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的文化犹如植根于一片土地的根茎,指向历史,寻根溯源。非遗文化是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共有的精神家园,十分珍贵。
栉风沐雨,薪火相传。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源于农牧文明、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严重冲击,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逐渐失去了生存土壤和空间,面临消亡的危险。如何将这些先民智慧的结晶保护、传承于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非遗的传承人认定及退出的问题、传承人的考核与监督的问题、工作人员的保障与支援问题、资金吸纳与管理问题,这些问题都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机制还需要不断地完善,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的发展。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因此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需要组建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兼备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而且还需要给人才配备相应的器材。逐步建立起科学完善的人才吸纳和培训机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逐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往专业化、职业化上发展。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无论是多么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离不开宣传,只有通过宣传,才能使更多的人知道这一文化遗产,进而了解、传承和发展它。应借助新兴的工具与手段进行宣传,直接向广大人民群众传递信息与资讯,及时更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新动态与发展,重视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力度,获得更多的关注。同时,不断地通过开展非遗文艺演出、非遗项目展示、非遗系列讲座等活动面对面向群众展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成果,进一步拉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百姓的距离。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共有的精神家园,为西藏和人类的文明延续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