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尖珞瑜金竹,粘上白色鹰翎,
绷紧野牛皮筋,缠好中原丝线,
嵌上库加箭镞,制成漂亮的金箭。
金箭带着杜鹃的叫声,
向着目标飞去!飞去!
漫步走在林芝的乡间村头,随时可见工布小伙在空地上进行响箭比赛,时不时就会传来响箭射出的“毕秀”声和欢快热烈的歌声。
相传响箭的由来出自一个古老的传说,早在吐蕃时期,工布地区受到北方霍尔人的侵犯,双方战事胶着不下之时,聪明的工布王阿吉杰布设计出了响箭并用于战役中,霍尔人被响箭发出的尖利啸声扰乱了心智,因此被阿吉杰布一举打败,工布响箭也因此成名。
现如今,响箭虽然褪去了武器的身份,但却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流传了下来,在庆祝丰收、迎接新年,以及各类旅游文化节庆活动上大放光彩,成为林芝人民和广大游客非常喜欢的一种竞技文娱活动。
来自林芝市扎西岗民俗文化村村民次仁巴桑,是林芝市响箭协会里年轻而“时髦”的人物:身穿工布服装,白皙的面庞,一副圆形的墨镜架在鼻梁上,在众多的工布男子当中,新潮又民族的次仁巴桑显得尤为吸引眼球。
次仁巴桑30岁出头,年轻力壮,射箭技术也正值巅峰。50米开外的靶心,他轻而易举就能射中。次仁巴桑告诉记者,他从小就看父亲射箭,自己长大之后自然就会了。现在射箭的弓都是买的,磅数都在40磅左右,没有一定的臂力是拉不开的。“我的孩子也喜欢射箭,但他太小拉不动,所以我会先带他了解一些响箭文化,比如箭头的制作。”次仁巴桑说道。
响箭的箭头,藏语名为“毕秀”。说起“毕秀”,现年55岁的巴鲁可是制作“毕秀”的一把好手,他也是西藏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工布“毕秀”的代表性传承人。走进巴鲁开设在林芝市巴宜区广州大道的“工布‘毕秀’专卖店”,里面有各式各样制作精美的“毕秀”,也有弓和箭。随着时代的变迁,射箭用的弓已然从传统的木材质转变为金属材质,但箭镞尤其是箭头作为工布响箭的灵魂所在,一直沿用最原始的纯手工制作。
巴鲁告诉记者,他制作“毕秀”多采用米林当地产的桑木、核桃木等硬杂木,一般先用刀将木头加工成长5厘米左右、周长3厘米左右的圆柱体,再将圆柱体两端横截面磨至平滑。然后再选取一个截面进行绘制,然后通过标记、绘制、雕刻、打眼、黏合、磨光、润色、晾干等步骤,“毕秀”就算制作完成了。说来简单,做来难,即使是经营制作“毕秀”多年的巴鲁,一年也只能做几百对。
但令他欣慰的是,现在“毕秀”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据巴鲁介绍,店子生意最好的时候就是工布新年前后,本地顾客最多;也曾有北京商人从他那里购买“毕秀”赠送 给外国友人,从而把“毕秀”这种古老的工艺带去了异国他乡;在藏博会、自治区非遗成果展览会,甚至是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由他制作的工布“毕秀”也收获了大批关注的目光。
古老的狩猎生活已然远去,但传承1500年的工布响箭文化在雪域江南处处开花,箭头穿过空气发出的“咻”“咻”声,正在秀出了雪域江南的幸福生活图景……(记者 潘璐 索朗群培)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