大地区的一种圆圈舞。一般,拉萨、山南、日喀则等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地方,把这种圆圈舞叫“果谐”;而在昌都及接近四川、云南的藏区,称其为“锅庄”。

果谐与锅庄,都是一种集体舞。跳时,大家手拉着手,臂连着臂,载歌载舞,顿地为节,分班唱和,并且发出“休休休”、“曲曲曲”的节奏声。人们围着篝火,男一排,女一排,且歌且舞,从日落跳到夜晚,从午夜跳到天明。人们利用歌舞来消除劳动的疲累,来抒发自己热爱家乡、酷爱大自然的感情;男女青年更是用歌舞来倾吐彼此之间的爱情。

    鼓舞与“热巴”

鼓舞,藏语叫“卓”,是西藏山南一带流行的一种动作粗犷、刚健,个人表演技巧高超的舞蹈。跳鼓舞的人,身穿彩色衣服,腰间挂着大鼓,挥动鼓槌,又进又退,步伐敏捷,整齐有力。

在西藏林芝及四川、云南藏族中,有一种铃鼓舞,藏语称为“热巴”。男执铜铃,女持手鼓,绕圈走动,翩翩起舞。这种舞,动作十分强烈。当舞到高潮时,男子就象雄鹰一般单腿跨转,腾跃飞旋;女子一手执扁圆形鼓,一手拿槌,高举头项,转翻身子欢舞。通常是一家人走南闯北,卖艺为生。

还有一种鼓舞虽然也属集体舞形式,但是已经失去群众性了,只是一种表演性质的舞蹈,舞蹈者是寺庙组织的舞队。这种舞是过去笨教时期巫舞的变种。笨教用摇鼓作声,加上念咒独白,来酬神驱邪,普渡众生。往往要戴面具,并且是在举行宗教仪式时舞蹈。

 

    “堆谐”与“勒谐”

“堆谐”本来也是一种秉节奏表演的农村集体舞蹈,也有粗犷朴素的特点。后来,经过艺人的加工提炼,变化成各种各样的舞姿。有注重脚下功夫的踢踏舞,也有扣胸挟臂的浪漫舞姿。

“勒谐”是劳动的歌舞。在西藏,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在进行铲土、打夯、垛麦等劳动时,边唱边配合手中的动作,似乎有点象劳动号子的味道,但口中的歌与手中的劳动工具,及脚腿的有节奏动作,配合得那样协调,使得劳动成了边歌边舞的形式。在西藏,不仅上面说的那些较重的劳动有舞蹈动作,在农村的撒种、拔草、收割,以及牧区的甩“乌朵”、捻羊毛、纺线、挤奶、取酥油等劳动,也有歌舞。

    其 他

西藏的民间歌舞,浩如海洋。由于地区以及民族的差别,即使是同类舞蹈,也有各自的特点和差别。往往乡与乡、村与村之间的舞蹈都不尽相同。在全民信教的西藏,舞蹈艺术与原始崇拜、部落战争不可分割。经过千万年的演变,我们仍能从西藏民间歌舞带有象形文字符号色彩的群体排列、微妙的手势、舞者的姿态等观察到远古人类对自然和神灵的无限敬畏,及文明发展的脉络印记。诸如发源于珠峰脚下的洛谐,数十人的和声效果似乎可以穿透一切传达给神灵,而俯视变幻的舞蹈阵型,忽似弯月,忽似日出东山,妙不可言。如果置身苍穹下雪山间欣赏堆谐、洛谐等民间歌舞,仿佛回到沧海始变桑田的远古。目前对于西藏民间歌舞的研究尚且匮乏,绝大多数人对根植西藏特殊地理人文环境的民间歌舞的认知还仅仅局限于表演艺术,而大大忽略了其文化内涵。尤为遗憾的是,再不抓紧时间进行抢救整理研究,便有被现代文明浪潮吞噬的危机。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