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社员在进行手工编织
合作社社员在绘制唐卡
记者采访红星合作社社长
民族广播网拉萨7月31日消息(记者黎莹)氆氇是加工藏装、藏靴、金花帽的主要材料,在藏族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地位如棉布一样普及。氆氇编织是西藏自治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这项传承千年的手工艺正在西藏山南焕发出勃勃生机,为藏区人民脱贫致富注入新的动力。
走进琼结县红星农牧民综合专业合作社,咔咔的织布机声络绎不绝,数十种颜色的织线正在社员们的手中变成光鲜亮丽的藏装和氆氇(藏族毛织品,可以做衣服、床毯等)。63岁的合作社农民索朗正认真地将一条彩色边饰缝在氆氇上。“这批氆氇要求的质量很高,我正在学习新的编织技术,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更好,也能卖出更好的价钱。” 她一边舞动着编织机一边对记者说。
索朗一家老人和小孩比较多,只有从妹妹那里过继来的一个孩子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目前在数十公里外的泽当镇打工。家里基本就靠她一个人里外操持,由于没有固定收入来源,一家人的生活颇为拮据。“我还有一个姐姐,体弱多病,需要常年吃药看病,以前都是向银行和亲戚朋友借钱,很多年家里都没有买过一件家具。”
两年前,索朗经邻居介绍,来到红星合作社学习氆氇编织。“这里离我家很近,社长告诉我把家里的事情忙完随时可以过来学习,制作的产品合格了就可以挣到钱,而且学习期间不收任何费用。”
由于年龄较大,索朗刚开始做起针线活来比较吃力。合作社专门安排了技术成熟的社员,手把手地教他。几个月下来,索朗完全掌握了氆氇的制作技巧。“编织氆氇看上去很难,但他们教得特别好,我这个老人也一听就明白。”索朗说。
这个“新手艺”为索朗增加了客观的收入。两年多来,她每月都能挣到一千至两千元,每年年底还能得到六千元的分红。“自从加入合作社,姐姐的医药费再也不用向别人借钱了。”索朗说,不仅如此,家里还买了藏式的床和组合柜,刚刚还购买了新的手扶拖拉机,“家具都是从合作社购买的,不仅价格比市场便宜,还可以分期付款。合作社让我们一家生活变了样,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带领索朗和村民们走上脱贫道路的,是红星合作社的社长桑珠次仁。这位土生土长的琼结人,几年前就已经在山南市做起生意,过上较为富裕的生活。但家乡还有很多家庭困难的父老乡亲,让他时刻牵挂,“那时候就总想回乡创业,带动村里群众一起致富。” 桑珠次仁说。
从2013年开始,西藏自治区推行“双联户”服务管理模式,即“联户平安、联户增收”。这让桑珠次仁看到了机遇,“从自治区到县里都里给了政策上的支持,是我下定了回乡创业的决心。”
2013年桑珠次仁创办琼结县红星农牧民综合专业合作社,带领15名社员走上创业脱贫道路。同时,琼结县也对桑珠次仁这样的 “双联户”带头人提供支持。合作社一成立,就得到2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场地建设和设备购买。“大大加快了我们投产的速度,也让社员们很快就看到了收益。” 桑珠次仁说。
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员35名,2016年累计发放工资12万元,并为周边的贫困户提供帮扶资金1.7万元。成为山南地区“联营增收”示范点。“过一阵,我要把外出打工的孩子叫回来,在家里同样可以挣钱,而且不比外面挣得少。”索朗笑着对记者说。
氆氇好似一条条通向幸福生活的纽带。在山南市乃东区,有一家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这里的社员同样在氆氇编织上尝到了甜头。
“家里4口人,2个孩子都在上学,加入合作社之前连孩子的学费都交不上。”社员扎桑说,“加入合作社以后,不仅学到了画唐卡的技能,还学习了很多管理和销售上的知识,不仅生活不发愁,感觉自己的能力也提高了很多。”
目前,这个合作社有122名员工,全部实现脱贫。“办合作社不仅是让居民脱贫致富,更要让哗叽手工编织这个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下去。” “泽帖尔”合作社社长巴桑说,为传承这项手工技艺,合作社注册了“泽帖尔”品牌。在山南市的扶持与帮助下,经过不断发展,如今“泽帖尔”已成为乃东县的一张名牌,其商标更成为西藏自治区著名商标。“我希望通过成立合作社,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同时带动贫困居民再就业,帮助周边弄牧民致富。”
专业合作社是山南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西藏山南市采取易地搬迁、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生态补偿、发展集体经济等综合措施来帮助农牧民群众脱贫。坚持产业脱贫治本,确立了清洁能源、优势矿产、建筑建材、特色农牧、绿色食饮品、民族手工、生物制药、旅游文化、电商物流九大产业,计划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73个,总投资70.92亿元。大力实施“百名能人带动”工程。2016年209名能人已带动3245名贫困群众人均增收5600元,今年上半年164名能人已带动2393名贫困群众人均增收3869元。
“我们将按照中央和自治区领导的指示精神,聚焦全市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大力发展扶贫主导产业,努力形成攻坚合力,确保如期实现2017年18048名贫困群众脱贫,201个贫困村整村退出,洛扎、曲松、错那、桑日、琼结,加查6县摘帽的年度脱贫攻坚目标。”山南市扶贫办公室副主任次仁达瓦说。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