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10年来,它所引入的新概念和保护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人们对非遗甚至文化遗产的认识革命,它将非遗保护工作与当今世界矛盾冲突的规避、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保护和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之间的联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对非遗保护工作意义的深度开掘,推动了全世界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让这项工作在世界每个角落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热潮,并进而成为各国文化事业中的常态工作。
与许多国家和地区一样,中国所进行的探索和尝试已经取得的丰硕成果,为推动世界非遗工作的开展贡献了重要智慧和力量。这些成果,不仅体现于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也体现在对成功申报项目的有效保护;不仅体现在一系列关于非遗保护的法律和政策的制订和落实,也体现在全社会对这项工作的空前认同和支持。
本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主题是“人人都是文化传承人”,这是对《公约》的回应,也是对非遗保护工作内涵和终极目标的揭示。
《公约》将社会中的人作为非遗保护工作的主体,这也正是近10年来世界各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让更多人参与到这项工作中。非遗保护中的“人”,不仅是指非遗保护项目的传承人,也是每一个具有社会性的个体。这恰恰体现了非遗的特性——它从人类诞生以来就根植于日常生活中,它所承载的人类文明的基因始终与人类社会、与每一个个体相伴而生、形影相随。
人类对非遗的保护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点,包括社会的发展、社会资源的分配等在内的各项措施都必须进行精密部署,以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也将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有者;是文化的保护者,也是文化的受益者。你会发现,“人人都是文化传承人”,这个理念正落地生根。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